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沈鵬,生於1931年,江蘇省江陰市人,書法家、美術評論家,曾任中書協主席。2015年12月8日,任中書協第七屆名譽主席。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讀書寫詩存書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因為身體原因,現在很少出門,讀書也比以前少。源頭活水少了,會影響到創作。今天帶來一首詩,反映了我現在的狀態。這首詩是《閑吟》:坐井天庭遠,觀書雨露滋。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詩。搜索枯腸澀,重溫舊夢絲。閑來耽異想,隨處啟新知。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其中兩句「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詩」。我現在喜歡喝粥,對於老年人來說,喝粥是養生的妙法。南宋詩人陸遊認為食粥可以延年益壽。他寫過著名的《食粥》詩:「只將食粥致神仙」。在他的《劍南詩稿》中,還有其他很多食粥養生的詩句。這兩句詩出來後,覺得似乎是律詩的聯句,又寫了首聯「坐井天庭遠,觀書雨露滋」,現在我彷彿生活在井底,眼界受限,在家裡幹什麼?讀點書吧。四句寫完,像是一首絕句,但意猶未盡。趙朴初先生有一方閑章「無盡意」本出佛教語言。他給我寫信的時候,用的信紙上面也有三個字「無盡意」。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云:「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處我說的「意猶未盡」是說我的詩句意還未盡,後來又加上四句:「搜索枯腸澀,重溫舊夢絲。閑來耽異想,隨處啟新知」。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日常生活,雖然離不開飲食起居,但隨時要有藝術的感覺,這一點很重要。古代大書家認為,在非創作的時候也要存有「書意」。再努力的人也不能一天24小時不停地寫。但「書意」要存在平時的意念中,就像戰士一樣要有隨時打仗的準備。寫詩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判斷書法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憑直覺。憑藉對漢字這種特定物質形態構成的形式美的理解。書法家大多喜愛寫詩,因為詩有音樂美,一件書法作品包含了中國漢字形、音、意三個方面的美。世代相傳,形成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傳統。

雖然我現在系統讀書少了,但是還有學習的意識。比如說寫詩或者寫哪怕是很短的文章,裡面有一些引用的詞語、典故,記不很准,就把原書找出來,最低限度也要查字典、工具書。這也是學習。讀書隨時都在,思考也是隨時都在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要讀也要思考。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無為有為互為補

現在全社會提倡講知識,講文化,要提高人的素養。但人們提的比較多的是知識,很少有人去追究人本身的價值,去思考人文主義。人的本性沒有善的一面行嗎?反過來說人難道只有善的一面沒有惡的一面嗎?中國傳統的學說里,就有人性善、人性惡兩派。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善的,但是為什麼後來惡了呢?「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後來受外在習染,離原來的本性就遠了,惡的一面就產生了。荀子認為人性惡。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在他看來人的性善的一面是虛偽的。這個「偽」字的意思就是「人為」,從六書造字來說,「人為」為「偽」,屬於會意字。在這點上,荀子跟孔孟是唱反調的。但是荀子並不是光講人性惡,他還提出以「師化之法,禮義之道」來規範人的行為,以達到善的目的。而戰國時期楊朱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個人自私到頭了。也有學者認為以這句話概括楊朱學說,不合其原意。楊朱的意思是每個人只管把自己處理好就好了,天下太平無事了。《列子·楊朱篇》所謂「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楊朱的這種思想,與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個人主義常被某些人認為帶有貶義,認為個人主義就是自私自利,這實際上混淆了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就是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同樣,道家思想也有強調自由的一面。老子主張「無為」,不要有所為,「愚」不是一個壞事,大智若愚。百姓會自己來做主的,老百姓不要聖人做主來控制。「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的這種「無為」的理念,在漢代初年得到了實施,「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造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老子的這種理念,被西方經濟學大師哈耶克稱道,在哈耶克看來,政府的不干預和經濟自由,是繁榮發展的保障。《莊子》有寓言「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恆物之大情也」。這段話與老子的「無為」一致。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儒家思想歷來主張「入世」「有為」,而「無為」又何嘗不可以互補?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都有重視「人」的一面。孔子對普通的老百姓,對民也有肯定的一面。《論語》里提到君子有100多處,他說的君子有一部分指的是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人才叫君子,但是絕大多數提到君子是指的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提到小人有20多處,有時候是指社會地位,社會上地位低的人叫小人,這樣的情況在《論語》里只有4次,有20次說的小人是人品不端。所以,在孔子眼裡,顯然君子和小人真正的區別在於道德修養和人品上的差異。而孔子所認為的君子的道德與修養,包含著獨立人格、責任意識、入世意識等多方面。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他反對巧言令色的偽君子,反對四面討好、八面玲瓏的老好人「鄉愿」,說:「鄉愿,德之賊也。」孔子理想中的人格狀態是「中道而行」,可是他又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者」敢說敢做;狷者不隨大流,獨善其身。「狂狷精神」實際上就是個人意志的獨立與自由。孟子則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他的這種「捨生取義」「浩然正氣」是歷代仁人志士不畏強權、追求真理的精神指引。孟子還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把「民」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孟子的這種思想到了明末清初之際的黃宗羲那裡,演變成對「君權」和專制主義強烈的批判,並提出以「學校」分君主之權,以學校為議政機關,通過教育手段改變社會風氣、實行民主政治。莊子也強調人格精神的獨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總而言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不論無為還是有為,不同程度上都注重個人的人格獨立、注重以人為本的精神。哪怕各有時代的局限性,我想應當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人文思想需提升

