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全球化退潮,對於中國也許是好消息

全球化退潮,對於中國也許是好消息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全球化已經退縮,跨境投資、國際貿易、國際銀行放款和國際供應鏈,全都呈現縮減或停滯。

變慢的全球化,將更難駕馭。但是,對於中國可能是一個好消息。

全球化,已經變成「慢球化」(slowbalisation)

1990到2010年為全球化的黃金時代。但在過去十年里,全球化從光速前行變得緩慢無比,有好幾個個原因。

運輸貨品的成本不再下降。跨國企業發現,全球觸角十分燒錢,而且常常贏不了當地競爭者。經濟活動開始轉移到當地服務,而跨境銷售服務的難度高;剪刀可以裝在貨櫃里出口,但髮型設計師不行。中國製造業更能自立,需要的進口零件減少。

這正是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背景,特朗普希望把更多的生產和服務留在美國。關稅常會獲得最多關注,但同樣也會帶來惡果的,就是重寫全球商業規則:全球化的原則,已遭到拋棄。證據處處可見,例如美國和歐盟都建立了新的外國投資審查機制,中國對於外國企業公平競爭也不夠重視。

企業長期投資計劃也發生了改變,企業開始針對高地理政治風險的國家和產業,減少投入,增加風險備用金。2018年,跨國企業的跨境投資,下滑約20%。

慢球化,兩大壞處

慢球化,這不一定會影響生活水平,但慢球化,也有有兩大不利之處。

其一,它會創造新的難題。新興國家會更難靠貿易致富。此外,就算與美國的貿易聯繫減少,大多數國家的利率還是會受美國影響,進而引發金融動蕩。

其二,慢球化無法解決全球化造成的問題。自動化代表西方不會出現藍領工作復興,企業會在各區域工資最低的地方,僱用低技能勞工。沒有全球合作,氣候變遷、移民和避稅問題都會更難解決。

慢球化,讓供應鏈離家更近,讓中國崛起有利

慢球化將導致區域內聯繫加深,北美、歐洲和亞洲的供應鏈,都會轉往離家更近的地方。全球規則消蝕,易變的區域性協議和區域性文化影響圈,將掌控貿易和投資。

這一點,從美國的全球戰略變換看得清楚。

美國已經撤出了阿富汗和敘利亞,這意味著美國逐步撤出中東和中亞,遠離美國過去追求的世界核心利益區域;但是,美國對於拉美後院空前重視,在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同時出手,誓要搞掉長期反美的政權,美國在拉美地區清理後院,重申「門羅宣言」的傳統,意味著美國重新把拉美地區作為自己的戰略根據地。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中國對於亞洲儒家文化圈的掌控力度,越來越強,中國對於東南亞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5G爭鬥風起雲湧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沒有關注的是,華為在東南亞國家的5G建設,異常的順利。背後亞洲國家具有和中國相同的文化屬性,例如強烈的國家政府掌控,民眾願意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隱私等等。

相比征服遙遠的美國和歐洲市場,中國企業會發現,深耕亞洲國家市場,將獲得更加容易和更加深厚的利潤,重點開拓亞洲市場也將會成為中國的戰略。

從企業來說,中國的電商企業,在印度跑馬圈地忙的不亦樂乎;中國的P2P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印尼做的風生水起;中國的華為,率先在菲律賓建設成本低、效果好、速度快的5G,力爭把菲律賓培養為中國5G的「模範生」;中國的小米和VIVOOPPO,在東南亞市場攻城略地,逐步成為當地的前三名手機品牌。

慢球化,也會幫助中國更快取得亞洲區域霸主地位。

編輯:鶴立高崗 格式:黃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