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轉世投胎的性別?

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轉世投胎的性別?

《菩提道次第廣論》:

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

假使說是胎生的,那些中有呢,它該要生的地方,看到自己同類的有情。他是人了,那麼看到很多人在裡邊,人嘛總歡喜了,看到人在戲笑了什麼了,他就歡喜嘛,就跑到那裡去了。

「為欲看彼」,要看看他們。你想想一個人,如果在深山老林裡邊,見不到人的,他很寂寞,很難受。他看到人來了,就話說不完的說,為什麼?同類的人看到歡喜。那麼它這個中有一樣的,看到有同類的有情呢,他就歡喜了,要去看他們,要跟他們一起戲笑玩樂了等等,那就跑到他投生的地方去了。

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

這有兩種說法,宗大師採取的是這個。他跑到他父母的精血呢,起個顛倒的見,這時侯父母並沒有做不凈行了,並沒有做那些事情。「猶如幻變」,他的一個中有的眼睛呢,他就顛倒地看了,好像看到他們在做那些事情,起貪愛,就產生貪愛。

所以說,有的人就來問了,他說:要父母行淫慾才投生了,怎麼現在試管裡邊也能投生呢?」它就是它中有的眼睛看出來,看到父母在淫慾,實際上不一定是的。這裡說「猶如幻變」嘛,「見行邪行,便起貪愛」。

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

這就是男女的分別了。女的貪他的父親,就對母親感到一個阻礙,起瞋恨心。男的貪母親了,討厭他的父親了,那麼這樣子就投生了。

《瑜伽師地》是說非實,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

《瑜伽師地論》說的不是實在的,這是幻變的。那麼看到他的父母,就在精血上面呢,他以為是在行邪行了。

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余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

「生此欲已」,他就產生這個欲心了。這樣子呢,慢慢慢慢走,靠近去了。

「如是如是」,越走越近。

「漸漸不見,男女余分」,男女的相都看不到了,只看到男女二根之相。

「於此發憤中有即沒」,這個時候呢,發憤,發憤就是說女的對父親貪了,對母親起瞋恨心了,那麼這個中有就沒有了。「而生其中」,就結生投生了。

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

「此復父母貪愛俱極」,這個是說一下,補充的。父母貪愛最厲害的時候。

「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這個同時,中有碰上了,就滅掉了。那麼與此同時,「與滅同時」,同時一個滅掉了,一個馬上就生了。

「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這四大種呢,有六根的種子的四大種。

「和合」,跟那個精血和合而生。

「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還有那些有根的同分,就是於根有同分的精血合起來,羯剌藍,生了。

爾時識住,即名結生。

這個時候,識住在精血中間呢就叫結生,投生了。這是第一次,投生呢就是這個時候,一剎那。那麼這是說,以唯識的觀點,阿賴耶識投生了。

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

那麼有些不允許有阿賴耶識的,像經部之類的,「許為意識結生相續」,他結生的投生的是意識,不是阿賴耶識,這兩個說法都可以。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

福氣不好的,要生在下賤種裡邊的,那就是貧窮下賤的那些家裡投生的,他死的時候,跟入胎的時候,他就聽到的都是雜亂的亂七八糟的聲音。自己看到,跑到蘆葦、稠林那些地方去,跑進去了,那不是好地方了。

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升於高閣宮殿等處。

造善業的呢,「當生尊貴族」,要生到富貴大家的,他就「聞有寂靜美妙音聲」,他聽到一些很好的聲音,不是那些雜亂的不好聽的聲音。

「及自妄見升於高閣宮殿等處」,自己呢看到自己生到高樓台閣宮殿的這些好地方去了。一個是蘆葦稠林,蘆荻稠林了不好的地方。一個是高閣、宮殿了,去處也不一樣。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胎中圓滿一切肢節。次經四日,當即降生。

經過三十八個七天,胎中一切肢節都圓滿了。再過四天,就是肢節圓滿之後,再過四天左右就要養下來了。

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為圓滿,或復缺肢。」

「此經九月(或過九月)」,《入胎經》裡邊,經過九個月或者過九個月,我們漢地十月懷胎,他就是實際上呢九個月,或者九個月過多一點,裡邊已經長圓滿了,手足肢節都長圓滿了。

「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住八個月的,就是時間少一點了,肢節圓是圓滿了,沒有長得最好。

「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為圓滿,或復缺肢」,那麼再早的,六個月的或者七個月的,這個養下來就不圓滿了,甚至於有缺肢的,手足不夠的那些會有。

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

這個《入胎經》說得很詳細,這裡大概地引了一下。

(節選敏公上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八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密法智光 的精彩文章:

五戒是人格的升華
什麼人常居風水寶地

TAG:密法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