書法當然也屬於國學的一個門類,但問題不止於此。重要的問題是書法怎樣影響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審美意識。

國學本質上就是「國故之學」,研究中國古代固有的學術文化,章太炎的著作以「國故論衡」命名。對於國學研究的範圍,古人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馬一浮提出了「六藝之學」的概念,「一切學術該攝於六藝,凡諸子、史部、文學研究皆以諸經統之」。研究國學的範圍是一方面,吸取國學的精華是另一方面,而後者顯然更加重要。諸子百家各有精粹,不要只看到儒家。孔子授徒,傳授「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道德及禮儀;「樂」,音樂,補「禮」之不足,跟政治有關,也與道德修養相關。「射」,射箭;「御」,駕駛;「書」,認字,後人解釋與書寫、書法相通;「數」,算術。孔子的教學是很全面的,有文、理、德、智、體、勞、美全面的發展。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局限於知識層面,要提倡人文思想。即便是封建思想占著統治地位的時候,人文思想仍然是以特定形態存在的,而且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下面念一段《論語》裡面的話:「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段話對我們今天很有現實意義。我們現在人口13億有餘,比起以前要富得多了,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其中人的因素第一。生產關係,反過來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教之」,要重視教育、教化。當然,我們現在說的「教」和那個時候的「教」的內涵和做法還是有區別的。我們缺少自下而上的啟蒙運動,「五四」時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還要請。「教」也應該從人文思想來教。孔子和孟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包含人文觀念。他們到處遊說也是一種教育。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不是喜歡辯,我是不得已,我為了要說明我的觀念,要教化那些王者,要說服他們不要戰爭,不要見利忘義。「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兩段話,語言都非常美、有節奏,可以說這是詩的語言。正如一首詞,包含上下兩片。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都是儒家思想里的精華部分,在我看來在一定條件下也與人文思想相通。荀子說人性惡,但是荀子又說「塗之人可以為禹」,禹指的是德行高尚的人。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堯舜」也是指他們的德行。孔孟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最後在教育這點上的認識是相同的。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現在我們的教育缺少什麼?我認為不可忽視人文思想。尊重人,尊重個人人格的獨立性,尊重人的創造意識。要教人懂得愛。人文思想對於書法有直接的關係。人文修養關係到美育,提高藝術欣賞水平。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對於國家民族的發展,長遠來看,教育是根本。

我在國家畫院的書法研修班提出了教學十六字方針:「弘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並進。」原創離不開繼承,否則原創失去根基。個性不脫離共性,離開了書法形式美的共性,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個性。要尊重並且善於開發自己的創造意識,還要尊重別人的個性創造。

當代書法人文精神不足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創作者與觀賞者、研究者獨立人格的欠缺。在各類書法展覽中,不乏揣摩評委喜好或追逐某種時風的現象。堅持獨立思考的,相對較少。前面說到,無論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都非常重視獨立人格的養成。有獨立的人格,才會有獨立的藝術。回顧藝術史,大凡在藝術上有巨大創造,影響藝術史發展的大家,大都是特立獨行之士。對當代書壇而言,我們尤其要注意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即傳統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同時,要尊重藝術個性,尊重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呼喚原創精神,樹立包容、自由、多元的學術風氣。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讀書遊歷打基礎

