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文史宴: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文/陳路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關於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這一歷史事件,不僅為中外學界所關注,而且也屢屢在民間引發種種熱議。而在這些相關的研究與熱議之中,常常被人提及的一個問題,便是豐臣秀吉為何不派德川家康出兵朝鮮,以此來削弱自己的最大的敵人,以穩固豐臣家的統治。

然而,由於相關史料的匱乏,這一問題長期以來並未能夠獲得完美的解答。而對於此,筆者實際上也未能掌握比他人更多史料,故而也很難對該問題進行非常篤定的解答。

但是,松本清張曾提出過「歷史之眼」的觀念。大意為由於材料的缺失,後人所能夠考察的歷史,只是所發生過歷史的一小部分。故而在歷史的敘述中,存在著大量的空白地帶。在缺乏材料的情況下,只能夠對現有的史料進行嚴謹的推理,提出一系列的假說,來填補這些空白之處。這便是所謂的「歷史之眼」。

松本雖是一名文學家,但是他所提出的「歷史之眼」這一觀念,並未被日本史學界一笑置之。戰國史研究者桑原忠清,便曾專門討論過該觀念,並借用這種方法,來對與豐臣秀吉的相關歷史事件進行過研究。

故而,在這裡,筆者也借鑒這一方法,以現有的材料為基礎,提出一個可能解答該問題的假說。

侵朝日軍的奇怪行動

1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不得不討論的,便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真實動機為何。就當時明、日、朝三方所留下的史料來看,明、朝兩方對豐臣秀吉侵朝動機的判斷,比較一致,皆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

但是,鑒於中、朝兩國對於日本那隻能用可憐來形容的了解程度,故他們的判斷必須能夠從日方史料處獲得印證,才足以為據。

然而巧的是,豐臣秀吉自己曾給其侄子關白豐臣秀次發過一封文書,曾提及要遷天皇於北京,自己坐鎮寧波,由秀次主持日本事務等內容。故而,這份文書被中、朝兩方的研究者屢屢提及,將之視為秀吉意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明朝的鐵證。

猴子很跳的

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治人物所宣揚的公開目的,並不一定是其真實目的。除非有其他的材料能夠印證他所宣揚的目的,才能夠以此去推敲其動機。然而,除了這一篇文書之外,再沒有其他任何材料,能夠說明秀吉試圖以朝廷為跳板侵略明朝。

那麼,除了以上材料之外,還有任何其他的材料,能夠解釋豐臣秀吉的動機,甚至於其對侵朝之役的看法嗎?雖然似乎並沒有能夠直接說明這類問題相關材料,但是,侵朝日軍的「古怪」行動,卻為我們提供了解答這類問題的憲所。

由於秀吉侵朝之戰,並非筆者的研究範圍,故而筆者並未能將目前為止的所以相關研究都梳理透徹。但從目前所看過的一些中、日雙方學者及民間研究者的相關研究來看。儘管將整個秀吉侵朝之戰的過程都研究的很清晰,但是卻似乎都忽略了一個非常「古怪」之處:

在整個戰爭期間,明軍與日軍所進行的,規模比較大的野戰,可謂是少的可憐。點來點去,唯有一個碧蹄館之戰。而即便是碧蹄館之戰,實際上也是出乎雙方預料的遭遇戰。甚至於,在第二次援朝,明朝聯軍兵分三路進攻日軍時,日軍也是據守倭城,並沒有積極謀求與明朝聯軍進行戰略決戰。也即是說,自李如松入朝,到日本撤兵的數年間,日軍都在避免與明軍進行戰略決戰。

通常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大致有日軍缺少騎兵,不善於與配備了大批重騎兵部隊的明軍作戰。李舜臣朝鮮水師的活動,掐斷了日本對朝的海上補給線,使得駐朝日軍缺乏補給,喪失了戰略機動的能力。然而若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說法都有問題。

