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左宗棠交惡曾國藩,實是一謀略,學者感慨:難怪敢自稱「今亮」!

左宗棠交惡曾國藩,實是一謀略,學者感慨:難怪敢自稱「今亮」!

1864年,曾國藩統帥的湘軍攻克南京,隨後就向清廷作了彙報,並特別指出:城破之後,偽幼主(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積薪於宮中,舉火自焚。這一封奏章,凸顯了曾國藩對太平軍有攻克全功。

不料,左宗棠也上了一道密折,稱金陵難民的消息,洪天貴福沒死,而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餘眾。左宗棠獲悉洪天貴福下落後,毫無和曾國藩通氣的想法。

於是,這兩封不一樣的奏章,讓清廷對曾國藩非常不滿,讓他給一個解釋。隨後,曾國藩上書反駁左宗棠,堅持洪天貴福已死,左宗棠痛斥曾國藩有欺君之嫌........就這樣你來我往,曾國藩幕僚薛福成記載,「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與曾文正公絕交以後,彼此不通書問」。也就是說,這一件事之上,左宗棠主動交惡曾國藩,此後兩人算是絕交了。

儘管事後證實,左宗棠的消息正確,曾國藩的確「謊報」了,但左曾二人從此不相往來了。


曾對左是亦師亦友亦伯樂!

如果是政壇傾軋,左宗棠這麼做,一點都不奇怪,但問題在於,曾國藩和左宗棠之間的關係,實在非同一般。可以說,曾國藩是左宗棠的亦師亦友亦伯樂。

1852年,曾國藩創辦湘軍時,就和左宗棠(一生沒有進士及第)有了往來。由於曾國藩能做到知人善用,所以1860年時,曾國藩正式聘請左宗棠為幕僚。別小瞧這一職務,給弗格森、穆里尼奧做助理的人,都能在一家普通豪門做主教練了。

不久之後,由於戰局膠著,所以曾國藩又向咸豐推薦了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當此需才孔亟之時,無論何項差使,惟求明降諭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圖報,有裨時局」,此後左宗棠才一路高升,很快就成為一個「封疆大吏」了。

在和曾國藩交往中,左宗棠雖然桀驁不遜,所謂「宗棠向喜與國藩爭,國藩嘗禮下之」,但對曾國藩還是很尊敬的,基本上是執弟子之禮。

總得來說,曾國藩對左宗棠至少有二大恩情,即:老師,伯樂!沒有曾國藩,可能就沒有左宗棠的傳奇。既然如此,為何左宗棠主動交惡曾國藩,難道左宗棠是忘恩負義之輩?


左曾交惡是有目的的演戲?

對於左宗棠的行為,有學者研究之後卻給予高度評價,甚至由此而感慨:這是一場精彩的大戲,左宗棠難怪敢自稱「今亮」(當今諸葛亮)!原因很簡單,左宗棠和曾國藩在演戲,主要是為了「自保」,實質上是一高明的謀略。

湘軍最巔峰時,有一個「天下提鎮無不出於曾帥」的傳言,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出了一定事實。當時,湘軍總兵力約有四十多萬,湘軍將領中任督撫大員的先後有二三十人,可以說湘軍佔據了半壁江山。客觀事實是,曾國藩有足夠的實力推翻清朝。

面對這樣一個「權臣」,清政府寢食難安,尤其在攻克南京之後,清廷滿蒙主力就在一旁監視,高度關注各地湘軍主力的動向,就是怕曾國藩造反。況且,手握重兵的曾國藩還是漢人,而清朝一個國策是「防漢」,從清初到曾國藩之前,手握重兵的漢人幾乎都沒什麼好下場。

所以,曾國藩即便沒有造反之心,但面對這一形勢,也處於危險之中。這時,在湘軍攻克金陵之後,左宗棠立即看到機會,主動交惡曾國藩,而曾國藩也心領神會,所以全力配合,上演了一幕好戲。這樣一來,湘軍分裂了,清廷放心了,可見左宗棠的心機之深。

試想一下,如果湘軍鐵板一塊,左宗棠和曾國藩關係很好,那麼清政府能安心嗎?相反,如果左宗棠和曾國藩關係惡劣、互相制衡,那麼朝廷才會安心,放心使用左曾二人,這也是清朝「以漢制漢」的國策。總之,左曾失和,對左曾和清廷來說,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另外,還有不少歷史證明,左宗棠交惡曾國藩是在演戲。比如,曾國藩死後,左宗棠輓聯說:「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評價非常高,也點出了曾國藩是左宗棠的恩人。後來,曾國藩的兒子曾紀鴻,女婿聶仲芳等,都得到過左宗棠非同一般的照顧。如果真交惡了,左宗棠還何須如此?

其實,對於「漢人一強,滿人則弱」的清朝而言,即便沒有左宗棠交惡曾國藩,清廷也會在湘軍中培養一些人對抗曾國藩,這是統治的需要。既然如此,不如左宗棠來主動站出來交惡曾國藩,對曾國藩而言更安全,所以左宗棠不愧是敢自稱「今亮」的人,謀略之高,讓人嘆服。

讓人遺憾的是,曾國藩為了表示忠心,主動裁軍,並交出兵權,於是不可一世的湘軍,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煙雲中,而沒有在清朝抗擊外辱上有什麼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造紙術到底是誰發明的?專家:肯定不是蔡倫!
漢朝最讓人震撼的四句話,樹立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如今家喻戶曉!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