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帝都中華聖城,洛陽42處國保文物有哪些?

千年帝都中華聖城,洛陽42處國保文物有哪些?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處。

1、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2、白馬寺 :位於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迹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3、靈山寺: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位於洛陽市西南40公里的宜陽縣錦屏鎮靈山社區靈山北麓。相傳周靈王寢葬於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據考證,靈山寺始建於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已有800多年,明和清兩代幾經重修,大悲閣和大雄殿樑柱仍為金代遺存。

4、五花寺塔:位於宜陽縣三鄉村北,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築、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經千年風霜侵蝕,塔身略微傾斜,但仍屹立不倒,被當地人稱為洛陽的「比薩斜塔」。

5、潞澤會館:現為洛陽民俗博物館,位於洛陽市老城東關新街南頭,始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原為山西潞安府、澤州府商人所建,是當時潞安府、澤州府兩府(即今長治、晉城兩市),在洛陽商人聚會之所。現存有舞樓及東西配房、鐘鼓樓、大殿及東西配房、後樓及東西廂房等建築,多為清代建築遺存。

6、洛陽山陝會館:位於洛陽老城南關馬市街,又稱西會館。始建於清康熙、雍正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是當時活躍在洛陽附近的山西和陝西兩地的成功商人籌資修建的經商聚會場所。是一個「敘鄉誼、通商情、敬關爺」的社交性公共場合。

7、洛陽周公廟: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定鼎南路與凱旋東路交叉口東100米,周公廟是紀念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西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的締造者、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廟。周公廟大殿四角飛檐起翹,拓展伸張, 比例勻稱,節奏和諧,既莊嚴穩重又雋秀靈巧,按我國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所言,這是一座保留有遼金建築風格的藝術傑作,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8、河南府文廟:位於洛陽老城東南隅文明街,原名金昌府文廟,始建於元代,重修於明嘉靖六年。整個建築布局嚴謹,正南為琉璃陶朔彩龍壁,向北依次是欞星門、辟雍、水池、石橋、戟門、大成殿、後殿,屬我國傳統宮殿式建築。

9、千唐志齋石刻:位於新安縣西鐵門鎮,,是一處收藏有大量西晉(公元265~316年)至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齋院,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墓志銘博物館,其中有宋米芾行書、元趙孟楷書、清王弘撰行草、鄭板橋所書「風、雨、陰、晴」竹姿四態屏幅等。

10、祖師廟:位於洛陽老城之北大街,現為洛陽老子紀念館。祖師廟始建於元末清初,最初供奉老子,後改奉真武大帝。老子在道教中一直被尊為「祖師」。老子和洛陽也頗有淵源,居洛時間長達數十年,和洛陽結下不解之緣。文聖孔子曾入周(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西去歸隱,過洛陽的函谷關留著了千古名篇《道德經》;這些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河洛地區,為洛陽的歷史寫下濃重的筆墨。

11、水泉石窟:位於洛陽市伊濱區水泉村。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寬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龕400餘個。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內正中刻主佛兩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殘高3米,兩佛並列。

12、萬佛山石窟:位於洛陽市吉利區吉利鄉柴河村北部的山嶺上,開鑿於北魏時期,現存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造像300餘尊。。其精妙的石刻造像、豐富的藝術想像、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13、大宋新修會聖宮銘碑:位於偃師市山化鎮寺溝村外的鳳凰山上,立於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螭首,龜座,通高9.2米,寬2.22米,厚0.72米。為我國現存巨碑之一。碑額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銘"等11字。碑文楷書,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學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書並題額。碑文記述宮內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畫像,為四帝歌功頌德。並記述了會聖宮地理位置及建宮由來、經過等。

14、洛陽西工兵營:位於洛陽中州中路與解放路交叉口東,由袁世凱興建於1914年。整個建築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築的典範,對於研究洛陽的近代建築有重要意義。同時,洛陽西工兵營見證了洛陽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1948年解放這一時期風雲變幻的近代歷史,在洛陽近代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洛陽市西工區的名稱即由西工兵營而來。

15、洛陽澗西蘇式建築群:位於洛陽市澗西區,是指「一五」期間,前蘇聯在洛援建重點工程時建造的廠房和生活區等,主要包括一拖、中鋁洛銅等企業的廠房以及澗西區2號街坊、10號街坊、11號街坊等蘇式建築。

16、八路軍洛陽辦事處舊址:位於洛陽市南關貼廓巷。為坐南向北的庭院式建築,有房百餘間,幽深雅靜。辦事處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開展統戰工作,掩護地下黨的活動。動員民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我黨我軍輸送幹部,青年及轉運物資。

17、新安函谷關:位於洛陽市新安縣,是西漢時期的古遺址,漢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重要關隘,也是對東西方文明交流有著重大意義的絲綢之路的第一關,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18、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公元1至6世紀中國七代王朝的都城。位於今洛陽城東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裡坊制以及中國都城建築的「建中立極」制在此形成,並為後世都城效仿。

19、屍鄉溝商城遺址:位於偃師縣城西,屍鄉溝商城由多重城圈相套合,大城之內有小城,小城之內有宮城,布局嚴謹。屍鄉溝商城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商城之一,它不是二里頭夏代都城的延續,而是重新選址興建的一座新的都城,比二里頭夏都的規模更大,布局更合理,更便于軍事防守,並增加了遊樂設施,更合於王都的要求。

