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清代木刻書板片上鐫刻著嶺南文脈

詳校精雕,其書終古不廢,其人終古不泯,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

鐫刻歷史

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庫房外的工作間里,數塊被油墨與時間打磨得發黑的清代木刻書板片,正靜待探究。我們所追尋的清代廣東出版業百年興盛的文化印記,就鐫刻其上。

粵博藏品管理與研究部的工作人員說,這批書板數量不多,已清點的約有200塊,從上世紀60年代便已入藏。

按照規定進行拍攝與測量之後,我們帶著板片信息來到了它們的「故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中圖」)。這裡不僅是今日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的所在地,而且從圖書館1912年在廣雅書局舊址上建立起,包括學海堂、廣東書局、廣雅書局等刻印的圖書以及部分大型私刻圖書的板片(當年共計數十萬片),就曾經被保存在館內的藏板樓中,直至1938年廣州淪陷於日寇入侵。此後,這承載著嶺南文脈的數十噸板片,在戰火、城禍與天災中輾轉散失,於今公藏中僅能找到的,就只有粵博保存的零星部分了。

板片雖零星,卻還是為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倪俊明和秘書長林銳兩位古籍專家提供了關鍵的元素:其中有「廣雅書局刊」的那一張最為完整,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廣雅書局所刻的《孟子集注》,卷六第三十頁;板片上有「庚申補刊」及「學海堂」字樣的,應為學海堂所集清代前期漢學著作之大成的《皇清經解》在咸豐十年的補刻書板;書口上有「粵雅堂校」的,屬於十三行行商伍崇曜家刻的書板無疑;清晰可見書名《漢西域圖考》的,則是省城廣州西湖街富文齋同治九年的刻本……恰好代表了官刻、家刻、坊刻的典型。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得知,經這些板片刻印出的種種浩繁卷帙,原書都還基本完好地保存在今日中圖特藏部書庫中。恆溫恆濕,如珠如寶,就像後人欽敬這段歷史的誠心。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1898年廣雅書局刊刻《孟子集注》,卷六第三十頁原板片(下)和書籍(上)仍存於世

粵中稱最

清朝嘉慶之前,廣東板刻書籍無多,直到「經學名臣」阮元出任兩廣總督,於1820年開辦學海堂才有了重大改觀。阮元廣招時賢,輯刻了《皇清經解》183種、1400餘卷,一舉彙集清前期74位經學大師的重要著作,藏書板于越秀山學海堂文瀾閣。從此風氣大開,官私刻書風起雲湧,廣東刻書進入黃金時代。

「海內通儒」陳澧長期主持學海堂、菊坡精舍時,書院師生大規模寫作、校勘並刻書成為一時風尚,學術與出版相交互,南粵文興為人矚目。及至1868年,廣東書局依託菊坡精舍一建立,陳澧就主持重刊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這套書基本涵蓋清乾隆之前所有古代典籍的提要,為清代以來學人公認的「不可不看」之書,從此有了與殿本、浙本並稱的第三個版本:粵本,足可見當年廣東刻書之雄心物力。

隨後,廣東書局一連刻印了《十三經註疏附考證》346卷、《通志堂經解》1792卷、《古經解匯函》附《小學匯函》283卷,加上此前輯刻的《皇清經解》,西漢至清代大部頭經學叢書得以貫通,且都藏板于越秀山麓的學海堂、菊坡精舍。今又早春二月,山腳下那棵三百歲的木棉樹(今位於中山紀念堂南門內側)如期盛放,它一定還記得,曾「蠲俸金數萬」支持廣東書局的兩廣鹽運使鍾謙鈞當年喜不自禁地感慨:「有此四大編同在一山之上,可謂藏之名山者矣!」這一番出版景象氣勢如虹,難怪引時人驚嘆:「……近數十年間,海內經生,粵中為多,刊行經部之書,亦粵中稱最。」 嶺南學術遂在清朝初年的沉寂後,風評為之一變。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粵博四樓「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區,一面牆上鑲嵌了若干塊清代木刻書板

廣雅之盛

到1887年晚清重臣張之洞上奏建立廣雅書局時,規制更盛。廣雅書局先後刊印了典籍362種6254卷,數量質量均居全國官辦書局的前茅。廣雅每書必經三校方才付梓刊板,故卷末會附有初校、復校、再復校人的姓氏、籍貫,以示慎重,版本質量於「海內負有盛名」。

