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明成化天字款

淺談明成化天字款

成化是永宣之後又一位對款識熱衷的帝王,並頗多建樹。

明「永樂年制」篆書刻款

引自《中國古陶瓷款識》

在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的做法始自永樂。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在個別一些瓷器上,留下了帝王尊號。而且,永樂號年款,包括錐刻款和模印款,均採用了既深奧又不易看懂的篆書。雖然「永樂官窯青花瓷器為數不少,但青花款僅見於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上」,其細若米粒的四字篆書款,皆寫於杯內心。「永樂官窯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側視或透視方能看清。」

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

在中國陶瓷史上,把年號書寫於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號款不但字體以堂堂正正的晉唐小楷居多,多數還帶上了國號「大明」,開創了標準年款的先河。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黑暗期空白期。此刻,在瓷器的署款上,亦一片空白,不見官款。

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

成化皇帝18歲登基,在位23年。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窯器在款識上不但創立了六字款外加雙方框的一種新體式,還開創了於高足杯的足內沿書寫官款的先例。而「天」字款,更屬獨創。

不難發現,在中國所有御窯瓷器中,有兩個朝代的款識最值得稱道:一個是永樂朝的「永樂年制」四字青花款;一個是成化年間單個的「天」字款。這兩類御窯款識,均出自帝王內心的真誠,顯現出皇帝真性情。

「天」字款青釉小杯

兩年前,筆者見到一隻小杯。杯高2.5、口徑5、足徑1.9厘米。通體施青釉,釉汁瑩潤肥腴,色澤青中閃綠。口端下方約0.4厘米處,有一頗似文字的暗刻紋。從杯的邊口以及器身上所隱含的自然、流暢、極具層次感的使用留痕來看,器物當為傳世品。

「天」字款青釉杯

去年,筆者對小杯再次作了仔細觀察。此後一段時日,邊研究邊查找資料。在把小杯同成化鬥彩天字罐、同明憲宗的身世掛鉤,才逐漸意識到:該青釉杯不排除為成化「飲酒品茗之風盛行」時的御窯飲酒器。

暗刻天字款小杯,儘管為個案。但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則難以讓人否定其存在。所以,形成文字,求教方家!

「天」字款青釉杯上的「天」字

首先,邊口處暗刻紋,經筆者求證,當系金文之「天」字,亦即大篆「天」字。

其二,小杯圈足,既不屬平切、也不是內外牆坡式,而是足端滾圓。此足式,為成化瓷的重要特徵。

金文「天」字

成化杯的樣式有許多,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雞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鍾式、墩式、馬蹄杯等,均為滾圓圈足」。湊巧,「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成化瓷器對比展」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故宮呈展,數件典型器的圈足,為這件小杯作了權威性的詮釋。

「天」字款青釉杯底足

其三,圈足上的粘沙,「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現象,明清瓷器足內,積釉處也有粘砂,而仿品卻很少有粘沙」。出現粘沙原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因尺寸小,修足難以把握,或者修胎刮釉不到位,就會出現粘沙。即使處於中國制瓷業高峰時期的清康熙,粘沙現象亦時有發生。相比較明末清初時多見的那些粗粒子粘砂器物,似乎還給人以啟示:細路子細砂;粗路子粗砂。由此還可知,粘沙的粗細不只反映出品質,竟可以成為當今斷代的依據之一。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窯,喜以永宣之物為藍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模仿器型、紋飾與署款;一是慕仿顏色釉瓷中的單色釉。這件小杯,造型不僅與明永樂壓手杯相近,署款亦與壓手杯有同工異曲之妙:前者,於杯的內底上署篆書青花「永樂年制」4字;後者,於唇口邊錐刻篆書「天」字。壓手杯的「永樂年制」4字不惟「細若粒米」,竟然躲在花心內、埋在獅球中,顯示出帝王純粹是為了品茗、飲酒與個人玩賞。而成化則把單個「天」字,高高懸掛在杯的邊口處,那個「天」字,純粹是給大臣看的。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為成化瓷的確認,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文作者:高阿申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談談明成化天字款》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詩風詞韻 送僧歸日本
阮籍阮咸阮孚祖孫三代嗜酒如命,鬧出好多笑話!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