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RPM與TSR聯名款摩托車後避震開箱與路測體驗

RPM與TSR聯名款摩托車後避震開箱與路測體驗

改裝避震一方面是沖著性能去的,另一方面也是看重顏值。

第一點

單筒與副筒設計的避震器其實沒有誰強誰弱的問題,只存在哪種設計更適合你的需求,但這個唯有親自體驗過兩種的不同才有個答案。

第二點

掛瓶避震器的設計其實是採用油氣分離的結構,在增加液壓容積和高壓氣體後達到更好更舒適以及更多的阻尼調整空間。再者、有氣瓶跟沒氣瓶的阻尼調整範圍的確是存在著一定的性能差異,千萬不要覺得氣瓶是沒作用的。

在外觀部分,RT避震器算是改變以往外型的全新設計,中間古銅色大顆的是壓側調整機構,左右兩小顆是裝飾蓋(簡單的說就是做好看的,或許日後有機會自己再改點什麼別的)白色字體與圖案為雷射鵰刻加工上去的。

上座側面則是有大大的RPM X TSR聯名的字體,算是辨識度蠻高的

下座部分則是有可調螺姆(RPM LOGO上方的古銅金六角螺姆)

記得上車前要先對鎖,要是沒鎖緊可是非常危險的。

再來是我個人還蠻喜歡的氣瓶貼紙,透明簍空搭配灰階圖案與字體。

接著當然是上車實照看起來非常的低調。

以自己三代戰為例,RT的氣瓶是完全不會與車殼有任何的干涉,很多車友在選擇改裝品的第一要求都是」直上不修」,畢竟花錢改車還要修到車子本身車殼或者部件,有時真的會感覺很不好。

另外要再說明一下在配色的部分,古銅金當然是另外加價定製自己喜歡的顏色,一般的配色可參考官網的選色表。

外觀部分介紹得差不多了,我們換點別的來聊聊。

現在來簡單看一下這款定位在中階等級的RT後避震器有哪些調整功能及一點備註。

(1)彈簧預載行程

(2)壓側調整功能

(3)伸側回彈調整功能

容我有點仔細的啰嗦介紹一下(如果描述有誤或辭不達意還請不吝指教)

(1)彈簧預載行程

彈簧預載的調整,主要是藉由上螺母往下走來壓縮彈簧的自由長度

來達到乘車人員加上車重的基礎設定,簡單的說是避震器基本的支撐重量設定。

當彈簧預載不足時,直接的感覺就是彈簧開始下壓後就直接觸底

彈簧預載過多時,會感到避震器從一開始壓縮行程時就非常的硬,可以說是鐵棒狀態。

想要舒適一點,預載的下沉量可從1.5公分開始調整

希望熱血一點,預載的下沉量可從2.0公分開始調整

(2)壓側調整

壓側顧名思義就是避震器產生行程要下壓瞬間的阻尼,這部分最直接的關連就是避震器下壓起始瞬間時的回饋。

壓側過多時,就是直接的過硬,但又和彈簧預載過多的硬有所不同

一個是下壓瞬間的硬、一個是從頭到尾的硬。

壓側不足的狀況在單人騎乘其實不是那麼常見,因為在壓側阻尼的基礎設定其實會做到一個比較足夠的基本值。 不足時有可能會是避震器下壓作動起始變為比較模糊的回饋感覺。

坦白說RT的壓側其實我很少做調整,可能每天都是走些崎嶇不平的路。

單人時,逆時針轉到底往順時針調整兩段就很足夠, 雙載時,其實單人設定再調一至兩段就夠用了(取決后座的重量)調得太多可是會讓后座嗷嗷叫的。

(3)伸側回彈

伸側調整為最常見也最常用的功能,簡單的說,控制避震器壓縮後回復原本行程的速度。

伸側過強,避震器壓縮行程後會有座墊/后座被頂起的感覺。

伸側不足,直線可能不易察覺,在入彎到彎心時會覺得避震器因為伸側抓不住而外拋。

調整伸側時,請先逆時針轉到底再順時針調整到中間的段數後做增減的微調 EX:總共40段,轉到40段後再轉回20段後微調。

當然目前所說的調整僅限於後避震器,但車輛是需要講求整體平衡的,當一樣的後避震器對應到不同前避震器(包含阻尼棒修改或是原廠組尼換油)不論是彈簧預載或是伸壓側的段數也可能有所不同。

那現在就直接進到最高潮的部分,也就是上路實測。其實本來是準備用GoPro拍攝的視頻,礙於車殼斷腳影響到當時拍攝畫面就不放上來了。

最後用些最簡短易懂的文字描述來表達,RT避震器最讓我覺得訝異的是在最終調整後對於各種路況兼具相容性極高。

當車輛高速經過槽化線時,後輪卻像走在一般很平的柏油路上一樣的讓你完全無感,當車輛低速走在路邊高高低低方形水溝蓋上,感受到的顛頗程度居然異常的低,當車輛雙載高速從直線上坡轉為直線下坡時,后座的舒適度是好到一個不行,當車輛在濕地用到較多傾角走S型兼上下坡時,能夠感受到的打滑是種可以控制的感覺,更妙的是,上述都是舒適度極高的體感回饋。

當真的在高速入彎時,後避震器傳來的是源源不絕的支撐性,路感不會過於明顯但也不模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OTO 的精彩文章:

豐田卡羅拉將推出高性能版1.6T引擎最大馬力預計達250匹

TAG:M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