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你的思考能力,正在被殺死

你的思考能力,正在被殺死

文章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我以前帶團隊的時候,有一個習慣。

有人提了一個方案,我不會問他可行性,也不會問他「為什麼要做」,而是會問他:

你覺得這個方案有什麼問題?

可能遇到什麼障礙?

如果我們去做,可能發生什麼風險?最壞會有哪些損失?

如果他答不上來,或者明顯避重就輕,我是不會採用的。原因很簡單,自己提出的方案,一定是希望它能夠順利推進的。這個時候,去做可行性分析,必然能夠找到一大堆「支持」的理由。

這是沒有意義的。反過來,去做「不可行性」分析,多半也能找到一大堆「不支持」的理由。怎麼說都有理。所以,如果先充分考慮負面情況,以及最壞的可能性,還願意提出這個方案,那才說明,這個方法的回報率,很可能值得一做。

當然,可能有人會質疑:這完全是專業性的問題。一個專業的人,不會把「可行性分析」當成「證明自己」的機會,而應該完全客觀、公平地去分析。

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01

存在於每個人腦中的知識框架

2008 年,一家市場調研公司 Orgnet,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亞馬遜上關於奧巴馬的書,分成兩大類。一類標記為「支持奧巴馬」,標藍;另一類標記為「反對奧巴馬」,標紅。並接入亞馬遜的數據,跟蹤顧客的購買路徑。

結論是什麼呢:購買了前者的顧客,幾乎全是支持奧巴馬的人;而購買了後者的顧客,則全都是反對奧巴馬的人。

有沒有人兩種都購買的?幾乎沒有。

*圖片來源:網路

簡而言之,如果你是奧巴馬的擁護者,當你走進書店時,在一堆書籍中,你會更容易注意到「支持奧巴馬」的書籍,同時也會更容易買走它。類似的實驗進行過許多次,結果全都大同小異。它們共同揭示了一點:我們有一個天生的傾向,會更容易注意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也會更容易相信它。

這種現象,叫做證實偏見。這是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認知框架

02

什麼是認知框架?

經濟學有一段時間,把「理性人」作為一切推論的基本假設。亦即認為,人是理性的,一切行為都是基於收益最大化出發。但後來,這個前提被拋棄了。因為,大量實驗和調研發現:我們一點都不理性,相反,極其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原因很簡單,我們每天遇到的信息浩如煙海,而大腦的處理能力又極其有限,根本不足以處理這麼多的信息。那怎麼辦呢?大腦就會預設一些條件,用來幫助我們,對信息進行處理和認知。這些預設的條件,就是認知框架。本質上,人的一切思維活動,都是在認知框架中進行的。我們所有的想法,認知,理解,都會受到認知框架的束縛和規範。

很多時候,這些認知框架,能夠幫我們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思考的效率。但很多時候,這些固化的認知框架模式,也特別容易使我們陷入盲區,作出錯誤的決策。許多聰明人的特點,就是會對認知框架進行審視。他們不會局限於在框架之中思考,而是會先思考框架本身。

這也是深入認識事物本質,作出更好決策的根本方法。

03

第一種框架——認知一致性

那麼,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認知框架呢?

英特爾公司的傳奇CEO,安迪·格魯夫,在他的自傳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20世紀,英特爾憑藉自己發明的記憶晶元,壟斷了計算機行業。但到了80年代,日本企業掌握了這一技術,並以極高的性價比,擊敗了英特爾公司。英特爾的利潤,從1984年的1.98億美元,下降到1985年的不足200萬美元。當時,整個公司都震動了。所有的高管都在討論,思考,研究,考慮如何擊敗來自日本的對手,重新奪回領地。

有一天,格魯夫問戈登·摩爾(英特爾的另一位高管):如果我們被踢出公司,董事會找來一個新的CEO,他會怎麼做?

摩爾不假思索地回答:他會立刻砍掉記憶晶元這塊業務。

格魯夫盯著他,過了半天,說: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不能走出這扇門,再走回來,由我們自己這樣干呢?

於是,英特爾放棄了跟日本企業的競爭,轉而把精力投入一款新產品上。並且成功說服IBM,批量採購了這款新產品,用在IBM的個人電腦上。

這款新產品,叫做CPU。

*圖片來源:網路

從當時來看,抽身脫離戰場,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戰略。但為什麼所有的高管都想不到這個戰略呢?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對記憶晶元懷有深刻感情,執著於「這是我們的領地」這個想法。

這就是第一種認知框架,叫做認知一致性

我們對於各種各樣的事物,會有預設的立場,這些立場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的認知。一旦我們接收到的新信息,跟原本的認知產生矛盾,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不協調感—— 這就是著名的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破壞我們大腦的穩態系統,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消除它。

如何消除認知失調呢?大腦最常用的方法,是兩種。

第一種是:既然新信息可能造成認知失調,那我就不接收這種信息,只接收我想要的信息嘛。

前面講過的證實偏見,就屬於這一種:我支持奧巴馬,我就只看錶揚他的話,這樣就不會產生認知失調了。生活中,我們的偏見,大抵都是因此而來。越相信某一個信念,就越難以面對認知失調,故而也就對外界的信息顯得越排斥、越保守。

另外一種呢,叫做合理化。它的態度是:既然無法避免接收到這類信息,那我就「扭曲」它們,把它們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不就行了。

網上有些索粉、果粉、米粉,買了心儀的旗艦手機之後,聽到負面評價,不會承認,而是反唇相譏:這些都是小問題、這是小概率事件、這些問題又不會對我造成影響……

這就是一種合理化。簡單來說,這是因為「我買的手機一定是好的」和「這個手機有問題」,這兩個認知,產生了衝突。

改變前者顯然很難,那就改變後者吧。另一個例子,比較有趣。

我們知道,知乎上面,對川普的態度,有立場鮮明的兩派。反川派認為,川普會使美國文明倒退;挺川派則認為:川普是戳破政治正確迷思的救星。那麼,當川普發布了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極端講話時,這兩派是怎麼看的呢?