首先,日軍並不缺乏重騎兵部隊,只不過這些重騎兵部隊大多分為小戰鬥群,作為突擊隊使用。而日本馬雖然矮小,但是明軍所裝備的蒙古馬也好不到那裡去。更重要的在於,日軍先在忠州,以少勝多殲滅裝備大量重騎兵部隊的朝鮮軍,後又在碧蹄館以多打少逼退李如松所率領的精銳騎兵部隊。這些戰例,至少說明日軍並不缺乏對付重騎兵的能力。

至於說到李舜臣水師的活動,從目前所發現的日方記錄來看,實際上被大大誇大了。在第一次侵朝戰爭期間,日方依舊能夠以釜山為據點,進行海上補給活動。而在第二次侵朝戰爭期間,被全滅後重建的朝鮮水師,幾乎無法威脅到日方的海上運輸線。故而在第二次侵朝戰爭期間,日軍的倭城實際上儲備有充足的後勤補給。正是憑藉這些補給,日軍才能挫敗明朝聯軍的幾次大攻勢。

那麼,既不是由於缺乏對抗重騎兵的能力,也不是補給原因,究竟為何日軍一直避免與明朝聯軍進行戰略決戰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看一份名單。

総大將 宇喜多秀家

一番隊 宗義智、小西行長、松浦鎮信、有馬晴信、大村喜前、五島純玄

二番隊 加藤清正、鍋島直茂、相良長毎

三番隊 黒田長政、大友吉統

四番隊 毛利勝信(森吉成)、島津義弘、高橋元種、秋月種長、伊東祐兵、島津忠豊

五番隊 福島正則、戸田勝隆、長宗我部元親、蜂須賀家政、生駒親正、來島通之(得居通幸)、來島通総

六番隊 小早川隆景、毛利秀包、立花鎮虎(宗茂)、高橋統増、筑紫広門、毛利輝元

七番隊宇喜多秀家ほか

八番隊 淺野幸長、中川秀政、宮部長煕ほか

九番隊 豊臣秀勝、細川忠興、長谷川秀一、木村重茲ほか

水軍 九鬼嘉隆、藤堂高虎、脇坂安治、加藤嘉明、亀井茲矩、菅達長、桑山一晴、桑山貞晴、堀內氏善、杉若氏宗

以上是日軍第一次出陣朝鮮的領軍大名名單。

這份名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些出陣朝鮮的大名中,除了小早川隆景、島津義弘、長宗我部元親、九鬼嘉隆等少數幾人之外,主要領軍將領不是豐臣秀吉或其妻北政所的子侄,就是親豐臣系大名的惣領。而總大將居然不是老將小早川隆景,而是豐臣秀吉一手養大的宇喜多秀家。

用宇喜多秀家當總大將令人很難理解

也即是說,第一次出陣朝鮮的日軍,可謂是如假包換的富二代軍團。

而日軍第二次出征朝鮮的領軍大名,除少了小早川隆景,增加老將鍋島直茂,以另一位富二代小早川秀秋為總大將之外,與第一次出兵朝鮮的成員構成並沒有太大區別。換言之,依舊是富二代軍團。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此時的日軍將領沒有織田信長時代那樣有傳奇性,但依舊有碩果僅存的牛人島津義弘、黑田如水、小早川隆景,以及鍋島直茂等二線名將撐門面。如果秀吉真的野心勃勃試圖爭奪東亞霸權的話,很難想像會讓小西行長這種商人之子,或者加藤清正這些資歷尚淺的興福去打頭陣。

故而,根據侵朝日軍的構成並結合日軍一味避戰的情況來看,豐臣秀吉的真實動機,很可能不是如他自己所宣稱的,或是明、朝方面所猜測的那樣,試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明朝,爭奪東亞霸權,而是別有所圖。

一場有限戰爭

2

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的舉動,即便是在當時的日本大名們眼中,也是非常瘋狂的行為。如蒲生氏鄉便吐槽豐臣秀吉是在找死。而後世的日本史學家中,也不乏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秀吉因為嫡子夭折,而導致精神失常所至。

