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600年前,中國終止了一次世界行動,從此害中國失去大半個世界

600年前,中國終止了一次世界行動,從此害中國失去大半個世界

曾經,世界上最強大的鄭和艦隊的大航海時代,要比之歐洲的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早了整整一百多年。可是,最後鄭和艦隊輝煌的航海成果,卻以一種莫名其妙的形式被徹底毀滅了。讓人遺憾的是,就是這次航海的終止,中國跟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自此,中國也許因此失去了大半個世界。

1399年,朱棣的千軍萬馬打著「匡扶朝政」的旗號來到了皇宮門口,皇帝朱允炆哭著說道:「我沒臉見皇叔啊!」然後,就在宮裡燃起大火自盡了。朱棣心念叔侄情誼,既往不咎,派人前往火場救援。可惜,火勢越來越大,最終,眾人只從廢墟中搶救出朱允炆的遺骸。燕王滿臉淚水道:「侄兒你為什麼這麼傻,我來是想幫你治理國家,你竟用這種方式走向絕路。」

這段文字是出自歷史資料中的確鑿記載,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認為:這是一段出色的「春秋筆法」,倘若,後世讀者信以為真,恐怕,就著了明朝史官的道了。那些給朱棣歌功頌德的東西,根本就是缺乏真憑實據的一家之言罷了。那麼,朱允炆真的死了嗎?他的屍首真的被朱棣找到了嗎?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推敲一下當時的局面:朱棣的初心是什麼?無非是身登大寶罷了,那麼,朱棣怎樣做才能當上皇帝呢?如果,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朱棣則必須要編一套瞎話,好讓自己順理成章地披上龍袍。

因為,朱允炆死因成謎,所以,很多朋友都產生了這種想法:朱棣派鄭和幾次遠渡重洋,是不是就是為了尋找行蹤成謎的侄子朱允炆呢?按照永樂皇帝的詔書來看,下西洋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現大明的國威,但是,根據《鄭和傳》中的一段秘辛我們又能得知,朱棣派人下西洋有另一個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這個理由看似荒謬,實則合理。在儒學思想常年的灌輸下,一種名為「正統」的東西,已在帝王世家根深蒂固了。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四兒子,但是,他卻不是「正統」出身,所以,皇位不論怎麼算,都沒有朱棣的份。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問了,朱棣已經坐上龍椅,他還要畏懼「正統」嗎?答案是肯定的,否則,朱棣也不會冒著千夫所指的風險殺掉方孝孺十族。

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人的心中不可動搖,所以,只要不確定朱允炆是否活著,朱棣一生都無法安心。從點這看來,讓自己的親信遠赴海外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是值得的。所以,在此期間,不論花費多少銀兩,耗費多少人力,朱棣都是在所不辭的。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當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駕崩了,之前的理由也就不成立了。

從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來看,鄭和船隊第一次出發就來到印度西海岸。倘若,朱允炆真的跑到海外,想必,也沒法跑到比印度更遠的地方。尋找一個生死未卜的朱允炆,根本沒必要三番兩次下西洋,而且,每次都航行那麼遠。

由此可見,尋找建文帝只是鄭和船隊的「支線任務」,那麼,船隊的「主線任務」又是什麼呢?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先例,比如:朱元璋建國初期,就曾派人前往亞洲鄰國,宣布,現在中國已經改朝換代了,並捎帶著向各國宣揚大明國威。只是,朱元璋已大肆宣傳一番了,各鄰國都知道現下的中國姓「朱」,按理說,繼位的皇帝根本不用再去宣傳一次了。

但是,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正統」二字之上,如果,朱棣的皇位來得名正言順,那麼,他大可不必四處宣揚自己的合法性。然而,朱棣的龍椅是從侄子手中奪來的,為了讓自己變得「正統」,朱棣就必須再鋪張浪費一番,讓世界都知道他是一個「合法的明朝天子」。

其實,派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隱藏任務」。

明朝時期,中國每年貴重金屬的開採量不多,而貴重金屬中的金銀更是我國古代的主要貨幣。朱棣若想發展經濟,早晚會面臨貨幣總量不足的問題。朱元璋在位時,曾試圖用印紙幣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當時的市場環境存在矛盾,這也導致朝廷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所以,最終大明寶鈔成了一堆廢紙,老百姓們仍用金銀銅作為貨幣。

銅並非貴金屬,且銅錢在日常使用中十分方便,比如,買兩斤蔥打一壺酒什麼的。但是,經濟發展的越快,大宗交易越多,這時候的銅錢酒已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當時的開採、鑄造均受到技術落後的限制,銅錢的總量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提升。

從鑄造的角度講,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兩費工幾乎相同,然而,二者的價值卻有天壤之別,所以,使用金銀作為貨幣已是大勢所趨。由此,永樂年間,朝廷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全國的金銀儲備以及開採。

既然國內的儲備量和開採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那麼,派鄭和去國外獲取貴金屬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下西洋非但不勞民傷財,反而是收益頗豐。因為,這件事情是內宦主導的,些錢都是皇帝私人賺走的,入的是內庫而非國庫。這就極大地增加了皇帝的權力,削弱了文官集團對皇帝的制衡。而且,這種官方貿易侵害了東南走私者的利益,這些走私者往往都有東南出身的文官的背景,所以,下西洋這件事是被文官集團反對甚至痛恨的。

最終,至於它的結束,也就很好理解了。

參考資料:

【《鄭和傳》、《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靖難之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一次普通的宴會要了大明朝的命,若沒這次宴會,滿清入關難度太大
一處寶藏至今成謎,有一個德國人曾挖到過它,卻沒有多少人相信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