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著名主持人死前畫面遭曝光: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坦然接受死亡?

著名主持人死前畫面遭曝光: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坦然接受死亡?

來源:有故事的桌子(ID:zhuozigushi)

今天看新浪新聞,一則去年的消息,讓我看得流淚滿面。

新聞的主人公叫傅達仁,曾是台灣著名的體育主持人。

其實,在他八十幾年的生命歷程中,主持人只是他的身份之一。

他熱愛運動,因為身材高大健美,當過籃球運動員,他曾代表台灣地區參賽,獲得過冠軍。

後來他還當過教練。這份工作結束後,傅達仁擔任了體育主播,採訪過7屆奧運會。

他採訪過籃球明星姚明。

也曾和球王貝利親切擁抱,那一幕讓人記憶猶新。

在傅達仁的生命里,他一直都是那麼雄姿英發,充滿著朝氣。

可是,在他84歲的那年,突然反覆發燒,後經醫院診斷,是胰臟癌。

胰臟癌的化療十分痛苦,傅老先生向子女傳達出想要安樂死的決定。

他說:我就算積極治療,也只有50%的生存機會。

就算我活下來了,我也只能一直躺在床上,失去了自由,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不想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過得這麼痛苦,我想快樂地,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

可是,這一個決定,遭到了子女們的極力反對。

但接下來的日子,傅老先生越來越衰弱,他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吃不下東西,卻不斷地腹瀉。

整個人瘦得不成樣子。

這時候的他,跟昔日那個神采飛揚的他比起來,簡直判若兩人。

家人們在痛苦中掙扎,卻什麼也幫不了他——不能代替他所受的痛苦,也不想眼睜睜地看著他奔赴死亡。

去年6月,他的病情已經嚴重惡化,他不想再等了,執意要家人帶他遠赴瑞士,進行安樂死。

家人們終於不再執著,因為老先生的遺願,是希望能在充滿歌聲的尊嚴屋,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

他們來到了瑞士的安樂死機構。

傅老先生在安樂死之前,和台北的親友們一一電話告別。告訴他們:我很好,平安,無憾。

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他沒有忘記向塵世的那些老友一一告別。

是啊,來到世上一遭,現在要走了,也要有一個鄭重的告別儀式。

然後,他回到了屋裡,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他要怎樣才能正確地服藥。

「要越快越好哦,因為葯會非常的苦。」

安樂死機構準備了兩杯葯,第一杯是止吐葯,第二杯是毒藥。

因為有時候直接讓病人喝毒藥,可能會吐出來,所以需要先喝止吐劑。

這個時候,病人還是可以後悔的。

但是,他毫不猶豫地喝了下去。

一口,兩口……家人在身邊唱祈禱的歌,所有親人,愛人,都在身邊,看著他靜靜地離去。

此刻,他很從容,很坦然,彷彿只是去到某個熟悉的地方,或許,幾天後,還會再回來。

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永遠不可能再回來。

兒子在身邊哽咽著說:爸爸,我們愛你。

在臨死之前,還能聽到有人為他唱起祈禱歌,還能聽到兒子對他說愛你,還能有尊嚴地,在世人面前離開。

他覺得值得。

喝下藥後,傅老先生舉起了杯,對這個世界,微笑著說「再見」

此時的兩個字,卻無比珍貴,因為,這次,是真的再也不見。

他的眼睛輕輕地閉上了,躺在兒子的懷裡,安詳地結束了整個生命歷程。

這一刻,對於他來說,所有生命中的光影都已消失,他不再接受病痛的折磨。

直到最後,他仍然有尊嚴地活著,也能體面地死去。

是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後,划上了一道休止符。

看到這裡,我的眼睛濕潤了。

這是一個多麼悲壯的舉動!

一個人,能在生命的盡頭,從容地走向死亡,揮手向世人告別,沒有悲傷,沒有挽留,平靜得好像只是一件極小的事。

我們常常覺得,命運的線是緊緊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但我們沒有料想到,當真正死亡來臨的那一段日子,我們卻如浮萍,半點不由自己。

在醫院的ICU病房裡,我們見過太多渾身插滿管子,呼吸急促的病人,他們的生命,就像是燭火燒盡後剩下的那一束微弱的光,風輕輕一吹,光就滅了。

他們的眼神空洞地看著天花板,數著日子等待死神的降臨。

但誰都無法預知,死神將什麼時候來臨,這樣等待著,沒有尊嚴地等死的日子,還要過多久。

《死亡醫生》是我曾經最愛看的一部電影之一。

主人公傑克,是一名醫生。

他不僅將救死扶傷作為了自己的天職,但同時,在幾十年的行醫過程中,他見證了許多飽受病痛折磨,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患者。

