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他是北京影迷中核彈般的存在

他是北京影迷中核彈般的存在

本篇是迷影金剛系列首期的最後一篇,雖然超過一米九的影迷肯定不止這五位,但以這種集團形式呈現不同年齡層次的影迷,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

核蛋,大家都叫他蛋總,很早就看到這個賬號頻繁閃爍在小華的虹膜北京影迷群里,除了這個,我並沒有更多印象。到了影迷口述做到「金剛系列」時,才慢慢開始了解。

採訪臨時有變,改在了三里屯的京A,之前超哥就說蛋總比較喜歡酒,但我也沒想到他這麼愛喝。整個採訪我就喝了一杯,而蛋總卻喝了三杯還是四杯不同的精釀啤酒。整理錄音時,對電影交談正酣就聽到蛋總突然管酒保又叫了一杯精釀……

採訪過程中,能感受到蛋總對自己喜歡事物的認真態度,希望大家看這篇在京A酒桌上聊成的口述中,也能體會一二。

科教大片啟迪少年科幻心

電影最早的記憶是在小學,最近在豆瓣還找到——《宇宙與人》。記得裡面有太陽系的演變過程,是用最早的三維動畫技術做的,印象特別深刻。這部科教片讓我對科技產生了濃厚興趣,但當時震撼的畫面也沒有讓我對電影產生多大吸引。

從《宇宙與人》開始到中學看的《機器人瓦力》就慢慢喜歡看科幻片了,喜愛科幻的更多是來自對宇宙探索的某種嚮往,並不是僅限於看科幻電影。2010年《阿凡達》全國公映,我早上四點半起床,五點趕第一班地鐵去電影博物館看IMAX版《阿凡達》,到了發現當天的好位置已經沒有了,就買了次日場最好的座位票,轉過天才看上了《阿凡達》。

雖然我是北京人,但是在外地上的大學,學校課餘活動也挺多,參與的話劇社要排戲,校籃球隊還要訓練,還要參與攝影協會的外出採風,根本沒什麼時間在宿舍里看電影。但自己還是一個特別需要儀式感的人,平常生活又比較精打細算,就覺得看電影的內容都一樣,在哪裡都可以看,宿舍條件有限,所以我就沒怎麼在大學看電影。當時有這三個社團在,基本不需要用看電影來補充自己的課餘生活了。

畢業回北京在家看電影,也要投在大電視上,關上門拉上窗帘,坐沙發上舒舒服服的觀賞,旁邊還要有酒。即便那時沒來過資料館,自己在家也要模仿一個電影院的感覺和氛圍。通過這樣的觀影方式,補了好多沒看過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漫威超級英雄系列。

華語默片感動大銀幕

「路邊野餐」帶入影迷群

2016年底,有位群友買了資料館《神女》的影票,有事去不了就在群里問誰能去,我工作單位離資料館很近,就把影票要過來去看了。《神女》那次的座位很靠後不太好,但那次資料館的放映給我的感受特別不一樣。一部三十年代的黑白默片,那麼早的片子,真正讓我感受到大銀幕的魅力了,看得我特別感動。

再後面就是在MOMA看新映的《路邊野餐》,看完之後我沒看太懂,出了影院感覺這個世界都變魔幻了!但自己一分析琢磨又說不太明白,就找了各種影迷群和大家一起探討《路邊野餐》,就開始慢慢進入影迷這個圈子。

最早進的就是虹膜北京影迷群,是從虹膜公眾號的讀者群發展過來的,這兩個群也讓我體會到線上的群落必須有線下的活動為依託,從線下活動了解熟悉了,在群里就會覺得是跟「真正的人」在聊。後來就退了讀者群,只留了影迷群,隨後也加了很多北京其他的影迷群,目前虹膜影迷群還是我最主要的一個群。

北影節「朝聖」經典科幻

三大師建構迷影基石

北京國際電影節早就有耳聞,但因在外上學沒有參與的機會。到了2016年才第一次看電影節,我特別喜歡科幻片,正好那屆的主題是科幻電影。但當時都沒有搶票這個概念,知道電影節的時候,網上就已經放票了,所以我就買了三場——《星球大戰》(1977)、《異形》(1978)、尤其《人猿星球》(1968)的結局太屌了!我愣在影廳里十分鐘沒起來!真的是懵了!

