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住,正是無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金剛經》研習(97)

「無住,正是無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金剛經》研習(97)

「無住,正是無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金剛經》研習(97)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世尊很慈悲,佛也來為我們作證。

經:【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釋迦牟尼佛聽了須菩提尊者在大會上為我們作證,離欲阿羅漢,他也不執著他得離欲阿羅漢。世尊在此問他,問如來在因地上的修行,修菩薩行,也不著相。過去佛在然燈佛所。我們看小注就可以看出來,他的答覆是:

經:【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這是實實在在,確實是無所得。菩薩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五十一個位次,位位都是實無所得。他要真的有所得,我們想想四相具足,已經掉到凡夫這來了,哪裡是聖人?這就說明,實無所得這個境界有淺深不同,十信位、十住位淺,十地、等覺深;無論淺深,皆無所得。這個理是平等的、是相同的。我們看底下小註:

講義:【此世尊往昔行菩薩道】

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候的故事,從前他修行的事情。

講義:【初證八地時之事】

世尊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遇到然燈佛,那時候他剛剛證得八地菩薩位。八地菩薩地位高,很高,但是跟佛一比,佛是果位,他還是因位,他還沒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他還是在因位。「望初學人則為果地」,八地以前的人看他,他是果位,他所得的果報很高。

講義:【八地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即是真如實相。忍是通達無礙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

這地方給諸位介紹一個名詞,這個名詞在佛法裡頭會常常見到的,無生法忍。凈宗迴向偈里也有,也常念到。什麼叫做無生法忍?《仁王經》上告訴我們,證無生法忍,在菩薩位上三個階段: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菩薩所證的叫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取其中,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法」是一切法,不但是出世間法,也包括所有的世間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這一個字當中。「無生」是不生,所有一切法都不生。法既然不生,當然就不滅,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你能夠把它證明、證實,那你就得無生法忍。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是有生有滅。你哪一天能夠看到,所有一切法都不生不滅,那就恭喜你,你證得八地菩薩;實在是七地就證得,七地菩薩就證得。如果還看一切法有生滅,縱然是菩薩,也沒有到七地,也不是大菩薩,是小菩薩,這是狹義的說法。如果廣義的說,也就是說把標準放寬一點,不要限制的那麼嚴,七、八、九地很嚴格。如果放寬來講,圓教初住菩薩也就證得。圓初住菩薩,我們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也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沒有八地菩薩見得那麼清楚、那麼究竟。這是不如八地,他真的是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廣義說,範圍放寬一點,圓初住就證得。這一個境界就是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華嚴》、《法華》、《楞嚴》都講這個事實。要在這些大經大論,不僅僅是要有相當的基礎,依據大經大論有相當修持的功夫,你對這樁事情,縱然沒有證得,在理論上你會同意,確確實實是講得通。一切法從來就沒有生,這是真如實相。

「忍」,這個字有同意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點點頭同意。為什麼同意?你見到了,確實是不生不滅,佛沒講假話,所以它有認可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是通達無礙不退之意」,他對這個事情通達明了。退是退失你承認的這個念頭,也就是我現在是同意,再過一個時候,想想不對,我就不能同意,那就叫退心;這個不退。不退的原因,他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所以他能夠不退轉。「理智相冥」,理是所證,智是能證。理是實相之理,智是實相之智。冥就是合一,理智是一不是二,這就是證。到這個時候才真正徹底覺悟了,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一法。《華嚴》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萬法,無量無邊之法是一法。實在說,《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八個字很不容易體會,但是要入無生法忍就懂得了,那就真的明白。「忍可印持」,忍可是同意,印是印證、證明,持是保持,就是不退的意思。對於佛這個說法,永遠的承認,不會有所改變。

講義:【於法之法】

這段經文末後佛問的,佛在然燈佛所,八地菩薩的時候,於法有所得否?他證到八地的果位,八地得什麼?得無生法忍。是不是真有一個無生法忍,菩薩得到了?這一句:

講義:【蕅益大師約無生法忍說,極是。】

蕅益大師有《金剛經》的註解,他註解裡面說,於法這個法就是指無生法忍。這個講法很有道理,為什麼?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世尊在然燈佛所那個時候他是八地菩薩,他所得的法當然是無生法忍,這個說的是很有道理。

