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山站的標誌性建築——「六角樓」空間物理觀測棟(2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號2月27日電 通訊: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迎來建站30周年。記者近日來到位於南緯69度22分、東經76度22分的中山站,一睹這個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的風采。

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的船載直升機從空中鳥瞰中山站,一座座建築造型新穎、色彩明快,它們分布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共同組成設備完善、技術先進、也是中國極地科考史上規模最大的科考基地。

位於中心位置的紅色綜合樓,建築面積1710平方米,是全站最大的單體建築。在它的左前方,是已經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起來的老主樓。

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科考團隊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在東南極洲建成了南極圈內的首個中國考察站——中山站,這也是繼長城站之後的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它的建築面積達到1600平方米,實現當年建成、當年越冬。老主樓和老發電棟、老氣象台一樣,是中山站的第一代建築。

(第35次南極科考·圖文互動)(2)通訊: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中山站第一代建築——老主樓(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建站初期,考察站建築以傳統的集裝箱式房為主。受當時工藝水平、材料及施工條件限制,建築存在許多不足,南極惡劣的環境也加速了建築設施的腐蝕老化,考察隊員的居住和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第三次在中山站越冬的第35次南極科考隊中山站站長鬍紅橋說,中國南極事業發展壯大的需要,讓中山站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2002年,中山站新建的二層宿舍樓,已經與第一代集裝箱式房完全不同。新宿舍樓為鋼框架結構加裝保溫板,房間配有完善的衛生洗浴設施,樓內配置通信設備,大大改善了隊員的居住環境。

「隨後,中山站迎來了『十五』『十一五』規劃發展的利好,進入大規模擴建改造時期。」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第七次來南極「建房子」的中鐵建工集團南極項目部現場經理羅煌勛說。

中鐵建工集團正是2002年國家決定對南極科考站進行大規模擴建改造時投身南極建設的。「十五」期間,來自該集團的考察隊員參與了中山站綜合棟、空間物理觀測棟、污水處理棟、廢物處理棟等建設,中山站面貌煥然一新。綠色的「六角樓」空間物理觀測棟,是中山站的標誌性建築;新建的主發電棟則為中山站提供著更強大穩定的電力輸送。

(第35次南極科考·圖文互動)(3)通訊: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南極中山站成長記——記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

中山站第一代建築——老氣象台(2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南極氣候惡劣,科考隊人員有限、工期緊,現場施工在進度安排、人員組織、施工環境方面與國內施工相比差異較大。」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中鐵建工集團南極項目部現場黨支部書記郭兆倫說,在特殊的南極環境下搞工程建設,做到安全和質量雙保證,科學組織和科學施工是關鍵。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期間,來自中鐵建工集團的隊員承擔著配套維修車庫、直升機停機坪、蔬菜溫室、激光雷達觀測艙的建設任務。

「科考站建設並非一勞永逸,還需要對建築及後勤保障設備進行維護。」半個月前離開中山站、登上「雪龍」號返程回國的羅煌勛說,「對中山站的房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有特殊的感情,看著它們一點點建好,一年年增多。每次走進中山站都像回家一樣,每次離開也像離家一樣,戀戀不捨。」

中山站的成長,是中國南極科考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山站的建成和擴大,極大提升了中國南極考察和研究的綜合實力,並且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俄將舉行全國統考漢語考試 共289名學生報名
求助後仍被丈夫打骨折,對家暴應更敏感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