然而,與其極富賭徒性格的主公織田信長不同,無論是在政治活動還是在軍事行動中,秀吉皆體現出極其謹慎的精算師性格。當時日本流行的一首童謠「餓殺三木,渴殺鳥取,不用一兵,水淹高松」。可見其長於周密的算計與組織,從而達到兵不血刃,攻克堅城,而非如其主公織田信長一般屢屢兵行險著。

即便是在世人看似瘋狂的侵朝作戰中,無論是周密的組織補給,還是謹慎的軍事行動,都非常符合其一直以來的指揮風格。

根據後來的相關研究,在整個侵朝作戰期間,日軍只出現過一次補給問題。而這唯一的一次補給問題,也不是由於李舜臣的活躍,而是由於豐臣秀吉的「失算」。

而這次「失算」並非由於日方不重視補給或者輕敵,而是由於沒有料到朝鮮居然會一觸即潰,其進攻速度遠遠超過最初的預想,而朝鮮又是如此窮困,以至於現地籌集補給遭遇各種困難,才導致了補給線的困難。

即是說,這次「失算」的根源,除了朝鮮的貧困之外,也是由於最開始的計划過于謹慎。僅就此而言,關於秀吉精神失常的說法恐怕也難以成立。

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由於秀吉極大的高估了朝鮮軍的抵抗能力,所以導致了在後勤補給規劃方面的「失算」。另一方面,我們是否能夠據此提出一個假設,即一開始,與其所公然宣揚的目標不同,秀吉僅僅想在朝鮮進行一場有限戰爭呢?

當然,這種推論很難從戰前日朝雙方的交涉,以及現有文字史料中獲得印證。特別是在攻陷漢城之後,秀吉宣稱可以很快進入北京的文書,能對筆者所作出的推測提出挑戰。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碧蹄館之戰後不久,一度宣稱要在次年征服明國的豐臣秀吉,居然很爽快的接受了與明朝和談的建議。而這時他所提出的條件,涉及明朝方面的條文,僅僅只有恢復勘合貿易與和親兩條。而涉及朝鮮的部分,除了以王子為質,朝鮮重臣宣誓不背叛日本之外,最重要的則是割讓南方四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之前,加藤清正已經俘虜了兩名朝鮮王子。而日方所要求割讓的四道,又幾乎完全是日方的實際控制區。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明、朝兩方都沒有接納日方所提出條件的打算,整個交涉也完全在欺詐中進行。但是,所謂外交交涉,本來便是漫天要價坐地還清,故而,應該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推測,秀吉所提出的條件,很可能並非日方的最終底線,其中當有若干作為為外交交涉留有餘地,而放棄的條件。

當然,即便秀吉所提出的條件,便是日方的最終底線,與其之前所宣揚的要攻進北京城而言,也是一個極其有節制的和談條件。實際上除了和親、恢復勘合貿易、讓朝鮮臣屬(存疑)等條件外,最實際的要求,實際上是要求明、朝方面承認日方的實際佔領區域。

而且,根據筆者的推斷,甚至於割讓南四道,很可能也是能夠交涉的交換條件。因為,在和平交涉剛開始,日軍便放棄了漢城,主動向釜山方向撤退。如果日方真的想佔據朝鮮的領土,甚至於有進一步侵略明朝的打算。那麼毫無疑問繼續佔據漢城,才能夠更有利於日方交涉。但是日方卻在剛開始交涉之際,便主動撤離漢城。

當然,也有意見認為龍山糧草被燒,是導致其撤退的主要原因。但問題在於,明軍已經不願意南下,日軍為何不以漢城為中心據守漢江,以此來控制朝鮮半島主要的產糧區,從而緩解補給的問題呢?

