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我為什麼放棄了 Chrome?

我為什麼放棄了 Chrome?

曾經,Firefox 和 Chrome 的出現,帶領 Web 打破了微軟 IE 瀏覽器豎起的高牆。而今,高喊「不作惡」的 Chrome 似乎正有意另起一座」有圍牆的花園「……

2018 年 12 月,微軟宣布桌面版 Edge 瀏覽器正式擁抱 Chromium 開源項目。一時間幾家歡喜幾家愁,前端工程師舉杯相慶之時,亦不乏對瀏覽器市場角逐者日益減少的深層憂慮,「Chrome 壟斷」以及 Google 和微軟的「前世今生」論也每每被提及。Google 更是由於YouTube 在其他瀏覽器上運行時會出現的不兼容現象而屢遭「挖坑」、「強迫微軟棄用 Edge 內核」的質疑。

本文就將討論:在野心勃勃的 Google 以及更大的隱患面前,Chrome 的優勢真的還值得我們為之駐足買單嗎?

作者 |Reda Lemeden

譯者 | 彎月

責編 |仲培藝

出品 |CSDN(ID:CSDNNews)

以下為譯文:

十年前,我們需要 Google 的 Chrome 來打破企業霸權對網路的束縛,而且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到了。如今,它的主導地位正在扼殺當初它從微軟的魔掌中拯救出來的平台。而這是除了 Google 之外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時值 2008 年,微軟仍然堅定地控制著瀏覽器的市場。自 Mozilla 發布 Internet Explorer 的強力競爭對手 Firefox 以來已經過去了六年,Google,這家人見人愛的搜索引擎公司宣布加入競爭者的行列,於是 Chrome 誕生了。

在兩年內,Chrome 佔據了台式機網路流量的 15%,相比之下 Firefox 用了 6 年時間才實現。Google 提供了一個快速且精心設計的瀏覽器,受到了用戶和 Web 開發人員的青睞。他們的產品創新和工程實力在業界堪比一股清流,而他們對開源的承諾更是錦上添花。多年來,Google 採用的 Web 標準成了榜樣。

十年後的今天,瀏覽器的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了。Chrome 成為全球最普遍的瀏覽器,除了世界上少數幾個地區之外,Google 成了台式機和移動設備上 Web 的守門人,大多安卓手機中也預裝了該瀏覽器,而且作為 Chrome OS 的 UI 層,也是 Google 進軍台式機和平板電腦操作系統的墊腳石。當初那個前衛且符合標準的瀏覽器,現在卻成了一個龐大的平台,雄踞在整個現代計算機領域。

雖然 Chrome 瀏覽器本身非開源,但其內部大部分子模塊都是開源的,其中就包括很早及開源了的 Chromium,且使用了非常寬鬆的開源許可,這算是實現了對開放 Web 社區的承諾。作為一款功能齊全的瀏覽器,Chromium 在 Linux 用戶中廣受歡迎;作為一個開源項目,它在開源生態系統中備受關注,經常作為其他瀏覽器和應用程序的基礎。

Chrome 和 Chromium 都運行了 Blink,2003 年 Google 對蘋果主導的項目很不滿意,於是開始使用這個渲染引擎作為 WebKit 的分支。從那以後 Blink 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當微軟也開始在 Edge 瀏覽器中使用 Blink 後,其流行程度更是水漲船高。

Chrome 平台的出現徹底改變了 Web。在過去五年中,Web 技術在桌面軟體開發中的應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Github 的 Electron 等項目橫掃了所有主要的桌面操作系統,成為跨平台應用程序的實際標準。雖然與 Windows 和 macOS 相比,Chrome 操作系統仍然比較小,但其所獲得的關注度和市場份額都在持續增長。

Chrome 漸漸無處不在,這可不是個好兆頭。

不作惡

Chrome 的主導地位對 Web 這一個開放平台造成了極其不利影響:開發人員越來越不願意在其他瀏覽器中做測試或是修復程序的 bug。只要功能在 Chrome 正常工作,就可以發布了。這導致更多用戶湧入 Chrome,因為其他瀏覽器無法正常運行他們喜愛的網站和應用程序,這反過來導致開發人員不太可能花時間在其他瀏覽器上進行測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不打破這個循環,那麼最終大多數其他的瀏覽器都將在無聲無息中消亡。那麼又何來開放的網路呢?

