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時期的共學社是怎樣的一個組織?

民國時期的共學社是怎樣的一個組織?

歐洲歸來,蔣百里追隨梁啟超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文化活動。

當時的中國,各派軍閥明爭暗鬥,時有混戰發生,社會陷入更大的動蕩和不安之中。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正在飛揚激蕩,社會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思潮,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各種政治組織和社會團體紛紛創辦報刊,宣傳自己救國救民的主張。一向以天下為己任的梁啟超,當然不會置身事外。追隨梁啟超積极參与文化活動的有蔣百里、張東蓀、丁文江、徐新六、藍公武、陳博生、張君勱和舒新城等人,其中蔣百里是梁啟超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歐洲之行使梁啟超眼界大開,他決定在推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一些具體工作,拿西方文化「補助」中國文化,使中西文化「起一種化合作用」,成為一個「新文化系統」。共學社與講學社正是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

1920年4月,梁啟超、蔣百里、張君勱、張東蓀等人發起建立了共學社,社會名流如蔡元培、張謇、張元濟、胡汝麟等人亦列名其中。共學社的宗旨是「培養新人才,宣傳新文化,開拓新政治」。共學社的經費由發起人和加入共學社的人捐助。梁啟超身體力行,首先將自己的新著《歐遊心影錄》的稿費4000元全部捐出。在他的帶動下,王敬芳捐助3000元,胡汝麟捐助2000元,蹇念益、藍公武、向構甫等各捐助1000元,商務印書館則出資30000元。

由於梁啟超醉心於著述和演講,負責共學社具體工作的實際上是蔣百里。

圖1:梁啟超

共學社的事務主要有四項,一是編輯出版《改造》雜誌,二是編譯歐美新書,交商務印書館出版,三是倡導圖書館事業,四是選派留學生。

早在赴歐洲之前,梁啟超、蔣百里、張君勱、張東蓀等人就發起組織了北平新學會,其宗旨是從學術思想上謀求根本的改造,以為將來中國的基礎。

1919年9月,張東蓀、俞頌華等人以北平新學會的名義創辦了《解放與改造》雜誌,以「解放自我、改造自我、解放世界、改造世界」為辦刊宗旨。在該雜誌出版的24期中,討論社會主義的文章和譯文佔了絕大部分。

梁啟超歸國後,對《解放與改造》進行了必要的整頓,自任主編,由蔣百里等人負責具體事務,於1920年9月將該雜誌易名為《改造》予以出版。《改造》為16開本,每卷12期,1922年9月出版至第4卷第10期停刊。

蔣百里先後在《改造》雜誌上發表了《代軍閥而興者誰?》《我的社會主義討論》《是不是奢侈的裝飾品?》《社會主義怎樣宣傳?》和《如何是義務民兵制》等10餘篇文章,表述了自己對政治、社會和軍事等方面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編譯新書是共學社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共學社同仁的努力下,這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共學社1920年9月開始出版叢書,共分文學、哲學、史學、俄羅斯文學、經濟、教育、時代、通俗、哲人筆記、 科學等10大類,計100餘種,對新學科、新思想的傳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梁啟超和蔣百里還把對蔡鍔將軍的懷念之情傾注到了松坡圖書館的發展上。1920年從歐洲歸來後,梁啟超決定把松社從上海遷至北京,並向政府正式申請創辦松坡圖書館,以松社原有的6000餘種圖書和政府撥給的藏書家楊守毅的24000餘冊中文古籍為基本藏書。1923年,黎元洪政府批准了建館申請,並撥北海快雪堂及西城石虎衚衕7號為館址,前者專存中文書籍,後者專存外文書籍。

圖2:蔡鍔

1923年11月4日,松坡圖書館在北京正式成立,梁啟超組建松坡圖書館幹事會,設編輯與總務兩部,梁自任館長,蔣百里主持編輯部,蹇念益主持總務部。

為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轉,梁啟超親書《松坡圖書館勸捐啟》,向社會公開募捐。梁在募捐的同時,還親寫大字賣錢籌集經費。他每天晚飯後休息十分鐘,抽支煙,然後開始寫大字,每個大字可賣8元錢,每月可得二三千元,全部用於圖書館的日常經費和購書費。

在梁啟超和蔣百里等人的努力下,松坡圖書館成為當時一所頗具規模的私立圖書館。後來,該館併入北京圖書館。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雖然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王羲之的人生選擇
蔣、吳二人因何故而分道揚鑣呢?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