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折戟夷陵,蜀國油盡燈枯,吳魏兩國何不趁機滅蜀?

劉備折戟夷陵,蜀國油盡燈枯,吳魏兩國何不趁機滅蜀?

公元222年,劉備率領大軍討伐吳國,蜀國和吳國大約各聚集了5-10萬精兵一決雌雄。對於蜀國來說,這是一次戰略方針的大轉變,蜀國國策從諸葛亮《隆中對》制定的「三分天下」轉變為兩分天下。不過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此前孫權在與蜀國的結盟和交往過程中,咄咄逼人。不僅在劉備討伐漢中時偷襲長沙三郡,還讓自己已經嫁給劉備的妹妹孫尚香威脅劉備生命,甚至差點搶走劉備的兒子劉禪。

另一方面,東吳活捉關羽之後,居然把他殺了,雙方此時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越是古代,通常越是較少斬殺對方名將或者君主,這種事情一旦做了,就意味著雙方今後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了。

對於東吳的國主孫權而言蜀國是個異數,最初孫策、周瑜以及魯肅等人,制定的東吳的國略都是以「二分天下」為主,魯肅在《榻上策》中明確提出:

「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結果偏偏不湊巧,劉備半路殺出來,佔據了長江的上游,讓孫權成就大業的計劃全盤亂掉了。事實上,對於劉備來說,如果能夠實現「二分天下」,吞併孫權,對於統一事業也是更有幫助的。當時的形勢,無論誰先兼并了另一國,都將會佔據更加主動的局面。

但是舉國出動的劉備在夷陵遇到了東吳軍事天才陸遜的火攻阻擊,蜀軍主將馮習、先鋒張南以及一大批有實戰經驗的將軍戰死。劉備本人也差點被陸遜擒殺,無奈之下只得讓手下把鎧甲和武器都丟在地上點燃,形成了一道大火阻攔了吳軍的追擊,才得以逃命到白帝城(《三國志·陸遜傳》)。這就是當時的劉備,軍隊為了救他連鎧甲都燒了,凄慘可想而知。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劉備手下的漢嘉太守黃元看到劉備快不行了,居然趁機造反,這顯然直接加重了劉備的病情。此時的蜀國,三年內接連痛失關羽、法正、張飛等股肱之臣,內部一些勢利眼趁勢想要叛亂瓜分,而《三國志·諸葛亮》記載,劉備剛死,此時南方少數民族也開始叛亂,內憂外患到了頂點。

照理說,這是瓜分蜀國的大好時機,而且早在夷陵之戰之前,孫權就上表曹丕稱臣,邀請曹丕一起攻打蜀國,魏國皇帝曹丕也同意了。可是這個時候,曹丕沒有攻打蜀國,而東吳居然也主動撤軍,《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這個時候劉備和蜀國都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孫權為何「甚懼」,並且在得知劉備同意和談之後,立刻撤軍呢?《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這期間實際上東吳大將早已聯名建議孫權繼續西征,並已經做好了繼續伐劉的準備,但是陸遜認為曹丕正在大批調集軍隊,未必是真的要討伐蜀國,有可能是準備進攻東吳。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中,曹丕採納了王朗的意見,準備表面答應孫權,實則兩頭都不幫忙,如果雙方出現了持久戰,魏國再出兵坐收漁人之利。

既然是這樣,東吳與蜀國交戰,由於陸遜火燒連營的奇謀,基本上吳國軍隊和實力沒有被消耗,曹丕為什麼還要興兵長江沿岸,做出時刻準備討伐東吳的姿態呢?《王朗傳》中,陳壽給出的理由是孫權本來答應讓其子孫登到魏國當人質,後來反悔了,所以曹丕發怒才要興兵。

但事實上,魏軍到了長江邊上,很快就被自然條件所阻擋,也並沒有採取果斷年的渡江行為,甚至連渡江的準備都沒有,否則《三國志·文帝紀》里曹丕也不會到臨死前(夷陵之戰後四年)一年還要開始大規模的訓練水軍。而且得知孫權撤軍之後,曹軍立刻撤退了。

魏國為什麼不趁劉備大軍東征滅掉蜀國?既然已經決定坐山觀虎鬥,為什麼還要在吳軍準備給劉備最後一擊的時候,突然決定在長江北岸興兵?

《三國志·賈詡傳》里提到,曹丕最初是準備對兩國採取武力的,他問賈詡究竟應該先攻打蜀國還是攻打吳國,賈詡告訴他,現在魏國的是力量並不能夠擊敗蜀國或者魏國,蜀國有諸葛亮治理國家,有山川險阻;東吳孫權是一代雄主,陸遜的軍事才能無人可及。反觀魏國,人才凋零,能夠派出去征戰的將軍已經快死光了,因此建議曹丕推行聖人教化,首先消除篡位帶來的影響,而不是統一中國。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也正是因為魏國實力衰弱,而吳國在於蜀國的交戰中卻沒有發生實力上的消耗,一旦蜀國被東吳擊敗,那麼魏國將很難抗衡東吳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魏國就算是拼了全力,也要拖住吳國,不能讓他們把蜀國滅掉。三國的微妙制衡關係中,魏國也就因此不聲不響的救了蜀國一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開國功臣第一,堪比蕭何,功勞遠超劉伯溫
曹操赤壁大敗,為何偏偏想起郭嘉?只因郭嘉做了三件事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