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空導彈的首次戰績:斯里蘭卡空軍揚威南亞次大陸
如果人們問到中國的空空導彈有什麼戰績,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由於長期以來使用殲-6殲擊機作為國土防空主力,用機炮打擊敵機,所以國產空空導彈參加實戰的機會並不多。國產空空導彈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未取得過擊落敵機的戰績。中國空空導彈的第一個實戰戰績,其實是在海外戰場上取得的,那是在2008年,國產PL-5E II導彈在斯里蘭卡擊落敵機。
PL-5E II是國產霹靂5系列空空導彈的最新出口產品。有意思的是,從血緣上看,霹靂5系列和美製「響尾蛇」早期型號有著緊密的聯繫,即便是到了經過不斷改進的PL-5E這一代,其鴨式舵布局的氣動外形仍有明顯的「響尾蛇」影子。而且,霹靂5最初計劃研製雷達及紅外製導兩個型號,「響尾蛇」早期同樣是紅外和雷達制導型號並存,但在越戰中證明了雷達制導型命中率慘不忍睹,後來才用紅外製導模式一統江湖。
PL-5E在國內屬於第三代格鬥彈,是在PL-5B/C的後續改進型,於1991年由中國空空導彈設計研究院開始研製。由於PL-5E集成了大量當時的新技術,幾乎已經可以算是一種全新的導彈。例如,它是國內第一種採取少煙推進劑的格鬥彈,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因導彈發射後煙霧進入進氣道而造成發動機空中停車的難題,這對當時廣泛使用殲-7系列、殲-8I等機頭進氣機型的國內航空兵部隊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正是因為採取了眾多的新技術,PL-5E誕生並不算順利,據稱在1997年定型靶試中首發就空中爆炸失利。1999年底,經過8年攻關的PL-5E終於成功定型。
PL-5E II則在PL-5E的基礎上進一步做了優化和改進,於2008年第七屆珠海航展時首次公開亮相。PL-5E II,直徑為127毫米,長度為2890毫米,翼展617毫米,氣動舵為雙三角形,重量83公斤,重量相比霹靂5早期型號的120-150公斤左右有了較為明顯的下降,適裝性明顯增強,很適合「梟龍」這類「輕量級」三代機掛載。
PL-5E II採用多元紅外導引頭,與早期紅外格鬥彈只有一個探測器敏感元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跟蹤不同,多元紅外導引頭由多個敏感元對目標進行探測,通過像點掃描實現多元脈位調製,提高了對目標的探測距離和空間解析度,抗人工干擾能力較早期紅外彈明顯增強。
PL-5E II導引頭視場角為3度,在發射前最大跟蹤範圍是±40度,發射後是±38度,具有很好的離軸發射能力,離軸發射角超過「響尾蛇」L/M型的±28。雖然這種導引頭探測、分辨和抗干擾能力和紅外成像導引頭不能相比,但不失為一種廉價有效的制導手段。
PL-5E II有著相當不錯的作戰包線,最大射程接近20公里,最小射程不到500米,當然,實際發射距離一般也就幾公里。其0-22公里的作戰高度,已覆蓋了目前現役戰鬥機的全部作戰高度,較大的翼展,也提高了舵面操作效率,改善了導彈的機動性,最大過載超過了40g,達到了90年代末的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和目前AIM-9X、IRST、PL-10這些第四代格鬥彈比有較大差距,但考慮巴空軍的實際財力,考慮「梟龍」在巴空軍中處在F-16 Block 52之後的「二線制空機」定位,考慮南亞次大陸大量充斥著二代機和早期三代機的作戰環境,與多元紅外導引頭一樣,最大過載40g這樣的指標已經夠用。
總的來說,作為一種主打性價比的「廉價」版格鬥彈,PL-5E II已經足夠優秀。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導彈的所有實戰戰績都是在南亞次大陸取得的。2008年,斯里蘭卡空軍的中國產殲-7GS戰機使用PL-5EII近距格鬥導彈,擊落一架泰米爾猛虎反政府武裝的小型飛機,從而取得中國國產空空導彈的第一個擊墜戰績。2017年6月,在巴基斯坦西部邊境,巴鐵空軍的「梟龍」曾用PL-5E II擊落一架進入巴基斯坦領空45公里的伊朗無人機。
PL-5EII導彈有個很有趣的綽號,被稱為」飛行員殺手「,這是一種很毒辣的武器。採用了指向式破片殺傷戰鬥部,能夠將儘可能多的破片打在目標戰機上。導彈採用新型的激光近炸引信,利用目標表面反射激光來識別目標,自動選擇最佳炸點位置的引信系統,這種引信能實現對目標的大範圍探測,更能適應格鬥的要求,能更精確地控制炸點並且難以干擾,引信還同時採用了」前置炸點「技術,根據導彈相對於目標的位置,精確調整引信起爆時間。使導彈戰鬥部在靠近敵機駕駛艙的位置爆炸,達到讓敵機飛行員一擊斃命的殺傷效果。與擊落一架敵機相比,很顯然擊斃一名敵人飛行員的作戰效益更理想


※卡脖子沒有了:俄羅斯已擺脫對烏克蘭直升機發動機的依賴
※俄軍鎧甲-S1導彈首次亮相,摧毀100枚「敵軍」巡航導彈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