20、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及近郊,主要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重,此外又分布著上陽宮、神都苑等宮苑建築。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線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築,即:天闕(伊闕)、天街、天門(應天門)、天津(天津橋)、天樞、天宮(明堂)、天堂,南北縱貫隋唐洛陽城中,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

21、恭陵:位於洛陽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則天從宸妃進升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為太子,曾一度監國,原太子李忠被改封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從幸合壁宮,薨,時年二十四歲,同年八月葬於恭陵。唐高宗將其追謚「孝敬皇帝」,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謚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規格安葬,並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立於陵側。

22、范仲淹墓:位於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分前後兩域,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後域為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後代之墓。佔地60餘畝,植有古柏千餘株,規模之宏大為歷史所罕見。

23、兩程故里:位於洛陽嵩縣田湖鎮程村,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著述、講學的地方。兩程故里石坊位於程村東1公里處,是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里」。

24、程頤、程顥墓:位於今伊川縣西約1.5公里處的白虎山麓。 程顥, 字佰灣,號明道。 程頤,字公叔,號伊川。兄弟倆為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奠基者,世稱「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響墓,簡稱「二程墓」,是洛陽市著名的名勝古迹。

25、關林: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之地,前為祠廟,後為墓冢,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關林的建築規格按照宮殿形式修建,布局嚴謹壯觀。廟前有戲台,中軸線建築依次有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關墓。

26、後晉顯陵:又稱石敬瑭墓,是五代十國後晉開國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的陵墓,位於洛陽市宜陽縣石陵村西,封土高20米,周長100米。墓前有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立「晉高祖之陵墓」碑。墓原立有石像生9對,現多埋於地下。

27、升仙太子碑:作者武則天,唐朝女皇帝。位於洛陽市東南約35公里,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碑高6.70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座高1.3米。碑文創作於699年,記述周靈王太子晉陞仙故事;共有34行,武則天親書包括碑額在內的2129字,薛稷題寫上下款33字,總字數2162字。

28、王灣遺址:位於洛陽市澗西區紅山鄉王灣村北,該遺址文化層厚3米左右,內含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和龍山文化三期。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西周、東周、晉、北朝時期的灰坑、陶窯、墓葬等。

29、洛南東漢帝陵:位於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該陵區葬有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桓帝(宣陵)6位皇帝。如今這些陵區內墓冢林立,基本保存著皇陵氣勢恢宏、肅穆威嚴的原貌。

30、魏明帝高平陵:是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寢,位於洛陽市汝陽縣工業區茹店村。在三國時期,曹爽兄弟在隨魏帝出城之後,司馬懿便假借皇太后的命令,發動了在歷史上很重要的政變。就是高平陵事變。這個事變,在三國的末期以及三國最後的霸主歸誰所有,以及司馬懿掌握國家大權,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1、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

32、洛陽東周王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為東周時期的古城遺址。東周王城平面大體呈正方形,整個王城周長約15公里,有四面城垣和三個城角,大部分位於今西工區中西部。城牆始建於春秋中期,戰國至秦漢時曾多次修補。王城核心建築物的宮殿群落位於城內的西南隅,此處先後有多處大型建築群基址被發現。

33、滑國故城:位於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後被秦所滅。城垣屈曲呈弧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000米,文化遺物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西漢及唐代遺物。

34、劉國故城:位於偃師市,是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古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220米,東西寬約650米,城區有板瓦、筒瓦、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甄、壺、豆、瓮等陶制器皿殘片文物。

35、宜陽韓都故城:位於宜陽縣城關鎮,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早期都城,現僅存挹秀門(即南門)、通賢門(小南門)和凝瑞門(西側偏門)等三座城門和南門西側的一段土城牆。

36、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

37、宋陵採石場:位於偃師市大口鄉四道溝溝口附近的二條山谷內,宋陵所用石材大多取於此處。谷內石壁上,可以看到因採石所造成的斷面以及大大小小的採石坑,另刻有採石題記六處,字跡多剝蝕難辨,僅有三處保存有宋代年號。

38、七里坪遺址:位於洛陽市欒川縣,為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約13萬年以前),是國內涵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舊石器特點最明顯的遺址之一(標本大多為白色透明的石英岩,器形主要為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七里坪舊石器遺址對研究豫西遠古文化和南北兩大流域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39、北窯遺址:全名北窯舊石器遺址,位於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瀍河回族鄉北窯村西北,是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北窯遺址包括舊石器時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時間跨度非常大,是一處重要遺址。

40、土門遺址:位於洛陽市伊川縣,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屬於伊洛地區的王灣一期文化。土門遺址於1965年第一次發掘,文物有陶缸、釜、釜形鼎及殘彩陶盆、罐、器蓋、紅頂缽、重唇口尖底瓶、高領瓮等。

41、橋北村遺址:位於洛陽城西南約85公里處的嵩縣庫區鄉橋北村,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出土陶器以細泥紅陶、粗紅陶和白衣彩陶為主,還有少量夾砂粗陶;石器有鑽孔石刀、石鐮、石鑿、石輪、石斧等。

42、西王村遺址:位於洛陽市洛寧縣,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楊靖宇犧牲前最後一句話: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
楊家將滿門忠烈保大宋,歷史上北宋這支軍隊比楊家將還牛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