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讓倫理建設跟上科學發展的腳步

讓倫理建設跟上科學發展的腳步

基因編輯技術、幹細胞技術、克隆技術、輔助生殖技術……這些尖端技術位於生物醫學研究的前沿,為人類健康和更好的生活創造了新的希望,但一些技術在應用時突破了人類應有的價值尺度,屢屢引發倫理爭議。

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起草的《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其中提出,醫療機構開展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必須經過行政部門批准,基因編輯技術等高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審批。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個別研究人員將缺乏倫理審查的生物醫學技術用於臨床,使患者暴露在長期且不可預測的風險中,並為人類社會的倫理秩序埋下了隱患。因此,科研人員加強在技術倫理方面的自我約束、學術共同體加強審查和監督,成為社會一致的呼聲。

科學倫理不僅事關道德,更關係到人類的未來。僅僅依賴科研人員的自我約束,難以完全杜絕逾越倫理底線的事件發生。從歷史到現實,從來不乏罔顧倫理尺度的科學狂人。只有加強科研應用倫理的監督管理,才能有效杜絕新技術被濫用。國家衛健委就生物醫學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出台行政規章,就是這種管理責任的體現。

事實上,一些備受爭議的生物醫學新技術,其在技術層面是否安全和穩定,就要打一個問號。有的研究人員明知技術不成熟,甚至在缺乏可靠的動物實驗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臨床試驗。《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臨床研究審批須經學術審查,審查內容包括開展臨床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方案的合法性、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等等。無論如何,在技術上取得最基本的可驗證性,才是面向人類開展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的前提。

科學倫理問題既涉及到高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又是複雜的社會命題。一些有爭議性的生物醫學技術的臨床應用,除了需要科學家在技術層面的審查,也牽涉到法學、社會保障、公共管理等人文社科的論證,更離不開大眾參與,在公共層面達成一定共識。在國家層面出台規章,有利於綜合各方面意見,讓陽光照進前沿科學研究及其應用的倫理死角。

長期以來,由於對部分違背倫理的實驗缺乏有效懲戒,少數科研工作者才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逾越底線。《徵求意見稿》加大了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情節嚴重的還將追究刑事責任。科研並非兒戲,當科學工作者感受到懸在頭頂的法律利劍,對科學倫理的敬畏無疑會大大加深。

在人類科學史上,技術研發與倫理約束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面對新技術,既不能因為缺乏經驗而畏手畏腳,也不能因為技術的巨大誘惑而突破應有的價值尺度。中國作為新興的科研大國,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不斷創造改變全人類生活的新技術。面對可能存在倫理糾紛的新技術,少一點狂熱,多一分審慎,才能為人類文明盡到應有的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人類胰島非細胞也可產生胰島素
過一個團圓的綠色中國年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