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1908年,慈禧太后臨終前,設計了隆裕皇后和醇親王載灃共同掌權的政治格局。她這麼做多半是出於私心,想把實權保留在葉赫那拉家族手中。但這一決定,影響了清朝的國運,也徹底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

政治鬥爭,有勝便有敗。但在中國歷史上,少有平心靜氣的失敗者,多的是懷恨陰謀的復辟者。民國時期,被推翻的滿族權貴中就出了一些復辟者,但滿族的復辟運動動靜很少,究其原因,從滿族自身來說,除了長期養尊處優導致素質退化,政治上難有作為之外,作為晚清政權領袖的隆裕、載灃二人的淡泊、豁達,與世無爭,是不可忽視的重因。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載灃

政治鬥爭,有勝便有敗。失敗者安靜退場,本是正常之事。但在中國歷史上,少有平心靜氣的失敗者,多的是懷恨陰謀的復辟者。民國時期,被推翻的滿族權貴中就出了一些復辟者,但滿族的復辟運動動靜很少,幾乎可以忽略。究其原因,從滿族自身來說,除了長期養尊處優導致素質退化,政治上難有作為之外,作為晚清政權領袖的隆裕、載灃二人的淡泊、豁達,與世無爭,是不可忽視的重因。

隆裕-載灃體制

1908年,慈禧太后臨終前,設計了隆裕皇后和醇親王載灃共同掌權的政治格局。她這麼做多半是出於私心,想把實權保留在葉赫那拉家族手中。但這一決定,影響了清朝的國運,也徹底改變了隆裕和載灃兩個人的命運。

隆裕太后時年整好40歲。同治八年(1868年)正月初十,隆裕(正名葉赫那拉·靜芬,小名喜子)誕生在北京朝陽門內芳嘉園。父親桂祥是慈禧的胞弟。據說隆裕小的時候,慈禧就給桂祥留話:「喜子不要嫁給別人。」長大後,隆裕進了紫禁城,成了比自己小三歲的光緒皇帝的皇后。她既是慈禧的外甥女,又是慈禧的侄媳婦,當然在名義上,她是慈禧的「兒媳婦」。

解放後的很多作品把隆裕描繪成一個昏庸、悍妒又專權的女人,仗著慈禧的寵信橫行後宮。而在清人和民國的筆記中,隆裕是一個苦悶、平常的女子,並不受慈禧的寵愛。相反,慈禧相當喜歡聰明活潑的珍妃和工於心計的同治皇帝妃子瑜妃。隆裕既得不到慈禧的關懷,又得不到丈夫光緒的愛,只能在後宮對坐枯燈,生活單調而枯燥。冷板凳一坐就是21年。老醇親王奕譞逝世的時候,隆裕作為事實上的兒媳婦,要上門詣祭。皇后駕到,總要犒賞門丁、仆媼等人,需要上千兩銀子。隆裕根本沒有這個意識,同時也窮得拿不出這筆錢,就空著手去了醇親王府。最後還是王府代她出了這筆賞銀,對外宣稱是「皇后有賞」。隆裕知道實情後,大慚。一年後,醇親王府舉辦奕譞的周年殷祭,隆裕百般籌措還是沒有湊足賞銀,就借口生病不去祭奠奕譞,說來實在有些悲涼的感覺。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載灃(中坐)與二女韞和(左四)、二子溥傑(右四)、四子溥任(左一)等在天津

關於隆裕的為人處世,經常出入宮廷的德齡評價她「個性溫和」、「不愛管事」。美國傳教士赫德蘭清末在華20多年,其妻給許多朝廷貴婦看病,接觸高層人物。他們說:「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它房中。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別人的事情。」(赫德蘭《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

隆裕的弟弟德錫回憶姐姐:「作為一個女人,她遵循了舊體制下『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所以她謹言慎行,從不囂張跋扈,從不怨天尤人,她努力地生活在那個沉悶的世界裡。」隆裕曾對弟弟說:「我知道在這個皇宮裡,大家都不喜歡我,而且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我每件事情都盡量做得小心,每件事情能忍則忍,能讓則讓,可為什麼大家對我還是這樣?」隆裕口中的「這樣」包括他人的誤解,也包括慈禧在世時自身的苦悶無助。她彷彿就是個鄰家大姐,一心要過安穩的好日子,談不上什麼遠大志向,也沒有執政的能力。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隆裕太后(中)與太監們

慈禧太后死後,隆裕升格成了太后。慈禧可能希望隆裕成為另一個自己,但隆裕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成為「慈禧太后第二」。她暴得富貴,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作為對之前苦悶、失敗的補償,「唯得時行樂而已」。她能想到的行樂手段也就是聽聽戲買買東西了,倒不會國家造成什麼傷害。至於軍國大事,她都推給了載灃處理,當起「甩手掌柜」。

