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海博物館有一面古代銅鏡,精美至極,可是如何鑄造卻至今成謎

上海博物館有一面古代銅鏡,精美至極,可是如何鑄造卻至今成謎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國古代的先人,早就開始使用「鏡子」,如果要追溯其歷史的話,那恐怕就要從「以水為鏡」說起了。因此,為了方便讀者們了解,所以小編就給您說一件上海博物館的銅鏡,是目前所發現的銅鏡中最精美的一件,但它是如何鑄造的,卻始終成謎,至今無解。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銅鏡也就是青銅鏡,在商周時期是一種祭祀的禮器,後來到了春秋戰國,銅鏡才完全取代了「水盆」,成為人們鑒形的工具,銅鏡的製造工藝,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時間,各種不同類型銅鏡,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不斷的湧現,以滿足權貴們的需求。直到漢朝時期,銅鏡才逐漸走向普羅大眾,成為尋常百姓家中必備的生活器具,並一直延續到後世。最後,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銅鏡逐漸被光學鏡所取代,於是銅鏡就成為了博物館中珍貴的文物。

上海博物館的這件戰國銅鏡,叫做透空鑲嵌幾何紋方鏡,其外觀之精美,做工之複雜,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銅鏡最傑出的代表。經過測量,它是18.5X18.5cm的方形結構,重量在929g左右,其中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它的結構是雙層的,這也是它與同類文物的最大區別。

仔細觀察這件透空鑲嵌幾何紋方鏡,可見此鏡分為鏡面和鏡背兩部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工匠先鑄造了鏡背,然後鑄造了鏡面,接下來合二為一,將其組成一面完整的銅鏡。

一個有趣的問題就出現了,在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下,古人究竟是怎麼將它合二為一的呢?小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可以給讀者三個建設性的推斷:

第一:利用金屬特性:

銅鏡的鏡框和鏡背是如何完成合體的,小編相信,古人一定是利用了金屬「熱脹冷縮」的特性。在一個溫度極低的環境鑄造鏡面,然後放入到常溫的鏡框中,等溫度升高之後鏡面膨脹,於是就緊緊的鑲嵌在鏡框之中。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在高溫下鑄造鏡框,等溫度降低後邊框收縮,然後將鏡面完全箍緊。

第二:利用鉚釘加固:

在銅鏡的邊框上,有12個綠松石點綴的孔洞,而且還有4個裝飾的乳釘。因此,小編猜測這些地方可能有類似於鉚釘的連接物,然後在鉚釘的作用下,直接鎖死,讓鏡面和鏡背牢不可分。

第三:利用膠水粘連:

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專家一開始在鑒定這面銅鏡的時候,發現過疑似膠水一樣的東西,那麼到底是不是粘連的呢?專家們也不確定,因為也有可能這膠狀物,是後期粘到上面的東西。不過小編推測,膠水粘連這種方式也許是可能的,因為這種方式比較常見,不僅發現過有膠粘的複合體銅鏡,而且在其他的文物中也有發現過膠粘的痕迹,比如金(銅)鑲玉(綠松石)等等。

古代的工匠們真是了不起,他們不僅能製造出如此複雜精美的銅鏡,而且還給現在的專家和學者們,留下了一個千古謎題。現在,看完了小編的揭秘,您覺得銅鏡哪種製作方式是最有可能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朝陽出土七寶塔,專家憑想像將其復原,據說與原寶貝差距甚大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