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我喜歡恐怖電影——無論是鬼怪片、血腥片還是懸疑片——但我有很多朋友寧願死都也不願看一個拿著電鋸的蒙面人。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使得一些人去參與觀看恐怖電影或者進去鬼屋之類的恐怖活動,而卻使另一些人尖叫著跑開?

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的大腦內部會發生什麼?

我們對可怕情況的反應通常被描述為我們的「逃跑或戰鬥」反應。在可怕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會產生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力量,在溫和的環境下這種巨大的力量是不可能出現的)和一種被稱為內啡肽的激素(也與鍛煉和積極情緒的增強有關)。

2008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大腦充斥著多巴胺也與老鼠的恐懼和偏執行為有關。由於多巴胺也與快樂有關,所以在可怕的情況下,多巴胺的釋放伴隨著腎上腺素和內啡肽的所謂「激增」可以導致情緒高漲或興奮。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享受這種快感。

大多數人實際上並不想經歷可怕或者會造成精神創傷的恐怖折磨。但恐怖電影、鬼屋、甚至過山車等經歷與真正的恐怖折磨之間有一個關鍵區別,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能夠迅速處理這些威脅,並確定它不是「真實的」。因此,如果我們的感官觸發了恐懼反應,比如在遊樂園裡突然感到地板從我們身下掉了下去,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意識到我們並沒有處於任何真正的危險之中,我們處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內。

雖然心理學家還沒有在大腦中找到一個「恐懼中心」,但位於顳葉之間的杏仁核似乎與我們如何處理可怕的情況或威脅有關。研究發現,杏仁核受損的動物更溫順,對「逃跑或戰鬥」的反應更少。當受到威脅時,人類杏仁核的神經活動和心率也會增加。1995年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杏仁核在恐懼反應中所起的主導作用,該研究對一名名為「SM」的女性進行了研究,「SM」帶有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類脂質蛋白沉積症,這種遺傳疾病使「SM」大腦中的杏仁核變硬變小,導致「SM」不僅不能識別恐懼的表情,而且在典型的恐怖場景中(如身處鬼屋或被毒蛇包圍時)她也沒有表現出恐懼的跡象。

恐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有些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比如那種在蹦極的時候告訴你不要跳的恐懼(即使你已經知道自己被綁在蹦極繩索上是安全的並且不會撞到地面)。我們依靠這些恐懼生存。然而,我們也會被設定去害怕那些本來並不可怕的東西。

1920年,心理學家發現了經驗證據,證明恐懼可以通過所謂的「小阿爾伯特實驗」來進行習得。一個情緒穩定的9個月大的嬰兒被稱為「阿爾伯特」,實驗設定要他害怕毛茸茸的東西,就像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一樣。在實驗中,實驗人員每次給孩子一隻小白鼠玩,然後實驗人員就會在嬰兒看不見的地方用鎚子猛敲一根鋼筋。這個可憐的孩子以前並不害怕老鼠,但後來當老鼠重新出現在他面前時,他很快就變得非常痛苦。小阿爾伯特甚至把這種恐懼轉移到其他毛茸茸的東西上,包括兔子、海豹皮大衣和聖誕老人面具上的鬍子。

如果你對以科學的名義恐嚇嬰兒的想法感到震驚,那麼請你放心,這樣的實驗在現在永遠都不會通過道德測試。現代標準不會允許具有如此高長期心理損害風險的測試,此外(雖然這個沒有那麼重要),這個實驗也沒有包含一個對照對象來進行比較,在小阿爾伯特1歲左右實驗結束了,但結束之後實驗也沒有對他進行任何回訪。

我們的恐懼還取決於個人的童年經歷。例如,一個孩子如果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狗攻擊過,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可能也會繼續害怕狗。當我們情緒高漲時,大腦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我們對當時的情況建立更強的記憶,就像是為我們當時周圍環境照的一張生動快照,同樣,我們也會確切地記得當我們聽到壞消息的那一刻我們在哪裡或我們在做什麼,因為同樣的機制也在發揮著作用。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被設定去害怕某些東西的話,那麼我們的文化教養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害怕什麼。恐懼一般有著相同的主題,常常和非自然的東西有關,但是這些非自然的東西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殭屍,惡魔和鬼魂,並且會隨著地理位置和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例如,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波多黎各首次報道發現以牲畜血液為食的獸性動物丘帕卡布拉(chupacabra)以來,這種傳說怪物的故事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就突然變得很常見,但這種多刺的爬行動物在其他國家卻並不出名。

受文化影響的恐懼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早期的恐怖電影,由於巧妙地運用了模糊的視角(如1919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或陰影與光線(如1922年的《不死殭屍—恐栗交響曲》),當時的人們就已經認為這些電影是恐怖的了。但現在的導演們有了更多的錦囊妙計,包括CGI和色彩等,觀眾對他們的恐怖視覺效果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更早的時候,人們曾經也認為畸形秀是恐怖的。觀眾們敢去看長得奇怪的人類,比如長著鬍子的女人或者所謂的「活娃娃」。值得慶幸的是,在當今的社會規範下,因為某人與眾不同而獃獃地盯著他看的想法已經是非常可怕的了。

人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2001年蓋洛普民意測驗對100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最普遍的恐懼(51%的受訪者)是對蛇的恐懼。此外,公眾演講、高度、密閉空間和蜘蛛/昆蟲也是人們最害怕的五大恐懼。反應也因性別而異,女性更可能害怕爬行動物和昆蟲,但男性更可能害怕去看醫生。並且這也因種族而異,例如,白人比有色人種更害怕公開演講。

雅虎(Yahoo)最近對小於的2萬名用戶志願者進行了一項眾包調查,結果發現,在14年後人們的恐懼變得略有不同。排名前三的恐懼症分別是恐高症、蜘蛛恐懼症(怕蜘蛛)和幽閉恐懼症(怕封閉空間)。前十位還包括:恐海症(害怕深水)、演講恐懼症(害怕公開演講)和注射恐懼症(害怕針頭,暈針),密集恐懼症(害怕孔洞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和鱗翅目恐怖症(害怕蝴蝶)也在前20名之列。

——Sabrina Stierwal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NASA機遇號被宣布「死亡」 那它在火星上的殘骸會怎樣?
科技改變醫療的5大方式:AI、納米、VR、3D列印和機器人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