如果豐臣秀吉真的如他自己所宣稱的那樣,要打進北京城的話,很難相信他會迅速的接受與明朝交涉停戰的建議,並且提出一個,與其之前所宣稱的目標相比,極其節制的建議。更難相信他會容許自己的部下,在和談剛剛開始之際,便主動放棄能夠作為和談重要籌碼的漢城,放棄大片的佔領區,向釜山一帶撤退。

當然,或許會有主張認為,由於明軍的奮戰與朝鮮軍民的反抗,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迫使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認清現實,放棄了征服明朝,乃至於征服朝鮮的企圖,僅僅滿足於一個較為節制的目標。

然而,遺憾的是,自日軍入朝至豐臣秀吉接受和談。日方唯一的硬仗敗績,只有小西行長的平壤之敗。而平壤之戰日軍的損失,根據現有史料,最多的記錄也不過死亡1560人。

此後的碧蹄館之戰,日軍則以優勢兵力重創了明軍精銳,但自身也有較大損失。有台灣學者甚至認為日軍死傷五千人左右。雖然日方所提供的戰死120人的數據不大可信。但當時朝鮮人所留下的材料,也只認為日方人數為500-600人左右,恐怕日方傷亡達不到五千之數。

國內的一些戰史愛好者以減員數量來推測明朝聯軍的殲敵數量,從而得出兩次戰役明軍殲滅日軍一萬兩千人以上的結論,但這種結論未計算非戰鬥減員,故而存在誤差。

即便我們從最大的程度去猜想日方在這兩次戰鬥中的損失。但總數超過十五萬的侵朝日軍,僅僅因為兩次損失數千人的戰鬥,便能夠迫使秀吉失去戰意,答應求和嗎?而且還提出的這樣一個極其節制的和談建議,甚至於在和談剛剛開始便主動撤兵?

另外,從目前的材料來看,看不出日軍因為這幾次戰鬥而喪失戰意的記載。反而是明、朝兩方的史料,屢屢提及李如松因為碧蹄館之戰家丁損失太大,而不願意繼續跟日軍血拚。

李如松因私軍家丁損失過大,想要保存實力

促使日方提出和談的直接原因,是碧蹄館之戰後不久,因為龍山糧倉被焚,從而導致日軍補給困難。但是,從日後日軍能夠籌集補給,支撐侵朝日軍的情況來看。這也不能完全構成日方求和的原因。

故而,關於日方提出和談,比較合理的解釋。便只有豐臣秀吉本人,一開始便追求一個速決的有限戰爭。故而,他才能接受其部下,在碧蹄館之戰後,這個對日方而言有利時點,所提出的和談建議。

為何說碧蹄館之戰後的時間點對日方最為有利?因為日軍以及意識到自己所出動的兵力,並不足以控制朝鮮全境,而且即便是在已經佔領的區域,也由於義軍的活動存在補給困難的情況。故而急於收縮防線。但是,在明軍的壓力之下,此時收縮防線難免會因為明軍的追擊,而面臨極大損失,故而處於進退兩難之中。

而碧蹄館之戰後,明軍主帥李如松為保存實力不想再打,此時提出和談的建議,不僅能夠放心的撤退,也更容易為明軍接受。甚至由於日軍剛剛獲得一次勝利,雖然是慘勝,在和談中也能夠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故而,碧蹄館之戰後,對日方而言是一個非常合適撤軍與和談的時間點。

不過,儘管這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和談時間點,但若非豐臣秀吉所謀求的是一個有限的目標。就很難理解他能夠在這個有利的時間點做出和談並且容許其部下在和談一開始便主動撤軍。

這也可以解釋前文所提出的侵朝日軍,在明軍入朝的一連串謹慎行動。也可以解釋他何以派一大堆富二代打頭陣,而讓宿將在後方坐鎮的決策。

由此,不難看出,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行動,儘管表面上瘋狂,但實際上無論是追求的目標,還是其實際決策,都符合其在指揮了三木、鳥取、高松、小田原等一連串圍城戰時所表現出的精算師性格。

既然是這樣一位精算師,其動員日本全國一半的兵力,幾乎是其嫡系傾巢而出,自然也不可能僅僅是想在朝鮮半島佔一點小便宜。肯定有著更為深層的目的。

豐臣秀吉掌控不住德川家康

3

推測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豐臣秀吉這樣充滿精算師性格的政治人物的動機,最有效的辦法,並非是從道德或權術層面入手,而應當先去探求其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困境,在思考針對這些問題與困境的解決之道。尤其是對於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行動,更是如此。

那麼就當時而言,豐臣秀吉所面臨的問題或者說困境何在呢?