在推廣這種單一瀏覽器的文化方面,Google 可謂頭號「功臣」。當你在 Chrome 生態系統之外使用 Google 的應用和服務時,會發現質量垃圾和設計選匪夷所思的問題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更糟糕的是,用戶的不滿通通都落到了其他供應商身上,說他們「拖網路發展的後腿」。Web 現在成了 Google 的地盤,要麼你按照他們的方式行事,要麼就會被嘲落伍。

沒有健康和平衡的競爭,任何開放平台都將退化為某種形式的企業控制。對於 Web 而言,這意味著隨著 Chrome 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張,其最強大的賣點(自由和普遍的訪問)也被一點點侵蝕了。僅此一點便值得我們去關注,但是,如果再考慮一下 Google 的商業模式,就會發現情況又出現了可怕的轉變。

任何企業的存在理由都是為了賺錢,讓股東高興。如果增長的需要恰好與善意相符,那麼善意就可以成為競爭優勢;如果不符合,那麼公關和營銷部門就會出馬了。當 Google 的成長與讓 Web 更加開放和易於訪問的目的一致時,Google 的宗旨「不作惡」就非常當非常符合形勢需要。

可嘆,今非昔比了。

Google 的發展重點逐漸轉向將他們的瀏覽器的主導地位轉變為業務增長,而且 Google 的業務恰好是搜索引擎廣告和網站廣告,其他業務僅占該公司年收入的 10%。這本身並不是問題,但當瀏覽器、搜索引擎和在線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時,問題就出現了,而且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成功的企業都會利用其競爭優勢。人一旦無所顧忌就會肆意妄為,當瀏覽器強制你登錄、增設你無法刪除的 Cookie,並試圖取消廣告攔截和隱私權擴展,那麼情況就十分糟糕了。更重要的是,考慮一下每個網站至少包含一段代碼,這些代碼可以通過 ping Google 的服務來跟蹤訪問者,並向他們推送廣告或提供自定義的字體。

從理論上講,如果這家公司在處理個人數據方面有良好的記錄,那麼這些不法行為可能會被忽視。然而,事實上從制度上講 Google 確乎令人毛骨悚然,他們已無法自拔。你可能認為你的個人數據不屬於任何人,但他們似乎並不這樣認為。

Google 的商業模式需要穩定的數據流,以便進行分析並投放定位廣告。因此,不論他們做什麼,最終都會指向擴大用戶群和增加用戶在其產品上消耗的時間。即使個人計算轉向了移動,Chrome 依然是 Google 數據匯總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你訪問過的網站和搜索過的關鍵字都會被跟蹤,並用於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如果瀏覽器和搜索引擎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那麼根本沒有辦法跟蹤哪些信息被誰收集了。最終,我們不得不妥協並按照 Google 的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希望的方式生活。

簡而言之,事實多次證明 Google 根本不在乎最終用戶。他們當下以及將來的首要任務依然是廣告商的利益。

展望未來

以用戶為中心的良性競爭為我們帶來了計算機誕生以來最好的產品和體驗。Chrome 佔據了 60% 的瀏覽器市場份額,Chromium 在所有三個主要平台上都試圖「染指」桌面計算,我們過於信任一家公司和生態系統,但這個生態系統似乎並不關心性能、用戶體驗、隱私,或推動計算的發展。

但我們還有時間扭轉局面。十年前我們就這樣做了,如今我們可以再來一次。

Mozilla 和蘋果在追趕 Chrome 早期擴大的 Web 標準差距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他們在性能、電池消耗、隱私和安全等方面甚至領先於 Chrome。

如果你不得不使用無法在其他瀏覽器引擎上運行的 Google 服務,或你的工作依賴於 Chrome 開發工具,那麼可以考慮使用 Vivaldi2。雖然這不是最理想的做法,因為 Chromium 仍然是 Google 的產品,但總歸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支持較小的供應商以及促進瀏覽器多樣性對於扭轉或至少減緩 Chrome 的不健康增長至關重要。

自 2014 年以來我就沒有使用過 Chrome,而且我永遠不會回頭。即使沒有了 Chrome,我們的日子也能過得很好。你可能喜歡這個瀏覽器,你可能不介意在隱私方面做出妥協,但因此而付出的代價遠高於我們個人的偏好和親疏關係,整個平台即將成為另一個有圍牆的花園。我們已經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因此,讓我們竭盡所能來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原文:https://redalemeden.com/blog/2019/we-need-chrome-no-more

本文為 CSDN 翻譯,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

熱 文推 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羅永浩退出聊天寶;ofo 押金有救了!任正非:孟晚舟不可能成為華為接班人
C+20 進入倒計時,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特性?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