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番邦使臣喝趴中原官員,武將請出眼鏡先生:去吧,皇朝需要你的胃

番邦使臣喝趴中原官員,武將請出眼鏡先生:去吧,皇朝需要你的胃

提起酒文化,咱們稱第二,就沒有哪一個有傳承的文明(所謂四大文明古國可能就剩咱們一個了)敢稱第一。當我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再偏遠的地方也要舉行「鄉飲酒禮」的時候,那些「會喝酒」的族群才剛從樹上下來不久,「猴兒酒」可能是他們接觸最早的酒精飲料。

咱們今天不討論哪一個族群的的酒量大,而是要講一個酒神文人的故事,這故事怎麼看怎麼眼熟:好像六七百年間發生了兩次,後面那次大家都知道——起碼知道兔子和凱申是什麼意思的人都知道。

後面的那個故事不讓講,咱們就來講講發生在大明永樂年間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用這樣一句話概括——番邦使臣喝趴一群中原官員,武將推出一位眼鏡先生:去吧,皇朝需要你的胃!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曾棨,他在《明史》中多次出現,比如在《成祖本紀》和《志第六十四》中都有關於他高中永樂二年頭名狀元的記載。

吳中四才子之一、六指先生祝允明(因此號枝山,曾任廣東興寧縣知縣、應天府通判)在他所著的《前文記》中,也講了曾狀元的喝酒趣事。咱們今天就按照上述史料的記載,用評話的方式,來講一講當年的故事。因為很多詞語犯忌諱,所以只能講個大概其,還請讀者諸君見諒——包括那個使臣從哪來的,也沒敢考證,反正考證出來也不能說。

話說那是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東征西討,打得萬邦來朝。這些朝貢的使臣中,也有口服心不服的,所以變著法想找回場子:在戰場上打不過你們,酒桌上還喝不過你們嗎?

實話實說,大明朝的禮儀官員還是很文明的,他們喝酒更多的時候是為了一種樂趣:珍饈美味,淺酌低唱,要的是其樂融融的情調。但是番邦使臣可不知道什麼叫做禮儀,他們生肥肉片子蘸咸鹽,也能整進去幾瓶烈性酒。於是大明禮儀官杯具了:「都說捨命陪君子,但是小人也得陪好,他們是生荒子,咱是文化人對不?」於是一個個都被那個能拿生肥肉片子蘸咸鹽喝酒(現在這習慣好像有些地方還有)的番邦使臣喝趴下了。

眼看著自己手下這些號稱「斗酒詩百篇」的接待辦官員一個喝得東倒西歪,覺得臉上無光:「都特么有幾千年酒文化了,還喝不過幾個從樹上下來的猴子?」朱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大臣很惶恐,於是號稱軍中酒神的英國公張輔挺身而出:「我去,我對付猴子有一套辦法!」

這倒不是張輔吹牛,因為他三征安南,已經成了猴子眼裡的屠夫,他一去,別說拼酒,那些猴子可能早就尿褲子了。於是永樂大帝朱棣搖頭:「咱不能仗勢欺人,再說了,咱們堂堂大明王朝,難道就找不出一個能喝酒的文官嗎?趕緊找一個人替我教訓他們:戰場上你們不行,酒桌上你們同樣不行!」

張輔一拍腦袋:「瞧我這記性,眼前不就擺著一個比我還能喝的狀元公嗎?」朱棣一聽就知道張將軍說是的戴著眼鏡(不要以為眼鏡是現代洋貨,其實眼鏡是中國人發明的,水晶磨製,朱棣喜歡賜給親近文臣眼鏡)的狀元公、《永樂大典》副總裁曾棨:「一陣風都能颳倒,他行嗎?」

於是張輔給朱棣講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號稱軍中酒神的張輔對曾棨的酒量很是懷疑,就拉這位狀元公喝酒。在喝酒之前,張輔耍了一個小花招,讓手下按照曾棨的肚子大小,做了一個酒桶。曾棨喝一杯,躲在幕後的僕人就往酒桶里道同樣的一杯酒,結果張輔喝趴下了,曾棨沒事兒人一樣施施然而去。酒醒之後的張輔招來僕人詢問:「狀元公喝了多少?」僕人搖頭:「沒法兒統計,那酒桶早就冒漾了。」

朱棣一聽有此奇才,自然龍心大悅:「那你小子(朱棣比張輔大十五歲,跟張輔的老爹張玉是戰友)還等啥?趕緊讓曾先生去灌倒那幫猴子!」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張輔推著不肯陪猴子喝酒的曾棨上了酒桌:去吧,這關乎大明臉面,皇朝需要你的胃!

至於狀元公曾棨有沒有喝一杯笑一聲「不好意思」,咱不知道。反正那一場酒,是把猴子徹底喝消停了,消停得連樹都爬不上去了(連日痛飲,使輒大醉,狀元殊無酣容,使人媿赧)。朱棣聽說大明在酒桌上也贏了,就說了名垂青史的那句話:「先別說曾棨的學問文章好不好,就憑這酒量,當我大明王朝的狀元就夠格(不論卿文學,只酒量豈不當作我大明狀元耶)!」

至於戎馬一生的永樂大帝朱棣,有沒有給曾棨晉陞個四征四鎮將軍官銜,正史里沒說,咱們也不好妄加揣測。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了:後來那位為國捐胃的眼鏡酒神,有沒有升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除去關羽張飛,諸葛亮也只能算劉備三號近臣,排在前兩位的是誰?
除了子午谷和祁山,諸葛亮伐魏為何不走另外兩條路?他有何顧慮?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