我們要從生活當中去發現美,生活當中的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中國書法也體現了天地造化的精神。傳為東漢蔡邕的《九勢》中說「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古人論書,每以自然物象為喻。《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文字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先民仰觀天地、俯察萬物的結果。學習書法,不僅要師法古人,還要師法造化,要善於在大自然中發現美,「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參贊天地化育。

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幾千年漢字的特殊形式基礎上,線條在運動中構成活潑的生命。《九勢》里還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這裡的「形」,包括了天地萬物及人的本身。以後的研究者都離不開這個大範圍。直到康有為,簡捷地表明:「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勢」是動態,進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蘊,「意」擴大了空間、時間,沒有窮盡。中國書法藝術積澱了自身的審美意味,它是作者與接受者共同的創造。

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與開放的心態面對傳統,面對古人、今人、世界,要善於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有益文化藝術滋養,同時還要善於在生活里發現美。講書法,生活裡面很多東西都可以對我們有啟發。遠不止停留在「永」字八法。古人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就可以啟發書法的「筆法」、「筆勢」、「筆意」。公主是瘦弱的,柔的,販夫呢,推車,在一個狹窄的地方碰上了,互相碰撞禮讓,你要走這個路,他要走那個路,這也是一種想像,這種想像用在書法裡面,體現為寬窄、鬆緊、重輕、虛實、疾澀各種概念等等。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論張旭草書:「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無論從創作與理論哪個角度看問題,書法與天地造化以及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都有廣泛的聯繫。古人論書「萬歲枯藤」「千里陣雲」「驚蛇入草」「飛鳥入林」這些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筆法的例子。此外書法的節奏與韻律,也與音樂相通,包括舞蹈,杜甫說「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一個書法家的成長,要重視對經典法帖碑刻的學習,還要重視在「字外功夫」上參悟,要「書內書外,藝道並進」。讀書與遊歷,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課。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明代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現代黃賓虹說「凡病可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擴,俗病可去也」。知識學問的來源無外乎讀書、行路。讀書與行路,不僅有增進知識的作用,更有變化氣質、醫俗的意義。這裡說的讀書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讀」書,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齊白石老年時「五齣五歸」,遊歷大江南北,飽覽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師法造化,開拓了眼界和心胸,對其「衰年變法」有重大意義。林散之晚年在其《書法選集·自序》中回憶遠遊的經歷:「行越七省,跋涉一萬八千餘里,道路梗塞,風雨艱難,亦云苦矣」,然而苦則苦,此行得「畫稿八百餘幅、詩二百餘首」,對其眼界胸襟的拓展,其意義更是無法計量。今人出行,都是藉助飛機、火車這些現代交通工具,與古人那種長途艱難跋涉,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我們也要與時俱進,以新的審美眼光面對新事物,開拓新思想,運用新語言。讀書與遊歷,是有機統一的。我們不要把「行萬里路」當作浮光掠影一般的遊覽,要深入了解社會,體驗大眾生活,由此化為自己的氣質。藝術源於生活這個道理,各門藝術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我們要研究書法本身特殊的規律,要懂得天地萬物、自然界、社會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啟發我們在藝術上的想像力。蘇東坡在黃州赤壁流放了四年,其間寫出了《赤壁賦》,寫出了《黃州寒食帖》,還畫出了《枯木竹石圖》。人生經歷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要善於體驗人生的各種生活,觀察社會的不同面貌,還要如黃庭堅「得江山之助」。於此,科學與藝術同理。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書法形式即內容

書法的本體究竟是什麼?這種討論與思考是必要的。對事物本體的界定,對本體的追問,是接近事物真相的必由之徑,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把最常見的,日常遇到無數次的東西,加以解剖,從十分複雜的各種關係中得出單純的結論。我年輕時讀了《資本論》裡面的商品一章,以及長篇的緒論。許多地方不懂,但那種嚴格的邏輯思維,大前提小前提,一步接著一步推論,邏輯的鐵鏈,令人震撼,深感興趣。對書法本體的思考,也離不開邏輯思辨。我認為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容。把書寫的詩文等等與「書法藝術」當作統一體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常見的誤解。我有時索性把書寫的詩詞文賦稱為「素材」。書法的「書體」不與「字體」同義。書法的歷史,本質是書法風格發展史。按照事物本來面目進行辯證的探討,才能使我們的認識逐漸接近真理,而在這裡,概念的清晰與邏輯思辨十分重要。

