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最悲劇的知縣,別人都是縣老爺,他卻成跑腿小官

清朝最悲劇的知縣,別人都是縣老爺,他卻成跑腿小官

在很多明清背景的古裝劇里,我們經常能看到「知縣」這個官職,這是古代管理一縣政事的主官,秦漢稱「縣令」,唐宋稱「縣知事」,元朝稱「縣尹」,各個時期的叫法不同,但具體職責都是相似的。

在清朝,知縣只是七品小官,然而清朝最低級的官府就是縣衙門,再往下的鄉都是靠鄉紳們來管理的,一個縣裡地位最高的就是知縣,因此也被稱為「大老爺」。

清朝共1549個縣,但知縣與知縣之間也是有差距的。在當時的官場上有一句老話:「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這句話說的就是清朝三類比較特殊知縣,第一類,知縣和知府在一座城市任職;第二類,知縣在省城任職;第三類,知縣在京師周邊任職。

在清朝,知府所在的府城會設置一個知縣職位,偏遠地區的知縣同樣是大權在握的,而在府城任職的知縣則相反,因為有一個知府在頭上壓著,權力要小得多。

清朝官場有考核機制,通常是上級給下級進行考評,給他們一年的政績打分數。

偏遠地區的知縣,一年只需面見知府兩次即可,知府也很少會去偏遠縣視察,所以考評有操作空間;府城裡的知縣就不一樣了,天天都在知府眼皮子底下做事,做得好與壞知府一清二楚,如果和知府的關係不佳,恐怕就很難升遷了。

在省城任職的知縣更悲劇,因為省城裡的上級更多,首先是巡撫,個別地區還有總督,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他們說了算,知縣基本就是跑腿小官。

按照悲劇程度來劃分,府城裡的知縣一般悲劇,省城裡的知縣比較悲劇,而京師周邊的知縣就是最為悲劇了。

京城周邊地區屬於天子腳下,在這裡任職的知縣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達官貴人,但風險和機遇是並存的,他們也更容易得罪別人。

以京師周邊田地、房屋為例,知縣一般都不敢動,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商鋪,背後可能都會牽出當朝大員或八旗貴族,所以才會有「惡貫滿盈,附郭京城」的說法,只有前世犯下大罪孽的人,才會倒霉到京師周邊當知縣。

延伸閱讀

俄羅斯送出去的兩塊領地,一塊自己主動回歸,一塊基本收不回

日軍奇葩現象,三百萬會打仗的回不去,四百萬不會打仗的守本土

美國用錢買下的兩塊領地,一塊富得流油,另一塊脫離美國已73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根知底 的精彩文章:

德國投降後的坦克工廠,上百輛坦克戰車半成品,足以裝備半個團
老二最正、老八最賢、老十四最勇,都比雍正強,為何康熙不選他們

TAG:知根知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