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被迫下台,隆裕不得不登台親自決策。她幾乎以奕劻、袁世凱等人的意見為意見。隆裕在政治上獨立做出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決策,就是決定宣統皇帝溥儀「退位」。隆裕看重的是保全愛新覺羅家族的身家性命,和那每年400萬的優待條件。以恭親王傅偉為首的一批權貴激烈反對。頒布退位詔書之時,傅偉試圖闖宮大鬧。隆裕突然變得堅定起來,下令關閉宮門,強行頒布詔書,在形式上確認了清朝的結束。

和40歲的隆裕搭檔的是25歲的攝政王載灃。

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愛新覺羅·載灃出生在北京宣武門內太平湖醇親王府。父親奕譞是道光皇帝的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光緒皇帝的父親,謚號「賢」,清史稿中稱光緒「本生考」。他娶慈禧胞妹為妻,所以既是慈禧的小叔子、又是妹夫。奕譞的一生,戰戰兢兢,謹小慎微,給子孫定下家訓:「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載灃很好繼承了奕譞的作風,恪守家訓。「小時候但凡吃燒餅,載洵盡吃芝麻,盤裡甭管幾個燒餅,有芝麻的一層盡數歸他。弟弟載濤好吃麻醬,燒餅中有麻醬的部分全被載濤掃蕩。剩下的才歸載灃,載灃也是一笑了之。」(龍翔等《最後的皇族》)長大後,載灃緘默少語,相貌清秀, 不及中等身材。作為庶出的小兒子,載灃本來是和權力無緣的。但哥哥們不是早亡就是進宮當了皇帝,載灃成了事實上的最長子,9歲時父親去世,襲承了醇親王爵位。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愛新覺羅·溥儀與載灃

胞弟載濤評價載灃:「遇爭優柔寡斷」,「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齤變,則決難勝任」。載灃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八國聯軍大亂後去德國「謝罪」,時年18歲。「德國本打算讓我父親見德皇時行中國式的跪拜禮,由於父親不答應,經多方交涉算是沒有再度丟臉。在見到德皇和在德國參觀後回到北京。這件事使慈禧覺得父親辦事有能力,更加重用他。」1908年,光緒、慈禧相繼逝世,幼子溥儀當了新皇帝,載灃突然成了攝政王,「監理國事」。

「我父親雖然成了國家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可是他是個老實人,也和我祖父一樣,都是把權力看得較淡。」「我曾看過父親那個時候的日記。在日記里沒找到多少材料,卻發現過兩類很有趣的記載。一類是屬於例行事項的,如每逢立夏,必『依例剪平頭』,每逢立秋,則『依例因分發』;此外還有依例換什麼衣服,吃什麼時鮮,等等。另一類,是關於天象觀察的詳細記載和報上登載的這類消息的摘要,有時還有很用心畫下的示意圖。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內容十分貧乏的生活,一方面又有一種對天文的熱烈愛好。如果他生在今天,說不定他可以學成一名天文學家。但可惜的是他生在那樣的社會和那樣的家庭。」(溥傑《父親醇親王載灃》)

當然,作為攝政王,載灃在1909到1911年間也不是什麼事情都沒幹。他相信一點:執政者必須掌握大權,滿族親貴們只有大權獨攬,才能確保王朝長治久安。載灃無視地方分權、近代化開啟的國情,重用少年親貴,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反而激化了矛盾,加快了革命的到來。

「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父親立即主動放棄了攝政王的地位,回家以後反而高興地對家人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說罷輕輕抱起了我。當時母親被他那種輕鬆的神氣氣得哭了一場,父親倒是心安理得地開始了新生活。」(《父親醇親王載灃》)宣統皇帝溥儀回憶:「(母親)後來告誡弟弟:『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那樣!』」「他對那三年監國是夠傷腦筋的。那三年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失敗的三年。」(《我的前半生》)

「女中堯舜」

清朝滅亡後,隆裕在紫禁城裡又過起了沉悶無聊的生活。慈禧早早就決定了隆裕的人生,也毀了她的幸福。「隆裕曾經對爺爺(弟弟德錫)說:說真心話,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雖然嫁的是皇上,可並不像民間其他女子一樣,能享受到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女人可以不要別的,但女人一定是需要愛情的啊。沒有愛情,我退而求其次,想尋求點平靜,可在這個是非之地,我能有平靜嗎?」(那根正,郝曉輝《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隆裕和載灃:正常的失敗者

隆裕

「隆裕哭著說:我真的很難受,在這個皇宮裡,別人都以為我很風光,可到底有多難,只有我自己知道。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經常睡不著。家裡人都不明白,明明當了皇后,是到宮裡來享福來了,可我為什麼老這麼快。其實在宮裡的這些日子,對我來說,沒有一天不是煎熬,這也是我老得快的主要原因。」(《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蔡東藩的《民國演義》對隆裕的晚景有生動的描述:「隆裕太后長期憂鬱,以致積鬱成疾。雖然慨然下詔遜位,但實際上仍是『讓國仍存亡國恨』,以為愧對創業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鬱鬱不樂……積成肝鬱,嘗患嘔逆。延至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漸腫脹……正月初十日,適逢她的『萬壽節』,循例於御殿受賀,見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專使梁士詒,用著外國使臣覲見的禮節祝賀,不免悲從中來,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迴避,不肯入賀,殿上不過寥寥數人,昔年權柄在握時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加。再加上『萬壽節』內,天氣晴暖,殿中所用素爐熱氣過高,感受炭氣,致使病情加劇。從此,卧床不起。」

