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讀完這篇文章,全面了解道教四大名山,不看不知!

讀完這篇文章,全面了解道教四大名山,不看不知!

道教是起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濟世度人、長生久視、得道成仙。

有人認為道教提倡出世,喜歡隱居在山林中。此話雖不完全正確,但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和很多知名宮觀的卻都在神山上或仙島中。其實更應該理解為,道教崇尚自然之道,在山林中在狂野里,道人們擺脫了束縛枷鎖,可以更加親近自然,融入自然、體悟與道合一的境地。

有人說來自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你們道教是不是也有四大名山與之相對應呢?這個說法原原本本就很好笑,因為道教有三山、五嶽、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後期為四十四治)等,除此之外還有眾多仙山,怎麼說說僅僅四大就夠了。但是如果非要說四大道教名山,其實說法也不只有一種。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塊了解一下大眾認知中的道教的四大名山。

道教四大名山,當代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但是你知道嗎?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三種道教四大名山的說法,今天小編就同大家一塊全面了解一下。

首先了解一下我們最常見的說法!

湖北武當山

位於湖北丹江口市,有72峰、36岩石、24澗、3潭、9泉;除了道經中記載的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修道飛升外,我們當代歷史所記載的武當山道教最開始起源於春秋時期,老子弟子文始真人尹喜曾在武當山隱仙岩修道。後唐代五龍祠的修建開啟了武當山輝煌的歷史篇章,經歷宋元、特別是明朝時代武當山道教走向了最輝煌的頂峰。

山間道觀總數達2萬餘間,現存古建宮觀廟宇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1994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景區。

江西龍虎山

位於江西鷹潭市,祖天師曾在此處修行,練就金丹,現龍虎山正一觀有一口1900年歷史的古井據說就是當年的煉丹井,另有龍虎山太上清宮一棵將近1900年歷史的古樹,據說是祖天師手載。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天師攜帶印、劍、返回龍虎山修行,從此龍虎山就成了正一道祖庭和正一道中心。

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將近一千九百多年。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霞地貌構成了這裡自然人文的絕唱,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四川青城山

位於四川都江堰市,是道教發祥地之一,歷史源遠流長,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丈人觀)紀念。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

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在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齊雲山

位於安徽省徽州市,又成白岳,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齊雲山素有「黃山白岳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之稱。境內有36奇峰、72怪崖,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

唐朝,四川青城山「天穀子道人」的門徒余氏六三娘從湖北武當山來齊雲山傳道,屬正乙派,養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為齊雲山最早的四大房,是開山建道之始。自余氏六三娘來到齊雲山,至南宋的數百年間,道教在山上建有眾多宮觀廟院,南宋時代齊雲山道教開始逐漸走向了興盛,明代全國上下,從天子至庶民多數崇道,齊雲山道教在明代走向了輝煌的巔峰。

以上是我們常見的四大名山的說法,青城山不用說,武當山和齊雲山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是在元明清時代,龍虎山從元代開始統領三山符籙,成為了江南道教的領袖。這個目前常用的說法,應該是從元明清三代逐漸確立的,是距離我們最近的說法。反映了三代四所名山道教的輝煌。

下面我們一同了解一下道教四大名山的全部說法:

第一種說法: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

第二種說法:四川鶴鳴山、江西龍虎山、江西閣皂山、安徽齊雲山。

第三種說法:四川鶴鳴山、山東昆嵛山、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

第四種說法: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山東省嶗山、四川青城山。

第一種說法為目前常說的說法,剛才和大家一塊了解了,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第二種說法中的兩所名山:四川鶴鳴山和江西閣皂山。

四川鶴鳴山

又稱「鵠鳴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北依青城山(約 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

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這裡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故名「鶴鳴山」。鶴鳴山有眾多的名勝古迹現存,主要的景點有三宮廟、文昌宮、太清宮、解元亭、八卦亭、迎仙閣等宮廟建築。

鶴鳴山的道緣,是因為祖天師在此地遇到老君下降,賜予其二十四品秘籙,並以此為基礎,正式形成了正一盟威道,是為正一道道源地之一。

晉葛洪《神仙傳》:張道陵者,沛國人也,本太學生,博通五經,得黃帝九鼎丹法。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道書廿四篇。可見鶴鳴山名聲的興起和正一道有著不解之緣。

江西閣皂山

又稱葛嶺;位於江西省樟樹市東南,武夷山支脈,譽為清江碧嶂,為第三十六福地。逶迤綿延200餘里,峰迴巒復,古竹蒼松,霞蒸雲蔚,引絮含煙,山川風光,勝景天成。

駱駝、太極、玉女、凌雲、丁仙諸峰環抱,中為腹地,以道醫著稱為國家AAAA級景區。閣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藥史文化為一體的名山,其道教的歷史離不開葛玄天師,東漢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道教天師和醫藥學家葛玄真人在此悟道修真。葛玄天師既是靈寶派道教的始祖,又是樟樹醫藥業的奠基人,閣皂山也因此成為樟樹葯幫的「祖山」。

以閣皂山為中心形成了歷史地位崇高的靈寶派道教,後期發展為與龍虎山宗、茅山宗並稱的閣皂宗,為符籙派道教三山之一,更有「天下科儀出靈寶」說法,可見閣皂山在道教中的歷史地位。

第三種說法中,提到了山東的昆嵛山。下面咱們一塊來了解一下昆嵛山。

山東昆嵛山

位於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境內,膠東半島東端,面積48平方公里,屬暖溫帶季風型氣候和海洋性氣候,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是膠東半島第一高峰,方圓百里,峰巒綿延,林深谷幽,古木參天,多有清泉飛瀑,遍布文物古迹。中國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之一,膠東革命的搖籃,素有「海上仙山之祖」美譽,「海上仙山屬蓬萊,蓬萊之祖是昆嵛」之說。

三國魏晉時葛洪仙翁在其著《神仙傳》中,曾經描寫仙人麻姑,曾立於此處,發出滄海桑田的感慨,現存有岳姑殿。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祖師自終南山雲遊東下,聚徒講道於煙霞洞中,逐漸在昆嵛山地區形成了全真派道教,稱為全真道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昆嵛山作為道教名山離不開全真道的推動。

第四種說法中,提到了山東嶗山。下面咱們一塊來了解一下嶗山。

山東嶗山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

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成為了嶗山道教開山祖師,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北天師道,派上分屬於樓觀派道教、靈寶派道教、上清派道教。

歷史上最從宗輝煌的幾大道教宗派都曾經在嶗山發展壯大,並輝煌一時。金代全真派道教再次活動,並把嶗山道教地位推向了頂峰,從金代延至明代,嶗山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民國時期,因為嶗山道士堅持抗日愛國,嶗山道教被打擊毀壞極其嚴重,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家給予大力支持,不少道觀恢復開放。

綜上所述,以上四種說法是目前較多的觀點。四大名山的說法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變遷的,反映了一個時代某地區道教發展的興衰變化。道教名山遠不止四山,但是這幾大名山卻是道教歷史上地位崇高的聖地。仙山洞天,靈氣充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前去修行悟道,經過歷代的建設與恢復終成歷史、人文、宗教聖地,信道修道之士如有閑暇,不妨前去訪道遊學,不失為一種好的修行與休閑方式。

作者 方隆 道教之音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重酬原創作者,道教媒體平台徵稿啟事,百萬讀者等你來約!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解讀莊子,寓理於事言大道,讀《莊子·寓言》!
驚!身體好不好,一摸三看就知道?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