1907年,廣雅書局又專門增建藏板樓,將自家的板片和學海堂、菊坡精舍及伍崇曜、潘仕成等家刻的典籍板片一併收貯,數十萬張分類入藏,自此統稱為「廣雅板片」。

1917年,著名收藏家、版本目錄學家徐信符成為這批板片的守護者,他領導著從屬於廣東圖書館的廣雅板片印行所,短短兩年多時間內便從中清理出板片大小一致者154種,編為《廣雅叢書》再次印行,享譽全國。不久,該叢書中的93種史部要籍被編成廣雅《史學叢書》出版,又致學界追捧。胡適當時在北京大學演講,曾高度評價:「學海堂之《經解》,廣雅書局之《史學叢書》,為廣東兩大不朽名著,是時均得流布,居然紙貴洛陽矣!」此話雖只及於點,亦不失為對晚清以降廣東刻書業極盛之面的一種概括。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中圖北館曾存放包括《廣雅叢書》等在內的大批清代廣版圖書

刻工聚集

走在今天的羊城北京路、西湖路、龍藏街一帶,不時有書店映入眼帘,有心人或許還能感受到當年書肆刻坊成行成市的余脈。清代這裡曾是廣東刻書印書的集散地,許多累代經營、官刻私刻皆可承印的書坊,於此接待著官僚仕宦、文人學者或豪紳巨富,同在一個崇文愛書的嶺南文化生態圈中,往來生息。像前面提到的富文齋,就在西湖街傳承經營過百年,既承印學海堂、廣雅書局的官刻,也自行刊刻了如廣東學者李光廷的《漢西域圖考》這樣有特色的學術名著。

至道光、咸豐年間,最興旺時廣東有書坊200多家,數量之多已僅次於北京、蘇州,在全國居於第三位。有趣的是,當時刻工最為集中的全國知名地在順德馬崗,婦孺皆能刻書,價格比他地低廉。所以一面是外省來游的文人將此作為奇聞記下,另一面則有精明的蘇州書商攜書入粵至馬崗刻板,刻成後將板片帶回江南印刷,充作「蘇板」以降成本。

富商資助

晚清廣東圖書刊刻進入黃金時代:政商助力學術稱盛 粵中書板流布九州

在省博所見的板片中,書口有「粵雅堂校」字樣的頗多。中圖專家告訴我們,這承載的是十三行首富伍崇曜和第一流嶺南學者譚瑩這一對世交好友的刻書佳話。伍崇曜素愛風雅,以粵雅堂為校輯之地,譚瑩生平博考粵中文獻,凡遇罕有珍本必告知伍氏出資匯刻,二人以終生之誼為後人留下了《嶺南遺書》《粵雅堂叢書》《金文最》《輿地紀勝》等兩千多卷鄉邦文獻為主的書籍,輯印叢書為南粵之首。因此張之洞將伍崇曜保存文脈之功,與另外三位安徽、江蘇的知名刻書家並稱,感嘆「可決其五百年中必不泯滅」。

與「粵雅堂之伍」並稱的,尚有「海山仙館之潘」,即以鹽業起家的富商潘仕成。潘氏在廣州荔枝灣築荔香園,又號海山仙館,以此室名而刻書、刻帖,名動一時。其中影響最大的《海山仙館叢書》凡56種,在引進中西科技地理文獻方面獨闢蹊徑,例如所收入的傳教士利瑪竇口授《幾何原本》、湯若望口授《火攻挈要》等,都是西學東漸的知名讀本,澤被後世。

書的故事,也就是人的故事。勢的興起,皆因人的執著。

一套套嶺南大書背後,可見許許多多動情的人事,官民合力,商士同心,師生傳承……直至今日,廣東一地尚有「廣州大典」「嶺南文庫」「全粵詩」等領先全國的重大出版工程在賡續這書香文脈,將地處中西樞紐、兼具神州故德與時代新機的風姿展露無遺。

延伸

陳焯獨力覆刻 《二十四史》逾三千卷

陳焯,室名葄古堂,廣東新會人,家境殷實,喜好藏書。當時,《二十四史》除了皇家的武英殿本,以及同治年間的金陵、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省官書局合力編印出版過,此外尚無其他版本,民間覓書不易。陳焯因此發願,延請通儒多人,在其居所新會北園別墅,歷時6年,獨力耗資覆刻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3314卷。刻印工程之浩繁、所費薪資之巨,僅以龍井茶招待一項而論,就每月須數十金,其他薪俸等尚未計入,但陳焯絕無吝嗇。全書於1869年刊竣,版式規整,行格疏朗,字大悅目,為清代廣東輯刻卷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叢書,堪稱私家刻書之典範。

來源:金羊網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三百年前的江南年畫,曾漂洋過海影響了日本浮世繪
古代蒙學看圖識字書《新編對相四言》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