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袈裟一披,蓋盡九華—地藏菩薩在中國的故事

袈裟一披,蓋盡九華—地藏菩薩在中國的故事

地藏菩薩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四大菩薩之一,曾應化於九華山。九華山位於安徽的青陽縣,原名九子山。唐朝詩人李白至九子山時,見九峰如華,便稱其為九華山。據記載,中國佛教在唐朝時期,一度如日中天,日、韓等國有不少僧人紛紛來華求法。其中就有一位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王子名叫金喬覺(696-794),此人相貌奇特,頂骨高聳,力大無比,心地慈善,穎悟異常。金喬覺在華求法期間,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誨「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經,與我心合。」於是回國後,毅然放棄王位,遂落髮出家,號曰地藏比丘。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24歲的金喬覺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輾轉,卓錫九華,並在此深山裡結廬苦修,過著渴飲澗水,飢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傷螫。

在深山修苦行的地藏比丘,於若干年後被當地士紳諸葛節游山時發現 。諸葛節見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詢問才知是新羅王子遠到中國求法,諸葛長者深受感動,於是發心為地藏比丘修建道場。當時九華山的山主閔公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佛教徒,聽說要為地藏比丘建道場,十分樂意供養。閔公請問地藏比丘需要多大的地建道場,地藏答曰:「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 據載,當時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都供養給地藏比丘。自己則為地藏護法,其子則隨地藏比丘出家,成為他的侍者,法號道明。我們現在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一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道場建成後,各地來此參學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新羅國的來訪者。隨著寺眾不斷地增多,諸多問題隨之而來。由於九華山的地勢既高又深,糧食稀缺,煮飯往往還要滲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一些人因此餓得皮骨相連,當時被稱為「枯槁眾」,儘管條件如此艱苦,但寺中的弟子們仍然一心求法,義無反顧。當新羅國王得悉此事後,便立即派人送糧食供養道場。

地藏比丘一直在九華山領眾精進苦行,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三十日入滅,世壽九十九歲。大眾一致認為: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在中國的應化,所以,後人稱之為地藏菩薩。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也從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本源法師弘法開示

教遵天台 行歸凈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彌陀寺 的精彩文章:

2月13日帝釋天聖誕快來彌陀寺祈福、虔誠許願、種植福田啦!

TAG:東台彌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