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代皇帝為什麼每年北巡上都?統治全國,元上都功不可沒

元代皇帝為什麼每年北巡上都?統治全國,元上都功不可沒

文| 熊崧策

1259年7月,蒙哥死於重慶合川釣魚台,此時的忽必烈在鄂州前線指揮作戰,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漠北,兄弟兩都開始了謀取汗位的行動。廉希憲秘密進言:「先發制人,後發人制。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上,漢人謀士郝經也勸忽必烈「斷然北返」。忽必烈與南宋右丞相賈似道議和,率軍北還,爭奪帝位。年底,忽必烈抵達燕京(今北京),在這裡停留了三個月,名義上是過冬,實際上是等待自己北撤的部隊。1260年三月初一,他回到開平。

按照蒙古國的傳統,新大汗的產生要經過忽里勒台大會的推戴,參加大會的都是宗王、貴戚、大臣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有支持者,因此,兩個忽里勒台大會分別在開平與和林(蒙古帝國都城,在今蒙古國境內)召開,蒙古帝國也就有了兩個大汗。不過忽必烈更漢化,他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蒙古國第一個年號——中統。

元代皇帝為什麼每年北巡上都?統治全國,元上都功不可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忽必烈在開平集結了蒙古和漢軍精銳,儲備了大量糧草,親自率兵北上。懾於忽必烈的軍鋒,阿里不哥躲到了葉尼塞河上游。忽必烈佔領了和林,但是他很快放棄了這裡。和林的糧食供應依賴漢地,如此長的補給線限制了帝國都城的發展規模。面對西邊實力猶存的阿里不哥,留蒙古軍駐守,他們不善於防守;留漢軍,他們又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忽必烈對漢地重要性的認識遠高於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孫們,如果他留在漠北,將永遠是「大汗」,而做不了「皇帝」。

木華黎的後人霸突魯建議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採納了。然而,山東軍閥李璮發動叛亂,阿里不哥又沒有最終解決,開平這個聯繫中原與漠北的樞紐重要性再次凸顯。忽必烈決定開平和燕京兩都並立,而他最初即位的那幾年,統治重心依舊在開平。1263年6月16日,開平正式升為都城,定名上都,第二年,燕京改名為中都,後改名為大都。大都為正都,上都為陪都。中統四年(1263年)二月十三日,忽必烈從大都啟程赴上都,八月二十五返回大都。從此,元代皇帝每年北巡上都成為固定的制度。蒙元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王朝,上都的存在功不可沒,它讓馬背上的民族既是草原的主人也是城市的主人,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兼容。

1264年,地處新疆中亞一代的察合台汗國投向忽必烈,腹背受敵的阿里不哥勢窮力竭,跑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處死了阿里不哥臣屬十人,但沒有殺自己的親弟弟,把他囚禁起來。忽必烈取得徹底的勝利,完全控制了漠北地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條頓騎士團的崛起,靠的是這個超級商業集團貢獻的金幣
中世紀攻城戰套路揭秘,第一輪攻擊其實只是試探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