反川派表示:川普果然又搞砸了,他這是在挑釁全世界,美國人民你們後悔了嗎?挺川派則認為:你們不知道總統的發言都是智囊團寫的嗎?他這是在向選民表態,以退為進,你們一群 Naive 的傢伙。

*圖片來源:網路

同一個事件,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無非是因為立場不同而已。放任不管的話,它將放大我們的固執和偏見,使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回。

04

第二種框架——圈子效應

第二種常見的認知框架,叫做圈子效應

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最首要的需求,一是生存,二是繁衍。這是寫在基因裡面的內核。也就是說,讓自己持續生存下去,遠離危險,是人最基本的本能。這種本能,會導向什麼結果呢?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抱團。

人會依照不同的出身、喜好、階級、關係……等諸多因素,組成不同的圈子。這其中,我們的一項基本傾向,就是:以圈子為界,對內保持趨同,對外表示排斥。也就是說:對於同在一個圈子裡的人,我們會希望彼此之間更加相似,這樣圈子才得以存在。而對於圈子外的人,我們會希望差異更大、更優越,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

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談論到國內和國外生活對比的時候,就有熱血青年跳出來:你為什麼要說國外比國內好?你是不是不愛國?你是不是美分黨?

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個優劣?

別人的優點,我們學習;別人的缺點,我們反省 —— 這難道不才是理性的態度嗎?為什麼愛國,就一定要在各方面都世界第一?本質上,還是因為圈子效應。

*圖片來源:網路

當你身處一個圈子之中時,你很難跳出來,冷靜地審視它。因為,你的認知,你的思考,你的行為,都會受到「圈子」的約束和規範。社會學的奠基者塗爾干說:社會事實,就是獨立於人存在,但是能對人造成約束的事實。這就是一種更大範圍的框架。

為什麼我們整個歷史上,都缺少女性文學家、科學家、傑出的人才?

因為,整個歷史上,無論中外,都屬於父系社會。女性不是沒有能力去取得成就,而是被社會所壓制、約束,沒有條件去獲得成就。直至今天,我們在語言中,還有著諸如女作家、女強人、女科學家、女企業家這樣的詞語。無非也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框架中,這些職業,本來就是跟女性無緣的。在這種約束下,一個女性個體,即使再優秀,再獨立,受到的阻力也會非常大。她能去選擇這些方向嗎?很難。

這就是圈子的約束力。

當一個圈子都在做某種行為時,你很難讓自己剝離出去 —— 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被圈子所拋棄,意味著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人生來孤獨,卻又害怕孤獨。

所以,我總是說:如果你覺得與周圍的圈子格格不入,如果你在學習、進步,而周圍的人都在討論雞毛蒜皮的東西,每天重複著日常、枯燥、沒有營養的生活——你要做的,是儘快跳出來,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圈子。

05

如何像聰明人一樣思考

那麼,當認清了這些認知框架之後,如何才能掙脫它們的束縛,讓自己洞悉事物的本質,作出更好的分析和判斷?

1. 擴大範圍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決策之所以不夠好,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我們的視野,被認知框架束縛住。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在框架之中的範圍。我們面臨的選擇,無論哪一項,本來就都是不夠好的。

一個成長在山區里的孩子,如果祖祖輩輩、身邊所有的人,都過著輟學 - 打工 - 蓋房子 - 養孩子這樣周而復始的生活,他能想到要走出去嗎?

太難了。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我希望,不論你過著怎樣的生活,都抬起頭,從日常生活中望出來,獲取更多的信息,看看其他的可能性。也許,你會發現,現實的世界,與自己的想像全然不同。

2. 逆向思維

人最難的,莫過於自我懷疑。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對的,難以接受「自己錯了」這個事實 —— 但實際上,由於我們接觸的信息有限,視野有限,經歷有限,我們所堅信的東西,往往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如何讓我們的信念更正確?唯一的方法,就是有意識地去尋求反面的觀點和論據

不要急著排斥,請接納它們,並且思考:它們有沒有道理?有沒有哪個地方值得思考?我所堅信的,真的是正確的嗎?做到這一點很難,但這也是一個優秀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能夠容納兩種矛盾觀點的內心,才是真正強大的內心。

3. 不斷發問

很多朋友希望我聊聊「5 Why」。其實 5 Why 並沒有什麼秘密,一句話就可以講完:

對任何一個問題,都鍥而不捨地進行追問。

5 Why的意思,就是連續追問 5 次為什麼。

經過多次的追問,你會發現,你所觸及的可能性,也許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不妨從這兩個問題開始: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做的事情,真的是我想做的嗎?不要急著蓋棺定論,請針對你給出的回答,繼續向下追問,用好「為什麼」和「如果不這樣,會怎樣」。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煩惱,都是被某些「框架」,所束縛住而已。

真正的聰明,不是工於技巧,而是讓心智獲得自由。

你在哪一刻意識到自己應該跳出圈子?

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經驗

Uni醬會為點贊最高的1位小夥伴

送價值200RMB的Uni在線課堂之UniMembership

48小時後評論區公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niCareer 的精彩文章:

實習「潛規則」,聽說這樣做100%都轉正了
恭喜VIP學員斬獲強生上海產品技術專員全職Offer!

TAG:UniCare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