「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後已是彌留,到了夜間,迴光返照,開眼瞧見宣統帝在側,不覺嗚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國已亡了,母又將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說至此,喉間又哽咽起來,好一歇複發最後的凄聲道:『我與汝要永訣了。溝瀆道塗,聽你自為,我不能照顧你了。』言訖,已不能言。」

蔡東藩的描述多有文學的虛構,但也包含了若干真實的信息。清亡後,隆裕對親手葬送祖宗的江山社稷耿耿於懷,抑鬱成疾。她常常在公眾漫無目的地遊走,沉默不語,餓了就吃些果品充饑。她還寫過「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所」之類的文字。1913年2月22日晨,憂愁的隆裕太后病逝,享年46歲,入葬清西陵,陪伴並不愛她的丈夫光緒皇帝。

民國政府和社會輿論,對隆裕評價極高。她的葬禮備極哀榮。政治人物紛紛捧場,民國政府在紫禁城太和殿設立祭堂,頂端正中掛一大匾:「女中堯舜」。

「無事小神仙」

載灃在清亡後的日子也過得很平淡,但他的心態很好,沒有鬱鬱寡歡,更沒有像隆裕那樣抑鬱成疾。

載灃曾書對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來明志。「父親本來是個淡泊的人,早晨起來向祖母請過安後,就到寶翰堂書房去洗臉吃早點,然後看書寫字。中午和母親一起吃午飯後,又到他的書房裡繼續看書。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回到內宅和母親一起吃晚飯,飯後又到祖母處問晚安。然後他們夫妻倆說些閑話,結束一天的生活。」「父親喜歡讀書,各種書報雜誌都看,經常讀的是史書,尤其是《資治通鑒》。晚年自號『書癖』,他有方圖章,刻的是『書癖』兩字;也愛看戲,喜歡看楊小樓、梅蘭芳、譚鑫培等人的戲。他甚至還喜歡學點天文學。夏季夜晚,他給孩子們指認天上的星座。每逢日食出現,他和孩子們隔著薰黑的玻璃片觀察太陽,並把日食、月食經過的情況記入日記,附上工筆繪畫的圖形。我常想父親如果不當攝政王,專門讀書研究的話,一定會有相當成就的。」(《父親醇親王載灃》)

「1912年9月孫中山先生來北京,要見我父親。父親有些緊張。孫中山先生不是說過要『驅除韃虜』嗎?這『韃虜』不就是滿族嗎?父親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家裡接待了孫中山先生。一見面,孫中山先生就說:『你擁護共和,這很好呀!雖然你是攝政王,但將來在中華民國五族共和的大家庭里,你還是有前途的。』我父親說:『我擁護民國,大勢所趨,感謝民國政府對我們的照顧。』」(《父親醇親王載灃》)孫中山向載灃贈送了照片。隔日,載灃回訪了孫中山。

偽滿洲國成立後,載灃又成了「皇父」,平淡的日子受到了打擾。干擾主要來自日本人和偽滿洲國的「邀請」。對日本人的拉攏,載灃一概婉拒,不受利用。

溥傑回憶:「父親生前堅持不參預偽滿洲國事,只是短時間去看望過溥儀兩三次。他曾表示不同意溥儀當偽滿皇帝,因為溥儀不聽,氣得哭了一場。溥儀想把父親留在東北,他用裝病等方法堅持回到北京。」根據溥任先生回憶,他16歲時陪著父親載灃去長春看溥儀。「有一天晚上,屋裡只有載灃、溥儀、溥任的時候,載灃語重心長地對溥儀說:『別拿日本人當傻子,他們不傻。他們不會打下江山讓你坐,朝鮮就是個例子。古代的石敬瑭也是個例子。當這個皇帝沒意思,不如當個百姓,活得像個人。』載灃說完這話,神色怡然,彷彿放下了千斤重擔似的輕鬆。溥儀聽完這話,起身去拉門,還探出身子左右看了看,待關好了門,才悄聲對載灃說:『往後您別再出關,弟弟妹妹們也別再出關,就是我請,也別再來。』」(《最後的皇族》)

抗戰期間,載灃先是避居天津,1939年遷回北京王府。1947年他利用王府屋舍,出資創辦了競業學校。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載灃遣散了王府的下人,開始著手解決醇親王府的善後。徵得北京大學同意後,載灃把王府收藏的圖書、文獻等拉到北大,捐給了學校。接著,他賣掉了王府,得到了一億元錢(摺合新人民幣一萬元),居家搬到了西揚威衚衕的一所普通四合院。整個院子有10幾間房子,載灃親手栽庭院中栽了兩株海棠。載灃死於1951年2月,享年68歲,葬於北京福田公墓。載灃生前,在福田公墓購買了10個墓穴,估計是有意讓家人一起安息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張廷玉究竟是怎麼死的?
寫給永遠的美人林青霞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