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菩薩的神通 天耳智通

佛菩薩的神通 天耳智通

佛菩薩的神通(21)

天耳智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神通威力

三、天耳智通

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天眼耳通中文分為三,初明天耳通,二明天眼通,三辨二通作業。」

什麼是「諸佛菩薩天耳智通」?

謂佛菩薩以凈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天耳通中所列所聞六對之聲,後次第解。」

「謂佛菩薩以凈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這一共是六對,「皆悉得聞」。

三、一、聞天聲

三、一、一、不作意

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聞天聲中,若不作意但聞此一欲色界聲,若其作意即知多界。此據七地已還有功用位作此分判,若入八地已去及佛於一切時不待作意明知多界所有音聲。」

「聞天聲者」,諸佛菩薩以凈天耳能聽到天上人的聲音。「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若不作意」就是不是特別注意。「下從欲界」,這上面說天聲,就是欲界天。「上至色究竟宮」,就是色界的四禪天。「其中受生諸有情類」,在欲界、色界天裡面受生的人、受生的天,「種種」的「音聲,皆悉能聞」。

三、一、二、作意

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

若是特別地作意的時候,「作」這個字當作警覺講,特別地警覺自己的心。這個時候,「過是已上諸世界聲」,就是超過了欲界、色界,其它的世界,更遠的世界的天人的聲音,「皆亦能聞」。

韓清凈《披尋記》:「過是以上諸世界聲等者:謂過此世界,於餘一切世界諸天趣聲皆遍能聞。由聞天聲,故說上言,為簡生傍人趣聞人聲故。

「過是以上諸世界聲等者:謂過此世界」,過此娑婆世界。「於一切世界諸天趣」的「聲音」,「皆遍能聞」。「由聞天聲,故說上言」,所以叫做上至色究竟天;「上」這個字是指天說的。「為簡生傍人趣聞人聲故」,就是簡別生傍人趣;人與人同在一個地區,算是傍,也不是上,也不是下,是在旁邊,現在是在人以上,所以加個「上」字。

作意和不作意的差別:由初地到第七地聖位的菩薩,八地以下的菩薩,他有作意、不作意的差別。若是不作意,可以聽到此世界天人的聲音;若是作意,可以聽到他方世界天人的聲音。若是八地菩薩以上,就沒有這個差別,他不用特別作意,也是能夠聽聞無量世界的天人的聲音的。

三、二、聞人聲

聞人聲者: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遍於一切」,就是普遍一切的「傍四大洲」,這不是上下,所以是「傍」,這四大部洲受生的有情,種種的音聲皆悉能聞。這是「聞人聲」,「皆悉能聞」。

三、三、聞聖聲

三、三、一、修善舍惡聲

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余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勸修諸善,勸舍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

「聞聖聲者」,這是聽聞聖人說法的聲音。

「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聖」指誰說的呢?是聖人: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余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勸修諸善」,這位菩薩從這些的聖人那裡,如來,或者聲聞、獨覺,及諸菩薩,「展轉為余諸有情類」,展轉地為其它的眾生,或者是為天、為人,各式各樣的眾生,「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贊勵、慶慰」。總而言之,是「勸修諸善」,勸導他們修學善法,或者世間善法,出世間的聖道。「勸舍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這位菩薩他的天耳都能聽到。

三、三、二、能引義利聲

又於一切無染污心受持、讀誦、論議、決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余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能引義利聲」,這樣的音聲能引義利,能引義利是指學習佛法,能成就聖道利益的。「又於一切無染污心」,「一切」是說很多的人了,沒有染污心地「受持、讀誦」佛法。「讀誦」,「讀」是照本讀,「誦」是背本能夠念誦。「受持」是溫習的意思,不斷地溫習。「論議、決擇」,又無染污心地「論議」佛法,就是討論佛法,無染污心地決擇。「決擇」,論議也就有決擇的意思,論議是彼此討論,也有決擇的意思,靜坐修止觀也是決擇的意思。

此「無倒、諫誨」,就是沒有錯誤的諫誨,佛教徒受了戒,因為種種各式各樣的因緣破了戒法,善知識,或者師長,或者是佛菩薩諫誨,教誨他,教他懺悔這些事情。「為作憶念」,說是他忘記犯了什麼戒,那麼就幫助他去憶念,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怎麼怎麼地。「教授」,教授他修學止觀的法門,是教授。再來就是「教誡」,就是處罰,他犯了戒,應該怎麼處罰這些事情。

「及余所有善言善說」,就是說出來這無倒的諫誨、憶念、教授、教誡這四種,還有其它的所有的法語,「善言善說」。「善言」是能表達佛法的言句、文句;「善說」就是所表達的意義。「能引義利」,諫誨、憶念、教授、教誡、善言、善說,都能夠引發出世間聖道的義利,這樣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的音聲,「皆悉能聞」,佛菩薩天耳通皆悉能聞。

如是等類,名聞聖聲。

叫做「聞聖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萬法歸一說相應
佛菩薩的神通神境智通 能化通(1)略標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