到了2017年北影節,因中途趕上出差,只看了13部電影,本來計劃是看二十多部的,2018年北影節超出原先計劃看了四十四部,周末單日都要看四場,工作日晚上也會安排一場。

這三年北影節的看片思路都不一樣,2016年看了三場就覺得很多了,看看經典科幻電影就很滿足了。同年還有塔可夫斯基回顧展,他是誰都不知道,之前完全不了解。第二年,通過這些影迷群交流推薦的片目,了解到安東尼奧是位電影名導,就決定挑一兩場代表作認識下,其他電影節單元也挑個一兩場,結果最後就看了四十多場。

到了2018年北影節,英格瑪·伯格曼電影回顧展!大銀幕看!全買!全買!全買!必須買!必須看!像伯格曼這種就要大銀幕先看了,先存起來,往後慢慢積累足夠了,再去打通自身認知上的東西。這些名導作品,大銀幕上看他們畫面鏡頭都是很難忘懷的,而且伯格曼還是職業戲劇導演,跟我大學的劇場經驗也有很大關聯。

總體來說自己的觀影量還是比較小,時間也比較短,還處於一個補課階段。像有些所謂「必看」的電影都沒看全吶!回北京後發覺看電影比看戲便宜多了,同樣價格的錢看電影能坐最好的座位,劇場就不可能了。

2017年在資料館和朋友看了戈達爾的《愛的輓歌》,一臉懵圈,覺得這電影太先鋒了,之後就想去了解他。之後在攝影筆看了戈達爾早期的《精疲力竭》,我就被征服了,太屌了!之前看過一個理論,電影的第一要務是傳遞情感,講故事只是傳遞的方式,《精疲力竭》給我的衝擊感太強了!

隨後又在林象文化看了《不法之徒》和《蔑視》,今年又在資料館看了《狂人皮埃羅》、《隨心所欲》於是就反觀之前看的伯格曼,因為自己對戲劇比較了解,倒是覺得他電影獨特性的東西比較少,我更喜歡戈達爾那種電影表達,用電影獨特的語言傳遞出感情,他這些表達在舞台上是展現不出來的,伯格曼電影的很多表達方式還是能在舞台上呈現的。像這種電影大師的作品,看的懂的就是屌!看不懂的話,那就是自己理解上認知上不行。

最近在資料館看的黑澤明回顧展,也是屌!黑澤明是電影教科書,但不是電影開拓者,他在電影的「框框」內做到了極致,戈達爾就是一個開拓者,而伯格曼利用電影手段來表達自己對世界、宗教、家庭的看法。

作為目前的觀影程度,看的比較系統就這三位導演,但看的還是太少了,依然處於補課狀態,有大銀幕的觀影機會,還會盡量去看。現在還是對法國新浪潮戈達爾還有瓦爾達的作品最喜歡,在近代歷史上也是很喜歡法國。

理論書籍狂補課

「偉大電影」待重映

資料館這些電影看完之後,還會看一些相關書籍,《認識電影》、《電影藝術》、《電影史》之類的書,但都是當工具書來用,每次看完電影,有什麼疑問,就會去查查這些書,也會在豆瓣看看一些友鄰的影評,不過很多高分影評感覺不太靠譜,感覺羅傑·伊伯特《偉大的電影》的那種影評集才能補充自己電影理論認識上的不足。

迷影金剛法國文化中心留影

只要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會鑽研下去,我也會寫短評作為觀影記錄。希望以後能成為一個專業影迷,而不是一個觀影量和觀影時間累積而成的「資深」影迷。首先我先要把上面說的那三本書看完,把《偉大的電影》里資料館放過電影的評論都看了,如果看到一些經典老片的評論,也會期望未來資料館大銀幕會放。目前沒有嘗試電影寫作或影評的想法,肚子里得有「料」才能往外輸出。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喜歡酒,對酒文化也有所了解,曾經也給一些朋友開過酒的普及講座,備課過程我體會特別深,你想講「1」自己肚子里得有「10」,電影也是一個道理,我對電影的認識也就是「1」,沒什麼可往外說的,寫影評賺稿酬,那還差得太遠。

影迷口述歷史·更多

投稿及其他事務請至「幕味兒」工作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英式樂觀:在我截肢後,請將其做成手提包
無聊圖大吐槽-20190214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