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美國家庭教育孩子都會讓其「每天一家務」,家務如何讓娃大腦受益

美國家庭教育孩子都會讓其「每天一家務」,家務如何讓娃大腦受益

現如今,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而且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觀點,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媽媽小姜有兩個兒子,一天,她讓大兒子幫忙出去買一瓶醬油,可是不管怎麼說,大兒子都不願意出門,這時候站在一旁的小兒子,拿著媽媽給的零花錢,轉身就跑出去了,不一會兒就平安地帶著醬油回到了家裡。小姜始終都想不通大兒子為什麼不愛做家務,明明都是一樣家庭養大的孩子,為什麼之間差別會如此大?最後跟孩子爸說了之後,才發現,在小兒子兩歲左右的時候夫妻倆就無意識地開始培養孩子做家務了,而對於大兒子,卻從未讓做過任何家務,也難怪大兒子會有排斥的現象。小姜把這件事分享給朋友們,發現朋友們早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了,小姜這才知道,很多國外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了,而且做家務的好處竟也有科學數據支撐,比如,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又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讓孩子從小開始參與做家務,可以讓他在家務活的分擔中更深切地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在勞動之後,孩子也會產生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不亞於在學校獲得成績上的獎勵的滿足感,而這也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之一;在做家務的同時,孩子可以全方位地學習知識,不僅包括間接經驗(課堂知識)的運用,還包括直接經驗(生活知識)的積累,這種學習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要求,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另外,孩子做家務還能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除了要工作,還要幹家務,而做家務的孩子在學習之外也有所忙碌,互相理解的家庭幸福感也更強。

不過呢,很多父母都會遇到一個令他們比較困惑的問題,如果孩子對於做家務抗拒該怎麼辦?這裡有一些方法可以參考:

1.設立獎懲制度,日常家務合理分配

對於抗拒做家務的孩子,家長們可以適當地採取強制性態度,設立獎懲制度,規定每個人一天至少要做多少家務,如果沒有完成,就實施相應的懲罰,如果超額完成,就獎勵。不過在這裡要提示大家,懲罰應該盡量輕一些,比如做仰卧起坐、少看一個小時的動畫片等,而獎勵應該多一些,畢竟孩子不是大人,過量的懲罰或過少的獎勵都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很容易讓孩子疲於應付,無法真正「get」到做家務帶來的好處。

2.平時強調孩子的家庭地位,讓孩子樹立主人翁精神

這裡的家庭地位不是網上流行的家庭成員排序,而是告知孩子他是家庭的一份子,要自覺地或像爸爸媽媽一樣承擔家庭勞動,告訴孩子他也是家裡的小主人。在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被爸爸媽媽像對待一個大人一樣尊重,但也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這樣才不至於小小肩膀上承擔太重的責任,總之要適度。

3.鼓勵孩子每一個第一次,並自覺放權

比如,孩子第一次會洗襪子了,鼓勵他,下次襪子髒了的時候再次鼓勵,並「放權」讓他自己洗。又比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擇菜,不管做得好不好,鼓勵他,下次做飯前就算不需要孩子擇菜也要問一問孩子願不願意擇菜,可以這樣說,「寶貝,上次你幫媽媽擇菜擇得特別乾淨,這次你有時間幫媽媽擇菜嗎?」

那麼,孩子幾歲做家務比較合適?每次可以做多久呢?

其實,當孩子兩三歲時就可以在爸媽的陪伴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如:擦桌子、洗菜、把自己的玩具擺放整齊等,而這時的孩子只是把做家務當做一件好玩的事情,不宜讓孩子做太長時間,不然孩子容易厭倦。

當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應當放手讓孩子獨立做更多事情,如:整理自己的書包、整理要洗和要穿的衣物、打掃房間、收拾碗筷、獨自準備上學要用的物品、幫爸爸媽媽買日常用品等,這時的孩子接觸的人、要做的事(作業、遊戲)等更多了,可以按照孩子的空餘時間來決定做家務的時間,但不能安排過滿,因為孩子現在有了更多自己的事情要做。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分配給他更加有難度、有重量的工作了,這裡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身心發育程度來合理分配,而時間上的分配最好集中在周六周日,就像前面所說,孩子有自己的事要做。

做家務的好處多多,相信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已經找到了答案,也許都已經在思考怎麼樣讓自己的孩子從中獲益了,那麼,快學起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科醫生鮑秀蘭 的精彩文章:

家有男孩最好別總說這三句話,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家長需要注意
一年中最佳懷孕時間是這個,別不信,是有依據的,備孕女性別輕視

TAG:兒科醫生鮑秀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