我們沒有經歷文藝復興,我們缺少那個時代提倡的人的覺醒,回到人的尊嚴,讓哲學、科學從中世紀的神學下面解脫出來。自由、民主到了五四運動的時候得到發揚。五四運動是偉大的。但是沒有能夠持續下去。「五四」精神的核心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五四運動對於民主的追求有待更深刻的探討,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啟蒙沒有完整進行下去。現在時常聽到評議「五四」對傳統批判「過頭」的一面,對國學消極的一面卻津津樂道,良莠不分,甚至不加分析地以為只有中國文化才能拯救世界云云。我們不要認為經濟有了發展,中國就真正強大了。實際上我們離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先前比你闊」的阿Q精神要不得。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藝術家本身素質的提高,比讀者更重要。王羲之正因為出於無意,所以才成其偉大。王羲之並不因為「迎合」社會才贏得廣泛的愛好,也不因為「張揚」個性而失去共性。藝術的價值判斷不決定於商品價格,不決定於一時一地的批評意見,更需要從長遠的、超越時空的意義上加以確認。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家都時常有這種孤獨寂寞之感,為追逐時髦紅火者難以理解。黑格爾說:「不要有什麼作風,這才是從古以來唯一的偉大的作風……」蘇軾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與之相通。

藝術家的作品,要在與觀眾的互動中,審美意義才能彰顯。但是藝術家不能因此迎合所有的觀眾。尋求知音也不限於一時一地。黃公望自謂五百年後方有知音,黃賓虹說自己的畫五十年後才有人懂。真正的藝術,是寂寞之道,其魅力,往往要在時間長河中才逐漸顯現,一時的毀譽,不足憑據。藝術家首先要著眼於自我的提高,自我提高,才能提高別人。在文化藝術上,為什麼要說「高峰」可貴?「高峰」體現時空高度,提高一代到幾代人。一個文化藝術大師的出現,有個人的努力,還有時代的際遇,大師是應運而生的,既不能「打造」出來,更不能炒作、包裝出來。商品經濟浪潮對當代藝術形成衝擊,其實是人文思想的缺失。雖然書法作品作為一種物質形態可以進入商品交換,但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本身:它給人以美感,一種特殊的由漢字書寫所形成的形式美感。

學習是永恆的主題,學而時習之,學了還要習。隨便舉一句話:「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到太廟裡,太廟是皇帝的家廟,每看見一件事他都要問,這就是學習的態度。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要學的東西很多,學什麼,如何學,如何深入下去,什麼地方需要一帶而過,什麼地方需要深入,一切因人而異。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應該從兩方面看。什麼你都不求甚解,馬馬虎虎就過去,當然不好。但是什麼都去甚解,什麼都要刨根問底,你有那樣的精力嗎?有必要嗎?我想,「不求甚解」是否也可以看作一種方法,即在讀書時找自己感興趣的,有用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倘不是認真讀書,是做不到的。做一首詩,有一詞、一句突然冒出來了,趕快記下來,別忘了。藝術需要靈感,靈感有時候如電光火石,稍縱即逝,尤其對於詩人來說,偶然得句,要記錄下來。甚至有的詩人還在夢中得句,如鍾嶸《詩品》記載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這一被元好問稱之為「萬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就是得於睡夢之間。靈感得之在瞬間,但積累在平日,前面說的「萬卷書、萬里路」就是靈感的積累。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問:學書法要讀點什麼專門著作?

答:可以列出很多,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有閱讀價值。包括了漢代的趙壹、蔡邕,清末康有為等。孫過庭的《書譜》,議論精闢,詞翰並美。希望你們要學習馬克思「懷疑一切」的精神。比如《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並非真作,有個別詞語有價值。不能因「書聖」之名便頂禮膜拜。歐陽詢《三十六法》提到《書譜》一處,宋高宗三處,蘇東坡一處,三者全在歐陽詢之後,可定為偽托無疑。尤其可笑的是說到一個「褊」,居然稱「作歐書者易於作字狹長」。我現在不能給大家開一個書單。可是我們要求真學問,能夠把若干經典著作的精神弄明白,化為自身營養,運用到實踐中去,就很不容易。還是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篇漫談,也可以叫「邊學邊思」吧!

轉載聲明: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岳——南嶽紀游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徐森玉先生與居延漢簡
王友誼:《大盂鼎》銘文的八種筆法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