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人要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南懷瑾老師:人要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南懷瑾老師:人要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本文摘錄自 《原本大學微言》

我讀古人筆記,看到明代有一個人,對於買賣古董的看法,說了特別高明的三句話,他說:「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我當時看了,拍案叫絕。豈只是買賣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誰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幾乎是活得沒有人味。我們從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後天,隨時隨地,總覺得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實,那些無量、無窮的希望,都只是「意識」思想形態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滿足。(講到這裡,特別聲明,不要誤會了人生,就心灰意懶。你明白了大學之道,才知道作人的意義。)聲明在先,你再來看看南宋才人辛稼軒的詞說: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我在少年某一階段,正是前途如錦的時候,最喜歡讀它。也許和他深有同感,便早自抽身不做「自欺」的事了。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那麼,曾子所說的「誠意,毋自欺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必須要先注意一個「毋」字,這個字,在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於現代語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騙自己。

「意識」,是「心」起分別理想作用的先鋒。它旋轉跳躍變化得非常快速,而且最容易作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們腦子裡盤踞活動,發揮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成萬的作用。但它本身是把握不住,想過了用過了便溜了。它把好壞交給我們的「知性」去判斷。它把種種影像收集歸納以後,又交給了「心」來安排收藏。要使「意識」凈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內明」反省的學問,隨時留意它的活動,使它能「知止而定,定而後安,安而後靜,靜而後慮」,才能得到真正的「誠意」境界。這裡的「誠」字,是包括專一、安定、無私、明凈的意義。所以子思著《中庸》,便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成也。」同樣是發揮「誠意」的內涵。這是「內明」之學的精髓所在。

同樣的,我們平常生活中,對人處事,也是這個「意識」的作用最為重要。但你如果對「內明」學養不到家,那被「意識」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勢所必然,事所難免。因此,孔子特別指出對於「外用」方面就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換言之,在「外用」方面,孔子是教我們對人對事的原則,不可隨便任意妄為,不可認為必然如此,不可固執己見,不可認為非我不可,這都屬於「意識」不自欺的警覺。因此,曾子開頭便說:「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說,人人都會埋怨被別人騙了,其實,人不自騙,誰又能夠騙了你呢?相傳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原,將要入山面壁的時候,有人問他,大師啊!你來中國的目的是做什麼?達摩大師便對他說,我要找一個不受人欺的人。達摩大師才是真大師,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許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季,日常都需要注意什麼?
傳統文化:最美好的是相遇,最難得的是重逢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