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他在世界屋脊,找尋4萬年前的人類痕迹

他在世界屋脊,找尋4萬年前的人類痕迹

文丨唐 婷編輯 | 許 茜

來源丨科技人物觀

直立行走前,人類是如何走過的?他要弄清這些謎團。

茶几上擺著一個長方形塑料盒,裡面裝有形狀各異的石塊。乍一看,盒子里的石塊並無特異之處。而在這間辦公室的主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看來,它們可都是寶貝。

身著暗紅色細條紋外套、戴著半框眼鏡的高星,講話慢條斯理,不時還來點幽默。高星笑著說:「恐怕這些石塊沒能入你的法眼,不過它們可是數萬年前古人精心打制的石葉工具。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長期關注」寶貝「石器的高星,最近又有了新的收穫。他與國內外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統地揭示了許昌人的石器製作技術及相關人類行為活動信息。相關成果前不久在線發表在國際考古學期刊《考古與人類學科學》上。

為了更形象地介紹他所做的研究工作,高星打了個比方。如果將人類歷史濃縮為24小時,當午夜鐘聲敲響時,直立行走的人類開始出發,狩獵採集、製作工具、學會用火;直到這一天快要結束的時刻,人類才進入農業社會,開始定居。

在這一天中,前面99%的時間裡,人類是如何走過的?我們通過大量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分析,試圖去解開其中的謎團。」高星說。

曾經的理想職業是作家和記者

從1981年考入北京大學學習考古專業算起,高星已經在考古學領域耕耘了30多年。百度百科詞條里對他的介紹是「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

高星初入北京大學時,考古還是設在歷史系下的一個專業。直到他讀到大學三年級時,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才獨立成為考古系,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考古文博學院。

從名稱的變化,可以看出一個學科逐步壯大的過程。同時,也不難看出,考古學在當年是一個較為冷門的學科。「剛上大學時,有同學給我寫信,地址竟然寫的是烤骨系,好像我是做燒烤的一樣。」高星笑道。

事實上,考古並非高星的第一志願。他當時的理想職業是作家和記者,所以最想讀的是北京大學中文專業或人民大學新聞專業。當看到錄取通知書上寫的「考古」二字時,他有些傻眼。高中老師安慰他說,學考古可以到處遊山玩水、欣賞名勝古迹,也很不錯。

儘管遊山玩水並非高星的志趣所在,但隨著對考古學的了解不斷深入,他漸漸發自內心喜歡上了這門學科。

考古學下有很多分支,有學者專註於西周先秦時期,也有學者熱衷於漢唐時期。在高星看來,和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做註解相比,破譯舊石器時代的「無字史」更具挑戰性。

長期以來,直立行走被認為是人類出現的標誌之一。直立行走這一行為方式的產生,可以被追溯到約700多萬年前。距今約700多萬年到距今約1萬年的這一時期,是人類起源演化最早的階段,被稱為舊石器時代。從時間範疇來看,涵蓋了人類歷史99%的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演化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舊石器時代人類是怎樣進行生產生活的?這正是高星研究的重點。他認為,從古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會帶來發展一種學術思想或發現一段以前不知道的歷史的契機。

這對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發現青藏高原迄今最早古人類遺迹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世界屋脊。人類從什麼時候登上這一高寒地區生活一直是個謎。高星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八上青藏高原,開展了系統的考古調查。

尼阿底遺址採集的石葉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與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

海拔4600米的尼阿底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石製品分布密集、石器技術特色鮮明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範圍內最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高星等人對該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人類大約在4萬到3萬年前嘗試征服青藏高原這一高海拔極端環境。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科學家曾在青藏高原地表上發現了很多石器。然而,散布在地表的石器,其年代難以測定。如果能找到埋藏在原生地層的石器,通過對地層里的埋藏物乃至沙土等進行測年,便能準確判斷出石器的年代。

受氣候條件影響,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重,人類活動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被完整保存。一方面,勁猛的大風不斷侵蝕著地表,很難形成土層堆積;同時,山體滑坡等因素也會改變石器埋藏的位置。

「幸運的是,我們在尼阿底遺址地表以下至1.7米左右深度內,發現了埋藏在原生地層里的石器。」高星介紹,課題組在埋藏遺物的地層中系統提取了石英砂並對其開展光釋光測年。

經過多次取樣、現場信號檢測測量、多個實驗室對比測試和分析校對,課題組獲得了三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數據,最終將古人類生存的年代測定為4萬到3萬年前。

高星指出,尼阿底遺址是西藏首次發現的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保留著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生存證據。

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野外的路上

在旁人眼裡,考古工作可以四處遊山玩水。殊不知,高星和和同事們在野外考察時更多的則是跋山涉水。

我們出去做遺址調查,經常需要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除了要有好的越野車以外,還需要組成車隊出行,一旦有車拋錨,能及時互相救助。」高星說。

多年前,從拉薩到日喀則的一段經歷,讓高星至今難忘。他們一行人坐在車上,車輛行駛于山間。儘管那是一條新修的柏油路,但道路一側的山體上方不時有土石滾落,另一側則是懸崖峭壁。一路上,大家都提心弔膽,感覺危險隨時可能降臨。

不僅要翻山越嶺,過河也是常事。有一次要去河對面考察,可眼前的木橋上方卻寫著「危橋」二字。過不過橋?不過橋就無法了解對岸的情況。擔心錯過重要遺迹的高星一行,只好選擇先下車,留一個人小心翼翼地開車過橋。

所幸大多數時候都是有驚無險,但危險偶爾還是會不期而至。在發現尼阿底遺址前的一次調查中,載著3位隊員的越野車一頭栽入一個深坑。荒郊野外,車毀人傷,課題組開展了一場揪心、艱難的自救活動。

時至今日,仍有1位隊員身上帶著那時留下的腰椎傷痛。身在北京的高星,心急如焚,不停地打電話溝通協調救治傷員的事宜。

最近一次和朋友聊天時,高星數了數,一年裡他在北京的時間大概只有1/3,剩下的時間都在野外考察以及去外地參加各種學術活動。「至少有一半的時間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野外的路上,這是我和同事們工作的常態。」高星說。

一路走來,儘管遇到過各種艱難險阻,高星仍樂在其中。在他看來,西藏那麼大,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調查過;另外,即使去過一次的地方,第二次再去也許還會有新的發現。

不斷探索和發現,高星和同事們會一直在路上。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科技日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轉載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轉載,請關注公號後在後台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古脊椎所 的精彩文章:

「生物演化與環境」入選院「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優秀重點培育方向
陝西藍田黃土與古人類活動研究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TAG:中科院古脊椎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