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世紀城堡的剋星終於出現,四種火炮為歐洲軍隊帶來無限信心

中世紀城堡的剋星終於出現,四種火炮為歐洲軍隊帶來無限信心

文 | 原廓

戰火摧殘了很多珍貴的寶物,海德堡便是其中之一,這座美麗的城堡遭受的最嚴重的打擊來自於法軍——他們炸毀並焚燒了這裡,使它變成了殘垣斷壁。

海德堡被法軍蹂躪固然可惜,但攻城戰造成的損害對於那個時期的戰爭來說難道不是必然的嗎?其實,從軍事角度分析,法軍對海德堡的破壞之所以確定是一場暴行,而不是必要的軍事行動,是因為對於17世紀末的歐洲軍隊來說,曾經易守難攻的城堡,其防禦能力已經不值得一提了。而給予當時歐洲軍隊這種信心和豪氣的,是自16世紀以來火炮技術的日新月異式的大發展。

英法百年戰爭後期,法國通過火炮佔據主動,擊敗英國的現實,讓歐洲各國大受觸動。同時歐洲頻繁的戰爭,也導致歐洲在火炮技術上的軍備競賽。其結果就是火藥、冶金和火炮技術的大發展。

從粉末火藥到顆粒火藥的進步,讓火藥的燃燒速度更快、能產生更強的壓力與推力。而冶金技術的提升,讓歐洲軍隊能鑄造出更輕便、更長但更堅固的火炮,去承受更強的壓力。而越來越長的火炮身管能賦予炮彈更高的速度。同時,鐵制炮彈取代了石彈,讓同等口徑下的火炮獲得了更強的殺傷力。而憑藉火炮上的耳軸設計,炮管得以方便地升降角度。帶有巨大車輪的新式炮架,也讓火炮更便於機動和調整左右射界。到了15世紀末,火炮的強大威力終於使中世紀的城堡變得不堪一擊了。比如著名政治家馬基雅維利在他所著的《兵法》里,總結了當時義大利城防的不足:「我們的城堡在1494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前來征戰義大利時是不堪一擊的。城牆上雉堞的厚度不超過半個肘;射孔和槍眼是越向外越窄,越朝里越寬……既然這雉堞造得那麼脆弱,被砸個粉碎是輕而易舉的事;用這種方法構建而成的槍眼一下子被炮彈轟了個大開花就更不足為奇了。」

而到了16世紀初,歐洲火炮的標準化也開始了,出現了攻城重炮、野戰炮、曲射炮以及臼炮的大體分類。

1410 年法國制 40 公斤熟鐵炮

當時火炮形制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長炮(Culverin)。其炮管較長,約為口徑的30倍以上,炮管管壁較厚。因此精度較高,射程遠,但裝填困難,射速慢。主要用於攻城作戰。

第二類是加農炮(Kartaune)。其炮管長度約為口徑的20倍,用來發射較重的彈丸。這種炮雖犧牲了射程和精確性,卻換來較大的機動性,又沒有降低威力,射速也比較理想。是很好的野戰炮。

第三類是曲射炮(Sow)。炮管短、管壁薄,長度一般為口徑的10—15倍。它的彈道拋物線較高,是後世榴彈炮的前身,適合對付掩體後的敵人。

第四類是臼炮(Mortar),長度為口徑的3—5倍,走高拋彈道,彈重最多為250磅,適合攻擊高大城牆背後的目標。

到了16世紀末,歐洲火炮已經非常成熟,以至於在後來將近3個世紀的時間裡,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號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面對越來越強大的火炮,中世紀城堡那高大的城牆和塔樓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因為越高大就意味著越容易被擊中和轟塌,同時也不便於己方在其上布置火炮。於是,容易被攻破的老式高大城牆和塔樓被低矮而厚實的城牆和圓台堡(Rondelli)取代了。新式工事不僅方便守軍架設火炮,也更難被攻城炮擊中。

同時,土堤與護城壕也開始被廣泛應用。土堤,具有傾斜正面、低矮剖面、底部寬度大於高度的特點。這樣其頂部能容許兵員和火炮部署。同時由於其外形,不會輕易地由於炮擊而轟然傾覆。而土堤被當時的實心炮彈命中時,具有很好的吸能效果。至於護城壕則是修築土堤時挖土的副產物,而這個副產物可以在土堤前面製造出很大的高度差。攻擊者往往在遠處看敵人的土堤並不高,結果衝到近前才發現自己面前橫著一道深深的護城壕,而護城壕底到土堤頂之間的高度差又很大。

然而,當時的城防工程師們又遇到了一個新問題:布置在圓台堡的火炮有射擊死角,不便於互相掩護,敵人也有可躲藏的地方。

最後,是義大利人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在塔樓和圓台堡的基礎上發明了棱堡。從天上俯視,棱堡就像是一個稜角狀的小丘,通常處在堡壘的角落和頂角。完整的棱堡是一個五角形或多角形工事。每個角上形成凸角的兩條長邊稱為正面,而把兩條長邊同城牆或壘牆連接起來的兩條短邊稱為側面。正面對付敵人的遠程火力,而側面以自己的火力掩護護城壕。平直的側邊使得守方可以沿邊側任意一處直射溝渠和更遠的地面;火線受不到任何阻礙,攻擊者得不到一處掩護。優秀的棱堡不但能在攻擊者全方位的炮火下保護自身,還可以與相鄰的棱堡以及兩座棱堡之間的牆上火力相互支援。總之,從16世紀開始,棱堡、土堤和護城壕緊密結合,形成了以火炮為主要防禦武器的新式歐洲城防設計的鐵三角。由於棱堡在這一體系中過於顯眼,用棱堡武裝起來的要塞就被叫作棱堡要塞(Bastion Fort)。

到了16世紀末,棱堡體系在除了東歐以外的歐洲基督教地區已經遍地開花。一些有著中世紀城牆的城堡按照「義大利式設計」改造它們舊的城防。海德堡也是如此。從當時流傳下來的圖畫來看,海德堡城堡就在原城堡的基礎上,修建了新式的棱堡。

現代畫家繪製的16世紀的英國潘登尼斯城堡想像圖。

當然,其他歐洲國家也在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對義大利式棱堡進行各種改良。而到了17世紀,法國流派的棱堡獲得了最大的聲譽。「(法國流派)巨大的功績是使築城法和精確的數學原理相結合,規定了各線之間適當的比例,並根據築壘地點各種不同的地形條件運用科學理論。」其中,參與九年戰爭的法軍沃邦元帥,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築城大師。沃邦總共為路易十四新建了33個新棱堡,又對另外的300箇舊城堡進行了改建。同時,沃邦元帥還是「自相矛盾」這個詞的最好詮釋者。因為他同時又是當時最偉大的攻城戰大師,為攻打棱堡要塞而創造了跳彈射擊和平行壕戰術。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汽水地理: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款從小喝到大的專屬飲料
老北京人無法忘卻的經典,曾被美國搞得停產,現白手起家強勢回歸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