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軍用無人技術的發展淵源

軍用無人技術的發展淵源

「機器人」源自捷克科幻小說作家卡雷爾·恰佩克於1920年編寫的舞台劇《羅薩姆萬能機器人》。然而,真正讓恰佩克在史上留名的不是戲劇本身,而是他在劇中使用的「robota」一詞(捷克語,意為奴隸),該詞譯成英文後,就成了沿用至今的「robot」(機器人)。

而直接用於作戰的機器人則首次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1930年蘇聯就測試了第一種無線電控制的「遙控坦克」。俄羅斯工程師在既沒有液壓系統,也沒有現代電子設備的情況下,在電子管無線電台和繼電器的基礎上研製出一種全尺寸的T26「遙控坦克」。遙控坦克使用火焰噴射器和機槍射擊,施放煙幕或噴洒化學戰劑。在30年代組建了2個裝備50多輛T-26遙控坦克的坦克營。這些遙控坦克曾成功地應用於曼納海姆防線的突破。40年代初,蘇軍還使用遙控坦克執行地雷場的偵察、遭受化學戰劑攻擊時向敵人開火等任務。這是無人化裝備首次用于軍事用途,也是無人化裝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使用了SdKfz.302「哥利亞」遙控爆破車。1940年末,攻佔法國的德軍從塞納河內撈出了法國車輛設計師格爾尼斯開發的微型履帶式樣車,德國國防軍軍械辦公室認為這一設計具有現實意義,便指令軍工企業研製一種與之類似的無人裝備。這項研製成果便是SdKfz.302遙控爆破車,又稱為輕型炸藥輸送車。「哥利亞」個頭的確不大,長度大約為1.2米,寬0.61米,高0.3米,看起來就像是一輛大比例的坦克模型,當然上面沒有炮塔和武器。作戰裝備是60千克(最多可載100千克)高爆炸藥,主要用於爆破堅固工事、建築和橋樑,必要時也能用遙控方式衝進敵方密集進攻梯隊起爆,殺傷人員和破壞裝甲車輛。「哥利亞」主要裝備給德軍特種裝甲部隊和工兵部隊,從1942年春起,德軍在各條戰線上都使用過,例如1943年德軍發起的代號為「堡壘」的夏季攻勢(「庫爾斯克會戰」)中就使用「哥利亞」來摧毀蘇軍的坦克和防禦工事,並引爆雷區。但這種一次性使用的裝備並不成功,因為其生產成本偏高,行駛速度較慢,只有9.5千米/小時,越障能力也很差,裝甲連最簡陋的反坦克武器都無法防禦。儘管如此,「哥利亞」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為戰後各種遙控軍用車輛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二戰後的「冷戰」時期(1947-1991),世界各國軍用無人化裝備發展相對滯後,但其發展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能分析、能看、能聽、能感覺、能辨別某些化學物質,並對水和土壤進行化學分析的智能裝備(車輛)。彼此似乎沒有關聯的以下兩件事情對這類裝備的研製產生了影響。1970年11月17日,蘇聯月球車1號在無線電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這是人類第-次在地球上對月球上的無人車進行遠程控制。1986年5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蘇軍首次使用15種模塊化無人車在嚴重輻射的條件下展開了放射性廢物的清理工作。因此,很明顯,特殊用途的無人系統在實踐中完全有用武之地。

20世紀90年代末,許多國家又掀起了發展軍用無人系統的高潮,這首先源於現代文明的基本特徵之承認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其次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許多國家兵源匱乏。但這樣的人文思想和現實又與軍隊備戰、繼續戰鬥的需求相抵觸。「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無法避免,戰爭是要死人的,但盡量把傷亡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也是軍事領導人的重要任務。因此,現代各國軍方正在盡一切努力減少人員傷亡,為作戰人員研製和提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通訊設備、防彈背心。美國及其盟友只在極端情況下進行地面行動,試圖僅用導彈或空中轟炸來達到戰爭目的。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沒有地面行動,要贏得戰爭的全面勝利是不可能的。解決這個問題最有希望的辦法是用戰場機器人替換士兵。許多國家熱衷於發展軍用無人系統,作為領頭羊的美國至今仍處於領先地位。上世紀90年代末, 美軍率先啟動了軍用機器人技術裝備的研製,制定了「未來部隊」計劃。在該計劃框架內,撥出225億美元的巨資用于軍用機器人技術裝備的研製。美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局每年都會在全球範圍內舉辦一次機器人挑戰賽,美軍無人作戰裝備全球領先,2007年,機器人在伊拉克首次參戰,並在後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使用機器人參戰。

進入新世紀,無人戰車正在進入實戰,例如俄軍攻擊型無人戰車已經在敘利亞執行作戰任務,另外以色列已經讓無人戰車在邊境地區執行巡邏任務。2014年10月,俄羅斯國防部批准了《2025年前先進軍用機器人技術裝備研製綜合目標規劃》。歐盟在數年前加入了機器人技術裝備的行列,通過了價值數十億的軍用機器人技術裝備計劃。日本也將機器人技術裝備列為國家七大優先發展方向之一,目標是成為機器人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者。印度也高調宣布已研製機器人戰車,並將組建軍隊,「機器人學是印度目前最令人激動的領域之一」。韓國也在落實機器人技術裝備發展計劃。

我國陸軍和兵工行業相關單位根據國外無人戰車發展趨勢,也開展了國產無人作戰車輛的研製和發展工作,我國兵器工業成立軍用無人車研製中心。考慮到這個技術在民用領域也有廣泛用途,所以國產無人戰車研製採取了軍民融合的方針,除了兵工行業國家隊之外,還吸收民營企業加入研製行列,我陸軍裝備部已經連續舉辦三屆「跨越險阻」陸上無人系統挑戰賽,對於國內無人車研製水平進行評估,尋找優秀方案和企業,根據歷次比賽結果,國產無人車已經實現從單車自動駕駛到多車協同、自動路徑規劃、自主尋找目標等能力升級,為國產無人戰車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中國相關單位展出多種無人作戰裝備。2018年8月28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2017-2042)》,這是美國軍方自2001年以來發布的第8版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以指導軍用無人機、地面無人車、無人潛航器、無人水面艦艇等的全面發展。除美國外,其他國家軍隊也開始探索用無人戰車替代士兵執行艱苦環境下的巡邏、警戒、排雷(彈)、補給、運輸、救援等作戰任務,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土兵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增強部隊在戰場態勢感知和攻擊的能力。由此可見,研製軍用無人系統不是「趕時髦」,而是時代的必然要求,隨著無人武器系統的研製、試驗與不斷投入深入,軍事領域應用中將會使用更多人工智慧機器人,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可以說,作為未來戰場的「撒手銅」和戰爭規則的「顛覆者」,以軍用無人系統為代表的人工智慧裝備已成為各國陸軍優先發展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馬來夢 的精彩文章:

中越戰爭中,為什麼不見空軍的蹤跡?
華為成功突圍,特朗普總統認輸?

TAG:鐵馬來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