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文物深埋地下三千年,村民剛挖到時誤當中藥,後來成了國之重寶

此文物深埋地下三千年,村民剛挖到時誤當中藥,後來成了國之重寶

對於埋在地下的東西,人們向來是十分感興趣的。盜墓者希望憑此能發一筆橫財;考古人員希望通過文物了解歷史;而作為農民也希望在耕地時挖出一些瓶瓶罐罐。不管是金銀珠寶還是青銅瓷器,只要是古人埋在地下的物品,都是古董文物。

可有一樣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是在被發現的時候人們卻棄之如敝履,遭到了慘不忍睹的破壞毀滅,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殷商甲骨。從公元前11世紀商紂帝辛滅亡算起,至1899年被人們認識發現,甲骨文「隱姓埋名」了整整3000年。

清末時,居住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耕地翻土時,常常翻起有刻文的甲骨片,但他們都不知道這是何物。當地人稱之為「龍骨」,與之十分巧合的是中國中藥之中,有一味叫「龍骨」、「龍齒」的葯。因世人從未見過龍,所以就用這些古骨、甲片充之。

無論是甲還是骨,人們都將它研成粉末,當作是治傷口的「刀創葯」。因出土的數量極大,於是藥鋪開始收購甲骨,雖然一斤只有數錢,但對於農民來說這已十分滿足。後來,藥鋪不再收刻有文字的甲骨,於是人們就用刀具將甲骨上的刻紋剷除,再去出售。而且,有的藥鋪碎小的甲骨不收,這樣許多小塊或大塊上刻紋不易被剷除磨平的甲骨,都被丟棄或回填地下。

可想而知,有挖掘、有銷路,一條產業鏈就此形成並很快風靡起來。同時,「龍骨」的藥用功能也在被一步步放大,原本是刀創葯,後來竟發展到能治百病。隨著甲骨供銷的擴大,挖掘甲骨之風愈演愈烈。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因身患疾病,在鶴年堂抓藥時買到了一種叫龍骨的葯。王懿榮是光緒六年的進士,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和收藏家,當他看到這些上面刻有文字的甲骨時,不禁大吃一驚,他馬上辨認出這些文字是商代遺文。隨即,他立即高價收購甲骨,每板出銀二兩。

其後,湖廣總督端方緊緊跟上,按字數計價收購,每字出銀二兩五錢。如此厚利出乎人們的意料,古董商開始高度重視,爭相收購甲骨的同時又鼓勵更多的人去亂挖亂掘。於是村民們爭先恐後,不遺餘力開始大規模的挖掘。

據有關資料顯示,小屯村口、村後、田中所挖出的大坑、小坑不計其數,除了自己的房子外,幾乎全被挖遍了。古董商坐地收購,外國人有時也在小屯村出現,一時間家家有骨,人人有甲。那些碎小的甲骨被扔在一邊,皆有孩童拾取。有些甲骨是數人合挖,售出後再分得紅利。那個時候,小屯村村民已無心耕種,靠挖甲骨為生。

清末時期還是封建時代,小屯村的耕地大多為地主所有,村民們起初挖掘時地主並不過問,後來見利益豐厚便從中抽取利金或僱工挖掘。有人在夜間盜掘,田主則派人監守,於是監守與偷挖者往往大打出手。還有人甚至在田間搭席棚、起爐灶,晝夜挖掘,所得甲骨有數車之多。

據記載,小屯有位地主叫張學獻,他在自家菜園裡挖出大量甲骨而致暴富,後來還遭到土匪的綁票,為了甲骨差點落得家破人亡。1920年,適逢天災大旱,農民無以為生,又開始了另一波挖掘甲骨的大潮,不僅是小屯本地人,就連附近的村民也紛紛參與,挖出的甲骨基本都出售給了外國人。事實上,從清末到民國、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小屯村在長達50餘年的時間裡,挖掘甲骨從未停息過,這座地下文物寶庫所遭到的破壞可謂慘不忍睹。

自從甲骨文的價值得到肯定後人們大肆挖掘,這雖然是破壞行為,但話又說回來,這些被出售給古董商或是外國人的甲骨至少還是被保存下來了,比起之前刻文剷除被研成粉末當中藥總是要好很多。甲骨文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浩劫,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宣告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是大唐公主卻終身未嫁,入道修鍊後與李白、王維結下不解之緣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