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國學:南懷瑾著述研讀心得及自我修養報告會在群學書院舉行!
近日,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群學書院副院長古國治先生,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50名同學齊聚七都老太廟群學書院進行為期3天的研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中 國文化的基本常識
「凈業修行思善逝,明心見性悟如來」古國治老師向大家問候新年,並囑咐同學們互道新年好以後,從己亥春聯講起,給大家講解了對聯的對仗、平仄的基本常識,「中國文化漸漸衰落,到了清代對聯的發展就開始衰落。70年代、80年代的一些順口溜也是文化哦!」古國治老師囑咐大家要重視和懂得中國文化的基本常識,不要忽視對聯、順口溜,這些都是中國文化。
不要唱高調
「最近很多人感冒,你們要懂得照顧自己,對身體、對氣候的變化要敏感,一點不對都要加衣服,對人體也需要很了解。冬天圍脖子很重要,風池穴的地方需要圍住。」「一發現不對,就要喝薑湯,一嚴重就沒效了。再不然就好好靜坐,把寒氣逼出來。寒氣真進去了,就沒辦法了。 這些都和傳統文化有關啊!少說大話、少一點幻想,把身體照顧好一點,少一點病痛,這個比較實際。」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禪定、生命和認知的對話》一書中所提到六字訣,在本次研修會上,古國治老師讓平時練習的同學們報告學習心得,並現場演示加上動作的六字訣,並現場教導指正。
人都怕寂寞
「台灣的公園裡,很多老人坐在輪椅上,由傭人推著。人生病是很可憐的。」古國治老師又談到「老人還有一個特點:怕孤獨,不安,怕寂寞。本來是享清福的年紀,結果清福來了又享不了。實際上,不僅是老人怕寂寞,人都怕寂寞。比如成人沒事就刷刷手機、小孩打遊戲也是怕孤獨呀!像你們沒事的時候靜不下來就是耐不住寂寞,就開始胡思亂想編劇本,都是耐不住寂寞。如果能享受寂寞,那就是享清福。
清福,就是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可惜人往往都是夫妻互相折磨、父母折磨子女、老闆折騰員工... ... 整個世界都在折騰。要享清福,是很難的。」
「你們新年離開親朋好友,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是做什麼?」古國治老師語重心長的向大家提問,「你們修止觀的目的是什麼?」
看到大家一片正襟危坐,陷入沉思,古國治老師又笑道:「為了離苦得樂嘛!比如你們過年都互相祝福新年快樂,比如小孩打遊戲等等,人人都在追求快樂,只是個人認定的快樂不一樣。是不是嘛?坦誠一點。我們普通的追求快樂有兩個方面的事實:一方面花的代價很大,比如身體搞壞了甚至命都搞丟了(過勞死、犯法),另一方面得到的快樂非常短暫。有的快樂是短暫的,只有幾天、幾個小時,甚至只有幾秒鐘。 有時候到了那個位置,有了那麼多錢也不一定快樂,甚至反而很多煩惱。」
「你們學佛也好、修道也罷,乃至追求成長都是為了解決生命的問題、解脫煩惱吧?」古國治老師笑著看大家:「所以你們學習要慎思之、審問之、明辨之,也就是佛法里講的聞、思、修、慧,《大學》里講慮而後能得,得什麼?這才是關於生命真相的大智慧啊!錢財那個是假的,生活再好那也是一種感覺啊!生命真相的大智慧才是終生受益的啊!認識到生命真相的秘密,你的生命狀態就不一樣了,在煩惱中就不覺得煩惱了。」
古國治老師指出,生命真相的大智慧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要真正懂得自己的文化,不要被花花世界迷惑,西方的心理諮詢師還是要去找上面的督導,並且要限定諮詢時長。但是假如你了知生命真相的奧秘,就有了焚化爐,就不會被(煩惱)卷進去 了。」
做學問要落到生活的實際中
在三天的研修里,同學們在古國治老師的指導下,熱烈探討研究如何去認知生命真相的奧秘、如何做靜定修養與道德修養、靜定修養與道德修養對我們實際的生命、生活有什麼關係和助益。
一位同學分享:「老師講我們做學問,就是要最後在做人做事上去磨鍊和落地。我跟老師學習是因為我在親子關係、做人做事方面有很多問題才去學的。南懷瑾先生的著述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個寶藏,常常一句話我就要琢磨很久如何運用到身心上、生活中。我以前對很多東西都不太清晰,比如我們說要給孩子自主權,那很容易就變成放縱。那有的時候,我需要尊重孩子,很多時候你就會發現界限沒辦法那麼清楚。後來我看到南懷瑾先生在《圓覺經略說》一書中就提到作、任、止、滅四病。我就發現這是有相通的地方的,很有意思。」這位三個孩子的媽媽笑道「這個時候我就會感嘆:怎麼沒有早點讀這本書。」
有同學報告:「比如我們待人接物要給予對方人性的需求,要接納。老師也曾經在研修會上指出接納就是佛家所說的空。於是我就去體會,然後發現當我知道這些以後就抓住一個想法「我要接納」,這個時候往往是壓抑的。然後我就跟書對照了一下,就發現這個接納就與認識生命的本來面目有關。當你認識了知到生命的真相以後,你會發現這個真相本身就是接納。書上講了,我們的身心有很多障礙,把身體、思想、情緒認為是我,認假為真,因此有好惡、貪愛,也有憎——嗔心、傲慢與自卑等等煩惱,這些煩惱就障礙了我們去認知生命的奧秘。」
三天時光如白駒過隙,大家都意猶未盡,古國治老師囑咐大家珍惜時光、遵循孔子所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莫將容易得當作等閑看。同時,也向大家表達無盡的祝福。
信息來源: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太湖七都綜合整理髮布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生中要背會的千古名句!
※蕅益大師:諸佛境界,實是吾人各具境界,本無差別,勿生退怯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