他作為一名醫生,不僅僅要做到對病人的生命負責,更要設身處地地位病人著想——包括他們對死的渴望。

為了幫助患者及早擺脫痛苦,讓他們有尊嚴地死去,他不惜頂著巨大的壓力,為病人實施安樂死……

在他的引導下,晚期癌症的病患者,向家屬提出了最後一次請求——讓他自主地走向死亡。

在他的輔助下,身患重病的老人,留下了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一抹愛意。

他幫助了130多位病人,不再經受病痛的折磨,從容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但,他卻始終沒有得到認可,美國聯邦法院判處傑克醫生八年半的有期徒刑。

是的,人們始終無法原諒,一個人自動放棄自己的生命。

但,任何一種生命,都會有消失的那一天。

而我們,根本不知道,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離場。

如果是病魔纏身,生活無法自理,被痛苦折磨得不成人樣,那麼我想,倒不如讓我有尊嚴地死去。

我平靜地跟這個世界一一告別,向愛人訴說我的心意,向朋友表達我的謝意。

我會在走之前,最後一次去往海邊,看潮起潮落,魚蝦戲貝殼。

我會跟每一個人鄭重地說再見,這個世界我來過,愛過,如今要走了,沒有遺憾。

然後,我安穩地躺在親人的懷裡,靜靜地閉上眼睛,去往另一個世界。

相比那些飽受折磨,傾家蕩產地治療卻最終毫無結果的「治療」,我想,這更是我能接受的一種死亡方式。

我們常常會懼怕「死」,因為它代表著永不再會的消逝。

但,它又是每一個人必達的彼岸。

只有了解了死亡的意義,才能更加了解生命的意義。

《奇葩說》辯手邱晨,曾在節目上曝光過一件極為震驚的事:2018年3月,她去醫院檢查的時候,查出自己患有甲狀腺癌。

這一個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但是,這也給了邱晨一次重新認識生命的機會。

從前,她一直是那種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人。

但,現在,「死亡」猝不及防地來臨了,她必須要馬上行動起來,跟死神賽跑。

她改掉了多年以來改不掉的生活惡習,放下了很多曾經放不下的事。

每天早睡早起,鍛煉,靜坐,看書。將每一天的時光,都看作是從死神手裡搶奪回來的。

因為,餘下來的生命歷程,誰都無法告知她,還有多久,但每過好一天,就賺到了一天。

她在這樣的日子裡,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莊嚴,即使明天就死去,但今天過得好,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是嗎?

邱晨說過: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對於死亡,邱晨的理解比任何人都要深刻:

「無論是「死亡」的日期,還是身患重病,或者是我們生命中所有躲不過的壞消息,我們只有看到它,面對它,甚至願意談論它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去對抗它。」

喬布斯說:

死亡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一個人,只有經歷了死亡體驗,才能真正大徹大悟,放下金錢、名譽、地位,不再懶散、享樂、世俗,積極地去實踐和籌劃更美麗的人生。

我想,這應該叫做「向死而生」吧。

將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度過,這樣,才能真正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2012年,心理學家陸曉婭在北師大開設了一門「生死教育課」。

教學生們如何正確看待生命和死亡。

她以為會無人問津,因為我們的民族,實在是太忌諱「死」了。但她沒想到的是,來的人竟然會有這麼多。

他們用電影的形式去探索生命和死亡,看著電影中的死亡日期逐漸來臨,學生對死亡的焦慮也慢慢增加。

於是,他們開始對生命投入更多的熱情。

有人重新拿起了畫筆畫畫;有人在架子鼓面前釋放激情;

有人學著去做烘培,即使不能成為糕點大師,但他們仍然覺得心裡歡喜。

「我好像找到了那一塊一塊破碎的自己,然後,我要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

找尋自我,不斷思考,生命就會變得有意義。

是的,與其在時日無多的餘生里,拚命地增加生命的長度,不如好好地改善生命的質量;

與其行屍走肉地活著,不如讓自己或者的每一天,都變成美好的紀念——活著的紀念,愛的紀念。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用力地去愛,用心地去感受生命帶給我們的美好,不留遺憾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

平淡地看待生和死的來臨,因為這本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有這樣,或許,到了走的那一天,我們才能淡定地對世界揮手說:我來過,我愛過,我值得。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時間 的精彩文章:

27歲二胎媽媽熬夜玩手機猝死:世界真的會懲罰不自律的人!
你是什麼睡姿,可能就是什麼樣的性格

TAG:心理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