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輕易平定長城以北,為何漢武帝和唐太宗大費周章

曹操輕易平定長城以北,為何漢武帝和唐太宗大費周章

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襲擾,中央王朝從西周開始修築長城,一直修到明代,卻從未避免被不斷侵犯的命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漢族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與北方少數民族武裝發生軍事衝突,幾乎全部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西周、西晉、後唐、後晉、宋、明,幾個漢族王朝直接因此滅亡,秦、東漢、隋等王朝的滅亡,也與北方戰爭拖累直接相關。

歷史上曾經有兩位大一統王朝的雄主,在對北方民族的戰爭中曾取得了絕對的優勢,一個是漢武帝,另一個是唐太宗。但是,二位君王在他們實現王霸之業的過程中也付出了慘痛代價。

漢武帝繼位之前,他的爺爺和父親進行了一場長達93年的休養生息,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文景之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彙集的資料顯示,漢文帝時期中國不僅實施了輕徭薄賦的政策,甚至一度免去田租,而中國農民第二次不繳納田租時,已經是2006年1月1日《農業稅條例》頒布之後的事情了。

漢文帝提倡節儉,衣不曳地,帳不紋綉;漢景帝勸課農桑,親自下地生產。《漢書·食貨志》描述,經過兩代人的奮鬥之後:

「京師之錢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漢武帝繼位後,對匈奴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戰爭確實將匈奴從河南地區遠遠的驅逐到了漠北,但是國家消耗巨大,漢武帝後期國庫空虛,財力不濟。武帝晚年頒布《輪台詔》,對擴張進行了反思。以至於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漢紀十四》里評價「武帝好四夷之功」,認為這是漢武帝對擴張的悔恨,是一份《罪己詔》。

如何看待司馬光的這一評價?他所在的北宋之所以最終滅亡,司馬光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班固《漢書·武帝紀》中清楚的記錄,從漢武帝繼位第六年開始,匈奴每年至少南下劫掠一次,而且「逢秋必至」----中原百姓勞動一年,秋天匈奴來全搶走了。這樣看,漢武帝卻是不得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以絕後患,這份巨大的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唐太宗時期,曾經在奪取天下過程中多次衝鋒陷陣的李世民自己武藝高強,多次御駕親征,比漢武帝的政治成本低多了,他取得了多場勝利,被北方各民族稱為「天可汗」。但是唐朝對外戰爭的成本也是極其高昂的,李世民時期內政方面由於積累了隋文帝「開皇之治」以來的成果,國力也非常強盛。但是李世民對外戰爭的結果如何呢?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的開頭幾章中,曾經用他所掌握的資料,對李世民一次征討高麗的過程做了總結性質的描寫:

公元644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麗,為了節省成本,計劃速戰速決。因此3月份出發的時候穿著冬天的袍子,7月份的時候卻沒有夏天的衣服,皇帝和20萬大軍就這樣捂著痱子。高麗人堅壁清野,太宗的糧食吃光了,只好撤退了,從9月份一直到11月份才撤退,軍隊只剩下五分之一,與1812年從莫斯科狼狽撤退的拿破崙非常相似。

與漢武帝時期的道理幾乎相同,資源貧乏的少數民族時刻惦記著富庶的中原地區,李世民奪回遼東於情於理都不過分。帝王的北伐可能是為了追逐丹青史書上的追捧,但更多原因始終是落後民族的軍事威脅,讓他們不得不使用軍事手段維護自己國家的財富和穩定。

漢武帝和唐太宗被後世稱為兩位千古一帝,為了他們的功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三國時期魏國的創立者曹操,也曾經有過多次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勝利,但是曹操做的勝利看起來卻輕鬆多了。

《後漢書·志第十九》里提到,曹魏統轄的人口不過400多萬,約等於漢武帝時期的十分之一。但是曹操就是在被南方劉表、劉備和孫權勢力時刻威脅的情況下,在擊敗袁紹軍隊後,大軍不經休整直接擊潰了當時北方實力最強的烏桓,並於建安十二年斬殺對方蹋頓單于。後來在討伐張魯的過程中,又「順路」擊潰了西涼少數民族武裝,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非常低。

《三國志·武帝紀》里,曾經記載了年輕時的袁紹對曹操說過奪取天下方略為「兼狄戎之眾,南向以爭天下」,這說明兩個事情:1、袁紹認可北方民族軍隊的強悍,2、袁紹認為可以輕描淡寫的收服他們。

由此可見,這期間的少數民族實力也絕對不弱,何況整個東漢王朝就是被董卓的西涼軍所衝垮的。而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也很大程度上使用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實力確實強勁。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時期,力量遠比漢武帝時期弱小的中央政權能夠如此容易的擊敗烏桓、西涼,甚至可以說輕描淡寫,但是漢武帝和唐太宗卻費勁心力,耗盡國力呢?

