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姆渡遺址發現充滿「高科技」的木構件,考古專家說:這是創舉

河姆渡遺址發現充滿「高科技」的木構件,考古專家說:這是創舉

人類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人類會製造使用工具,並從事生產活動。在我國古代社會,人類使用的工具以木石為主,其中,木製工具容易受到腐蝕,不易保存,因此遺留下來的較少。但在挖掘河姆渡遺址時,卻意外地發現一些充滿「高科技」的木構件,為何考古專家會將其稱為「創舉」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1973年,羅江公社在餘姚市河姆渡鎮修建排澇站,當基地挖到3米左右時,工人們竟在土內發現大量的陶瓷片,負責人看到這樣的情況後,趕快命令眾人停止手頭的工作,並向上級文化部門報告詳情。

當地文物所的專家趕到現場後,立即展開調查,最終確定該地存在遺址。經過一番商議後,專家們決定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的發掘。

專家們在發掘的過程中,從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器、陶器、木器等物品。但在眾多文物中,有幾根腐爛的木頭卻成功地吸引到專家的注意,它們究竟有什麼奇特之處呢?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河姆渡遺址的原地為6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繁榮階段的部落,當地的房屋建築風格以干闌式長屋為主,這種房屋在搭建過程中主要選用木料,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當地人的搭建房屋技術非常先進,而「榫卯構件」是最了不起的技術。

以現代的眼光看「榫卯構件」並不稀奇,它甚至是一名工匠的必備技能。但是,大家要知道這項技術出現在7000年前,在當時社會中,它屬於高科技範疇,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技能。而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木頭,就是榫卯木。

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項高科技在部落修建房屋時該如何應用。

榫卯結構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用木頭搭建主架構時,會出現一個不足點,構成的框架因為連接不牢固,而缺乏安全性。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他們將兩個木頭件連接前,先採用一種凹凸結合法先連接,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卯,它們二者相結合後,可以解決木件不易銜接的缺點,並使之牢固,穩定,增加抗震性。

當然,河姆渡木構件還是一種最為簡單的榫卯結構,可是它卻是7000年前工匠們的智慧結晶。套用一句流行的話就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從房屋修建到日後保護,榫卯結構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高科技」木構件被河姆渡人發明出來後,便被後人廣泛應用。如佛光寺大殿、獨樂寺觀音閣、雍和宮牌樓,這些著名的建築物的木結構在處理的過程中,都應用了榫卯結構。

河姆渡遺址中的榫卯結構,已成為我國最早發現的木結構。專家看到它出土後,忍不住感嘆:這是創舉。因為榫卯構件不僅僅代表著河姆渡人的智慧,更為後人創造了各種複雜的「榫卯構件」的拓展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乾隆六下江南,他每次都帶著「秘密」旅行箱,箱子的功能挺神奇
朝陽出土七寶塔,專家憑想像將其復原,據說與原寶貝差距甚大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