我們都知道,豐臣秀吉由於其出身卑微,而被譽為戰國出人頭地第一人。在後世看來,這無疑是一件非常有名譽的事情,但是在重視出身的戰國日本,其低微的出身很不利於其獲得其他的大名的真心臣服。

豐臣秀吉是真正的屌絲逆襲

更重要的是,豐臣家的整個權力結構,都是他這一代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內建立的,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在入侵朝鮮之前,如豐臣秀長、蜂須賀正勝、堀秀政、池田恆興等老部下的去世,更使得豐臣家的家臣團顯得無比單薄。

而另一方面,在秀吉篡奪織田氏之時,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擊敗其最大的勁敵德川家康。不得不通過外交手段,使德川家康這個無論是資歷還是家格都遠遠要高於他的對手,納入豐臣家的統治秩序之下。這實際上便在豐臣氏的統治秩序內部,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在秀吉在世的時候,還能夠壓制住德川家康的蠢蠢欲動,一旦其去世,主少國疑;老臣盡喪;只剩下一群富二代,而自身又缺乏足夠合法性的豐臣氏,能否壓得住以德川氏為首的諸大大名的反彈,無疑是一個未知數。

連後來人都能看到的問題,秀吉這樣的精算師,是絕不會看漏的。

由此而論,出征朝鮮的根本動機,必然是藉此來強化豐臣氏脆弱的權力根基。儘可能的杜絕其去世後,德川氏等大大名篡奪豐臣家天下的企圖。

但由此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為何豐臣秀吉不派德川家康等有挑戰豐臣氏統治秩序傾向的大名去朝鮮,以消耗其實力,藉此來鞏固豐臣氏的天下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以回答。

首先,偉大的小指頭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再小的棋子,也有自己的意志」。若將遠遠不止小棋子的德川家康等諸大大名,派到朝鮮去打仗,很可能會發生超出秀吉掌控的情況。對於一生謹慎小心的秀吉而言,是決計不會這麼做的。

其次更重要的在於,與中原王朝不同,在以封建秩序為主的日本,即便貴為天下人,對手下的控制力甚至於比不上一名大明的大臣。像大明朝的堂官、制台那樣,當場斬殺手下主要將領的事情,筆者翻遍整個中世史,也就今川了俊拜鴻門宴斬殺少貳冬資這一例,而且該事件還導致其今川的部下半數跳反。

故而,如果秀吉真的敢送德川氏去朝鮮送人頭,會不會因此激起德川氏的反彈,從而危及到豐臣氏的統治秩序,恐怕都是很不好說。

豐臣秀吉無理由做掉德川家康

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

更何況,與崇尚文治鄙視武功的中原王朝不同。在日本,沒有足夠的武功以確立武威,終究難以服眾人。以德川家康的實力,真的被派去朝鮮,即便不可能獲得大勝,也絕不至於大敗而傷筋動骨。由此不僅不會消耗德川氏的軍事實力,反而還會強化其威望,更為威脅到豐臣氏的統治。

故而,一旦豐臣秀吉選擇以入侵朝鮮獲取武功,來強化豐臣氏的統治基盤這條路。他便只可能派自己的嫡系力量與親豐臣氏的大名為主力。一方面獲取武功,以此來強化豐臣氏的武威,另一方面,這藉此鍛煉新一代的豐臣氏家臣,使其能夠儘快能夠承擔起支撐豐臣一族的重任。

而唯有如此,才能夠解釋其何以出兵朝鮮,以及侵朝日軍奇怪的配置與行動。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王莽得天下人擁戴,可不是靠虛的
文史宴:浮在水脈上的省會,雖然地位尷尬,文化底蘊卻難以替代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