其實這裡面隱藏著一個比較淺顯的道理,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人口銳減,整個國家都處於戰爭狀態,老百姓根本不會奢求安居樂業,上戰場根本不猶豫。當整個國家都在為戰爭服務的時候,即處於一種「軍國主義狀態」,國力即軍力。

三國時期,整個國家的生產和智慧大量的投入到軍事當中,鎧甲、鐵兵器和弓箭的產量、品種都達到了空前的狀態,曹丕還是魏太子的時候,專門從吳越尋找巧匠專門負責打造兵器(《中國兵器史稿》)。當秋天到來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的頻率非常高,因為士兵們在戰爭結束後,會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將對方的麥子收割(《三國志·荀彧傳》)。

老百姓就算吃不上飯,也要有一具鎧甲和一把刀,但是漢武帝時,顯然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吃飽飯。

當曹操要調集20萬軍隊的時候,雖然這已經佔到了全國人口的5%,卻能夠非常容易做到---反正就算想要好好種地,社會環境也不允許。但唐太宗李世民要調集20萬軍隊的時候,雖然只佔到全國人口的0.5%,但是由於國內環境安穩,人們並不想打仗,所以難度要比曹操大多了。

當國家穩定的時候,軍事戰鬥力往往會劇烈下降。到了西晉時期,魏國幾代皇帝持續經營,國家已經開始出現穩定狀態,這個時候,司馬懿在遼東殺掉自立為燕王的公孫燕父子之後,就將江東的漢族人口撤出了中原。這也為此後千年,高句麗、鮮卑、女真等民族的崛起提供了空間。司馬懿的思想是:我們好好過日子,我現在穿鞋了,不跟你打了,惹不起躲得起。

這件事情,後來歷史又重演過:五代的後唐、後晉兩個中原王朝,都是因為契丹騎兵的干預或直接攻打而滅亡,後晉甚至直接稱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但耶律德光滅掉後漢之後,無力統領中原,在開封待了三個月,契丹軍隊甚至鎮壓不了饑民的衝擊,只能撤回關外,耶律德光也死在了路上。

大亂之後中原人經過互相吞併----比三國時期還亂----終於先後出現了後漢、後周兩個政權。這兩個政權照理說自己中原還沒坐穩,軍力應該不咋地。但事實上,他們不僅對遼的戰爭絲毫不弱,甚至到了後周世宗柴榮的時候,已經奪回了石敬瑭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中的莫、瀛、易三州,柴榮臨死之前,認為收復幽雲十六州比統一中原容易,準備先北後南先伐遼國,可惜英年早逝(《北宋的嘆息》)。

由此可見,生產力更為先進的民族,要想擊敗落後民族並不難。但是如果想要安心生產,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思想,就可能會遇到西晉、北宋那樣的命運;無奈之下,想要舉國征伐,就會遇到漢武帝那樣的情況,導致自身被戰爭拖累。

當然,古人有古人的局限性,一些問題總是在糾結中度過。貧困的族群為了尋求改變,不斷騷擾富裕地區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常見的。古希臘的雅典是歐洲文明的起源,最終被落後的斯巴達消滅;人類最早的發達文明古埃及,也被落後民族消滅,根本上講這仍然是財富之爭。

不過好在到了今天,世界上先進國家面對這樣的事情,可以採取的選擇就非常多了。我們可以通過輸出文化和工業文明,讓貧困地區也逐步發達起來,幾千年來困擾全世界的問題就逐漸的得到了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可夫彈盡糧絕時,每天幾枚炮彈,為何仍主動進攻
你信巫蠱嗎?兩位千古一帝,晚年有著相同遺憾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