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矛盾的時代,明史為何如此充滿魅力?揭秘明朝複雜的歷史定位

一個矛盾的時代,明史為何如此充滿魅力?揭秘明朝複雜的歷史定位

相比於元清的少數民族執政,唐宋時期的時代相對久遠,現代史學愛好者紛紛將焦點放在了明朝。

那麼明史為什麼會在如今得到那麼多的關注度呢?為什麼諸如《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會有如此多的關注度?明朝歷史有著怎樣的特點會讓人們如此著迷呢?下面就來以明王朝為視角,來探究一下明史究竟有何魅力。

明代制度可以算作中國古代政治的最終形態,帝制與中央集權局面全面深化,相對於之前的宋朝,同樣為漢人政權,明代的政治規劃中等級觀念明顯遠遠高於宋代,甚至出現了軍民匠這樣的等級化戶籍制度。專制的優勢與弊端在明代可以說都已經登峰造極,之後的清代制度也基本上是穩定沿用了明代的模式。

在這個基礎上明朝歷史與我們今天的許多文化習慣乃至政治架構是有著很大的關聯性的。

作為一個高度專制化的帝國其模式更接近我們對於中國古代政治的習慣性認知,比如以儒家理學為信仰的官僚集體、中央集權體制、順從的萬千農民階級,而且這種理解政治模式對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具有很大意義。

其次,明王朝的魅力在於,明史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華夏王朝的歷史,大明帝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一樣在歷史的節點面臨著十字路口形式的選擇。在大航海時代的大背景下明帝國也被不知不覺捲入了其中。

對於世界,強大的明帝國不自覺的扮演了一個強大的神秘文明,並且影響到了這個時期的東亞格局。研究明史對於從多個角度看待世界歷史具有獨特的意義。而其也在封閉與開放之間反覆搖擺,給予後人許多可以進行歷史假設的空間。

還有一點,明代王朝相對於少數民族侵略而建立的清王朝,其統治思想內核更加接近千年傳承的中原民族價值觀。

如果要按政治發展角度來看,明帝國的政治建設可以可以劃分為前期規劃時期、成形時期、僵化時期、改革時期、最終僵化時期。這樣來看明朝歷史本身就歷程非常複雜。先後經歷了規劃時期(朱元璋)、成形時期(永樂朝)、成熟時期(仁宣之治)、開始疲軟的僵化時期(英宗代宗時期,憲宗、弘治帝)、最終僵化(朱厚照時期弊端,世宗時代)、改革時期(張居正的嘉靖帝時期、萬曆前期)、停滯歸復於僵化時期(萬曆、光宗、熹宗、崇禎),較為複雜的歷史過程,黨爭事件以及同時期高度發展的明代經濟,都為明史研究添加了很多有趣的色彩。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對於研究中國社會基本文化經濟結構很有幫助。明代是一個頂峰但僵化的時代,在明朝統治時期中國古代政治與經濟發展到了極高峰。但於此同時帝制與小農經濟弊端也完全暴露。

明代小農經濟相對於整個古代史來說可以說是跨越式發展,多種農作物的引入與農耕面積的增加鞏固加強了農業的基礎,一個重要的表現在於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明初人口不過千萬,但到了十七世紀人口已經突破了兩億大關,將人口規模提高到了歷史上的新高度。

如果沒有明代的人口基數,清代人口也很難在戰亂結束後快速恢復。從此可以看出,明代農業生產力高峰的強盛程度。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眾所周知的明代商業發展,在小農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明代手工業非常發達,大部分說法也認同明代手工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明王朝確實是建立在遠高於前朝的經濟基礎上的大帝國。之後的清代基本上是穩定承接了明代的經濟規模。在生產力方面可以說明代開創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終極版本。

正是因為明王朝是整個華夏社會的重要社會階段,基於這個基本原因,才使得明史如此充滿魅力。

而明王朝的滅亡,也是其歷史的一個獨特亮點。相比於亡於地方勢力的漢唐,以及亡於外族入侵的宋,還有亡於農民起義的元。明王朝的滅亡更加複雜,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同時發生,加上瘟疫與天災,使得大明的滅亡充滿了一種天生的現實魔幻主義色彩。明的滅亡看似是多種內外因素的最終結果,但又充滿了各種巧合,而這種巧合也使得讀史者難免產生種種思考與假設。

總的來看,明王朝是一個僵化保守的政權,在政治層面其官僚制度達到了分工高度複雜規模且編製完整的地步,但於此相對應的是國家財務管理、行政部門的權力過於削弱,帝制達到最大的極端化。相對於當時的世界格局,大明帝國無疑是一個龐然大物,伏爾泰眼中的強大的東方。但相對於航海時代的來臨,大明帝國又確實是沉睡的暮年之邦。而其真實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其實很難解答。而正是這種難以解答,才使得明史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歷史假設,才使得這段厚重的歷史充滿了魅力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手冊 的精彩文章:

58年百姓歡呼吃「大鍋飯」,不僅吃飽還能吃好,為何最後卻消失
奇士章太炎:一生為人特立獨行,就連魯迅也是他的門生弟子

TAG:歷史的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