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強大的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稱王的諸侯?

強大的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稱王的諸侯?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在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對於戰國七雄來說,趙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也只有趙國,能夠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展開一場巔峰對決。不過,在戰國七雄中,趙國的君主卻是最後一個稱王,也即直到趙惠文王在位時,趙國才正式稱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強大的趙國為什麼最後一個稱王呢?

首先,在戰國七雄中,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這是因為早在西周時期,楚國就僭越稱王了。在春秋時期,稱王的楚國君主,更是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在楚國之後,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而這,意味著魏國和齊國的君主正式稱王了。在徐州相王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為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在此基礎上,公元前323年,發生了五國相王這一歷史事件。

就五國相王,指的是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並且互相稱王的歷史事件。不過,對於五國相王中的趙國君主趙武靈王,卻在國內未採用王號,僅稱「君」或者「主父」。對於趙武靈王這一稱號,是後來趙惠文王追謚的。由此,在戰國七雄中,趙國是最後一個稱王的諸侯。對此,在筆者看來,趙國之所以最後一個稱王,主要是因為趙國在戰國前中期比較弱小。在五國相王時,楚國、齊國、秦國、魏國、韓國、燕國都已經稱王。但是,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實際上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在國內未採用王號,僅稱「君」或者「主父」。

在趙武靈王剛剛即位的時候,趙國還沒有開始「胡服騎射」。對於胡服騎射之前的趙國,不僅在和秦國、齊國、魏國的較量中屢戰屢敗,比如魏國稱霸中原的時候,就派遣大軍攻破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連林胡、樓煩等勢力,乃至於身邊的中山國,都經常進犯趙國。正是因為趙國實力上的相對弱小,所以,趙武靈王才在五國相王去除了「王號」。到了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正式推行「胡服騎射」。經過這次變法後,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而在趙武靈王去世後,趙惠文王得以正式稱王,並追封趙雍為「趙武靈王」。

最後,在五國相王中,與趙國一起「相王」的中山國是趙武靈王做夢都想消滅的心腹之患。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接受「五國相王」而來的王號,基本等於與中山國一起加入魏國主導的聯盟,這是趙武靈王不願看到的。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山國這一諸侯,在稱王后就引起了齊國這一大國的不滿。所以,趙武靈王之所以沒有稱王,也是希望打消秦國、齊國、魏國、楚國等大國的警惕,從而為自己推行「胡服騎射」構建有利地外部環境。換而言之,趙武靈王去除王號,無疑為明朝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提供了借鑒,通俗地說就是「悶聲發大財」。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春秋時期,此國本想消滅楚國,卻被楚、秦、巴三國所滅!
蜀漢五虎上將,誰的官職最高?是關羽嗎?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