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都不了解斑海豹,靠什麼保護?

你都不了解斑海豹,靠什麼保護?

開篇語:我是趙序茅,目前是中科院動物所的一名博士生,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研究。碩士期間跑遍新疆,博士期間在雲南、西藏、四川、陝西奔波,可謂我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禽獸」。長期與「禽獸」為伍倒也自在,見證了自然的種種傳奇。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我偏偏是個話嘮,心裡有話憋不住,而「禽獸」們又不言不語,在它們面前也是寂寞空虛冷,因此在中科院之聲開設「禽獸有道」這一專欄,讓我得以把「禽獸」的故事轉述成「人話」。

每年的3月1日是國際海豹日。海豹是海豹科下13屬18種動物的統稱,與海獅、海象等動物一起,被稱為鰭腳類。從親緣關係上看,海豹和狗的關係較近,它們都是由共同的陸生食肉類祖先衍生而來。中國有3種海豹,分別為斑海豹、環斑海豹、髯海豹。

圖片來自網路

早在北宋時期,古人就對海豹有所記載和了解。據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嘉佑中,海州漁人獲一物,魚身而首如虎,亦做虎文,有兩短足在肩,指抓皆虎也,長八、九尺,謂之海蠻獅。」根據描述我們提取幾個關鍵詞「海州、魚身、虎首、兩短足在肩、長8-9尺」、「魚身、虎首、兩短足在肩」,很明顯的是對鰭腳類動物的描述。再結合其分布地點,宋代的海州和現今的海州位置大體一致,在中國連雲港地區,正是斑海豹的分布區域。另外,成年斑海豹體長可達180厘米,和「長8-9」尺的描述吻合。因此,《夢溪筆談》中的海蠻獅很有可能就是斑海豹。其後,明朝《本草綱目》記載,「今出登、萊州,其狀非狗非獸,亦非魚也。但前即似獸而尾即魚,身有短密淡青白毛,毛上有深青黑點,久則亦淡。腹脅下全白色……」現實中斑海豹全身生有細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並布有不規則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點,腹面乳白色,斑點稀少,這和李時珍的描述基本吻合。

圖片來自網路

斑海豹,亦稱為大齒海豹,是一種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海豹,也是唯一在中國繁殖的海豹,主要分布於渤海和黃海北部,偶見於東海、南海,其主要繁殖區集中在遼東半島渤海一側及山東半島北側。

圖片來自網路

每到繁殖期,斑海豹由集群生活轉為家庭生活,它們以單一冰塊為單位劃分家庭活動區域,雌雄斑海豹伴居於同一冰塊上,產仔後同仔獸組成一個「家庭群」。通常一塊浮冰上只有一個「家庭群 」。初生的仔獸休被白色絨毛,1個月左右胎毛脫換。斑海豹的海中的游泳健將,然而初生的仔獸卻不會游泳,它們只能待著冰塊上,也無法越過冰塊。這個時期,仔獸抵抗天敵能力弱,完全依賴於成獸保護。遇到危險,比如有船駛進冰塊,這個時候小斑海豹的爸爸,往往會先跳入水中,逃之夭夭。而媽媽則在船離近後才下水,並且不會遠離,屢次爬上附近的冰塊,或在水中時常露出頭來,窺視仔獸可能發生的情況。當船遠離冰塊後,媽媽立即爬上冰塊尋找孩子。如果找不到小斑海豹,它便跟在船後游一直游,因此常被捕殺。斑海豹的哺乳期在1個月左右,待到哺乳期結束,仔獸脫換胎毛後,親獸才離開。仔獸開始獨立生活,「家庭群」也宣告解散。當冰融化或破碎之前,仔獸必須能結束哺乳期在水中獨立生活,這是對環境適應的結果。斑海豹由出生幼崽至1齡, 生長最快,性成熟後生長緩慢, 雌性生長至10年以後體長不再增加,雄性14年以後體長也不再增加。

圖片來自網路

斑海豹們除繁殖、換毛季節到浮冰或岸邊上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中生活、覓食。斑悔豹主要捕食魚類和頭足類動物,如有梭魚、槍烏賊、脊尾白蝦、小黃魚等。斑海豹的牙齒和犬科動物比較像,有門齒、犬齒、臼齒之分,但牙齒只有咬住和防止食物從口中滑脫的作用,沒有咀嚼功能。

日常生活中,斑海豹在海中主要依靠聲音進行交流,對聲音極度敏感,它們在空氣中與水下均具有出色的發聲能力,尤其是在求偶期和繁殖期的時候。繁殖期雄海豹抵禦威脅時會發出「威嚇聲」,母海豹吸引幼海豹時會發出「引誘幼仔聲」。幼仔斑海豹聲信號的峰值頻率與成年斑海豹相差不大,但發聲持續時間比成年斑海豹長。斑海豹在繁殖季聲交流頻繁,只要有一個個體遭到雜訊的干擾而警覺,其餘的個體也將會跟隨而警惕起來,過度的警戒會影響到它們的正常生活。科學家發現港海豹的主要聲頻都集中於5 kHz 以下,最高可以忍受的高聲源級為 190 dB。而水下打樁及船舶雜訊的主要能量分布頻段( 0-4 kHz) 與斑海豹聽閾敏感頻段( 0. 1-100 kHz) 及發聲頻段( 0. 4-1. 5 kHz) 相重疊。此外,海洋工程,如水下打樁,其產生的雜訊多在260分貝以上,大大超出斑海豹的承受能力。海豹在鰭足類中的聽閾最為敏銳,因此海洋工程所產生的水下雜訊對斑海豹的聽力和聲交流能夠造成干擾,輕者對其個體造成驚嚇,屏蔽動物群體的聲交流信號,重者將可能造成斑海豹暫時甚至永久性聽力喪失。

圖片來自網路

20世紀以來, 中國野生斑海豹數量下降很快,科研人員利用1930~1990年的捕獲統計數據,對遼東灣斑海豹的種群數量變化進行了估計。該種群在30年代初有7100頭,並於1940年達到最高峰8137頭,40~70年代末,由於過度捕殺,種群數量幾度下降,1979年只有2269頭。斑海豹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為環境惡化、過多的獵捕、海洋污染等。我國渤海遼東灣結冰區,是世界上斑海豹8個繁殖區中最南的一個,由於長期過度捕撈和近年來渤海油田開發、海洋工程雜訊、海水污染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其繁殖棲息環境, 對其生存構成了極大威脅。我國於 1988 年將斑海豹列為國家 II級保護動物,於 1992 年和 2001 年分別建立了大連國家級斑海豹自然保護區和山東廟島群島斑海豹保護區。即便如此,保護力度遠遠不夠,斑海豹種群依舊岌岌可危,如今已經不足千頭。

圖片來自網路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