講義:【聞法住相,則心中生滅未息,何能便證無生。】

聞法這兩個字的範圍非常廣大,我們不能把它侷限在聽經,我們今天範圍很小,聞法大概就是聽經。實際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用這個聞作代表,像《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用這個字來作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聞,所以它的含義非常深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著相,你就分別、你就執著,分別執著是生滅法,是生滅心,所以你的心中生滅未息,你用的是生滅心。八地菩薩證的是無生,生滅心怎麼能證無生?這不可能證的。無生要用什麼心?無生滅的心,你就證到無生滅的法。我們今天因為用生滅心,我們也證了,證的是生滅法,所有一切法都生滅。想想看,佛給我們講的根本原理,「相隨心轉」,心有生滅,相就有生滅;心沒有生滅,相就沒有生滅。有生滅是假的,沒有生滅是真的;有生滅是無常,無生滅是真常。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千言萬語,教我們什麼?教我們用不生滅心,不生滅是真心,生滅是妄心、假心。你用真心,你就見諸法實相;你用妄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這麼回事情,這是講到根本處。生滅心要怎樣把它降伏?《金剛經》不就講這個事情?「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生滅心。「應云何住?」我們怎樣住到不生滅心裡頭去?這一部經上,就是說這兩個根本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修行就很容易,不是難事,任何一個法門都不難。所以這個經上講的是根本的問題。

講義:【若有一所得之無生法在,仍然是生滅心。尚能謂證無生法乎。】

我們把無生法忍這個意思,從經典上、從古大德的註解上,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無生法忍我懂了,懂了也沒有用,為什麼?你還是用的生滅心。換句話說,無生法忍的境界與你還是毫不相干,必須要實無所得才行。

講義:【故知雖得無生,而於此法,實無其所得也。】

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他心地清凈,決定不會有個念頭,「我今天證無生法忍」,不會有這個念頭,不會有這樣的分別執著,他是真的得了。這個精義,精華的意思,精彩的意思,還在經的後面,都會讀到,都會講到。

講義:【菩薩住相,便不能成佛。發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豈能成菩薩,又豈是菩薩行。】

這是很肯定的為我們說出來了,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著相就不是菩薩。著相之行,決定不是菩薩行。我們同修當中有一些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當菩薩,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菩薩行,菩薩要念念《金剛經》,《金剛經》是菩薩的鏡子,照一照像不像菩薩?自己去照,自己去對一對像不像菩薩?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著不著相?不著相,有人就淪於消極,什麼都不願意做,那也不是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比任何一個人行為都來得積極;行於布施,一天做到晚,從來沒有休息過。真正像前面所講凈念相繼,他從來沒有中斷,所以菩薩不是消極的。羅漢有消極的,菩薩沒有消極的。積極又要不著相,不分別、不執著,那才是菩薩。

講義:【云何心能不生】

這個心是指念頭,怎樣叫我們念頭不生?

講義:【必當無住於相】

無住於相這句話,實在說就是我們把一切相放下,你的心就會定了。念佛堂裡面指導大眾的法師,常常念著警策大眾,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就是不住於相。世界是我們的環境,依報;身體是我們的正報。身跟世界放下,色塵放下了,還有一個心,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也要放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外面境界是色相、色塵,心裏面的思想、想像是法塵。色、聲、香、味、觸、法全都放下,我們的心定了,心清凈了,再不會有念頭生,不會有念頭滅,所以說「必當無住於相」,這個很重要。心裡還念著一個,那你還是有一個相。

講義:【故無住,正是無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唯一是沒有第二個,只有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論是哪一個行門,都是要統統放下,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這些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去做太難太難。我很想放下,那個很想就是個妄念,你想想看,這個妄念能不能斷妄念?斷不了妄念。很想也不行,也無可奈何。我們實在是很幸運,幸虧遇到阿彌陀佛,念頭一轉,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悟無生法忍。見到阿彌陀佛,證無生法忍,一切放下就不難了;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之前,很難很難。這就說明為什麼自古至今許多修般若的人,到最後都念佛求生凈土。我們在前面小註上面看到,包括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在中國像智者、永明,都是修般若,最後都念佛求生凈土,這些大菩薩真了不起,通宗通教。你說禪,他大徹大悟;教,他大開圓解;密,他三密相應,為什麼還要念佛求生凈土?我們細細去想想,念佛求生凈土是一個究竟法,是一個大圓滿法,他要是捨棄這個法門,縱然他得無生法忍,再要修到佛的果位,要費很長的時間,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難關。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希求的立刻就得到。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之處。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釋論第五——《大智度論》(卷第三)
釋舍罪福品第一——《百論疏》卷上(三)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