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時隔五年,ARM再次向數據中心領域發起進攻?

時隔五年,ARM再次向數據中心領域發起進攻?

【PConlien 雜談】作為在智能終端領域呼風喚雨的角色,ARM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構築起了今日終端市場的繁榮。由於採用授權、版稅和軟體平台服務為主的盈利模式,ARM能夠盡量避免在製造和工廠方面分心,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晶元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相關軟體平台的開發上,從而推進產品快速進步。而這也正是華為海思、高通、蘋果等企業能夠在晶元業務上一年一旗艦的快速推出產品的核心原因。

當然,既然已經在智能終端領域隻手遮天,下一步就必然是利潤更豐富、前景更好的數據中心領域了。

在2011至2013年,以高通、Calxeda、SeaMicro為首的ARM陣營曾向數據中心領域發起了一輪聲勢浩大的進攻。希望憑藉更好的能效、海量的核心數量來在雲化數據中心領域攫取一塊市場。不過面對強大的Intel以及相對貧弱應用和生態系統,當初信心滿滿的各路ARM英豪最終也都偃旗息鼓。高通數據中心業務被邊緣化,甚少有新消息傳出,SeaMicro被AMD收購,Calxeda耗盡現金流倒地而亡……

雖然第一批ARM數據中心方案的探索者沒有成功,但ARM並沒有放棄自己對數據中心市場的野心。被迫退回原有市場的ARM做了兩手準備,並在5年之後重新殺向數據中心市場。

發力HPC領域

2011年,日本超算Kyo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10petaflops(億億次)的計算性能。從Kyo開始,人類也就開始了向E級計算(百億億次)挑戰的征程。根據全球各大超算強國公布的下一代E級超算時間表來看,美國、中國、日本和歐盟的對應產品都將在2020-2023年之間完成組裝和調試。而除了性能之外,各國對E級超算的核心需求除了性能之外就是自主可控了。

巨頭們的選擇雖然有些無奈,但在RISC-V、Open SPARC等開源架構中,ARM仍舊是平台生態最好、產品最完善的一種(ARM並非開源,但其授權模式卻相對開放;而且ARM是英國公司,並被軟銀控股,很難收到國際政治關係和格局影響)。

另一方面,ARM公司在ARM v8.2A架構中加入的SVE(Scalable Vector Extension)技術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對應的ARM處理器在大規模互聯場景中的性能表現,使其更適合應用在HPC這種大規模集群之上。

至此,在象徵計算技術最前沿的E級超算領域,ARM架構基本佔領了五分之三的份額,實現了對數據中心市場的躍鼎打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平洋電腦網 的精彩文章:

聯想Z6 Pro將亮相MWC 2019!官宣海報內藏玄機
富士X-T30相機外觀照曝光,將完美取代X-T20

TAG:太平洋電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