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己亥豬年,央視一套開年大劇《老中醫》,終於開播了!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眾人期待,未播先火。每年的電視劇有很多,為什麼本劇能夠如此?

因為超級IP——中醫!在中國有很多的粉絲,即便不是真粉,但也多耳熟能詳,所以願意口口相傳。當然也不乏中醫黑兒,估計這一陣夠他們白忙活了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除此之外,我想還有一點,那就是陌生與神秘感——很多人知道中醫,卻不知何為中醫?中醫療效神奇,卻不知為何神奇?

比如,把脈何以診斷身體的不適?草木金石的中藥如何解除疼痛?無葯無痛的針灸又能治療什麼病?陰虛、陽虛到底是什麼意思?而濕邪又是什麼鬼?……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電視劇,站在專業立場,講述通俗中醫,有故事有趣味有歷史有專業,既能開眼界解疑惑又可以八卦,說不定還能學點什麼實用的知識,何樂而不看?

看,必須得看。火,肯定會火。

因為是電視劇,因為是講故事,因為要引人入勝,所以少不了各種衝突矛盾。

比如醫生之間名利紛爭,醫患雙方的誤解對立,大環境下中醫和西醫的優劣較量,當然也不乏個人成長磨鍊與情愛糾葛,甚至不難料想還會有一些用來吸引眼球製造話題的特別內容,比如這個: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說實在,神龜探病,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挺玄,不免充滿了好奇,不知劇中究竟會如何處理,期待吧。猜想一下,應該是會被批判的,因為這種玄虛路數,用心不正,一般就是誑人的。

還比如走街串巷吆喝賣葯的鈴醫 :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早已消逝的鈴醫,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還偶能見到。走江湖的,最有故事,本劇用它串起整場大戲,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可畢竟是電視劇,劇情上源於現實,多少也會有點高於現實,失實偏頗之處,在我看情有可原。挑刺嘛,沒必要。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關於中醫類題材的影視劇,國內拍攝的歷歷可數,而優秀的更是鳳毛麟角,我的印象中有兩部:

一部是陳寶國主演的電視劇《大宅門》,當年家人在一起追劇,看完就睡覺。

該劇講述了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原型:同仁堂)的興衰史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2001年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段首播,並奪得央視年度收視冠軍

另一部是馮遠征主演的電影《大明劫》,雖講述了名醫吳又可創立《瘟疫論》、儘力治療瘟疫的經歷,但實借醫生之眼展現大明王朝晚期在劫難逃的命數,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老中醫》薈聚這兩位老戲骨,一定會有精彩好戲上演!

至此,就不得不提一下,現象級的韓劇《大長今》,還有經久不衰的韓劇《醫道》

只是,尋來尋去,為什麼在中醫發源地的中國竟然沒有一部讓人滿意,既入眼又入心的中醫影視劇?那麼,《老中醫》,能否守本心,傳國粹?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劇中人照本唱戲,局外人冷眼旁觀,知否,知否,眼下中醫人有幾?

先看看國家統計的數據:2017年,中醫執業醫師 448716人,執業助理中醫師78321人,總計527037人。這些人,就是有資格可以正規行醫的全部中醫了。

問題是,這些人,有資格了,但都夠格嗎?未必!

事實上,這53萬人,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具備中醫理論,並具備中醫思維,而且用中醫手段診治疾病的中醫;

二、具備中醫理論,不具備中醫思維,時而用中醫時而用西醫的中醫;

三、具備中醫理論,不具備中醫思維,但只用西醫手段診治疾病的中醫;

四、具備中醫理論,不具備中醫思維,不會看病也不看病的中醫。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作為普通百姓來講,本只想找中醫把把脈吃吃湯藥扎扎針灸,卻很可能遇到一個只開化驗單滿嘴指標的「中醫」,甚至是老中醫。你說,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為什麼呢?依舊看數據(不包含助理醫師):

全國醫療機構共有986649個,籠統分為兩種,西醫機構和中醫機構。中醫機構有54243,佔比為5.5%。少之又少!

中醫執業醫師在中醫機構里從業的有204649人,佔比45.61%,剩下的54.39%,244067人在西醫機構里。對,西醫機構里也有中醫科、中醫大夫,而且整體上較多。

在中醫機構里,151867人在中醫類醫院,10632人在中醫類門診部,還有41639人在中醫類診所。

是不是中醫類醫院都是中醫呢?當然不,在中醫類醫院裡還有152725個西醫大夫。也就是說中醫類醫院裡,一大半醫生還是純西醫。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中醫類醫院還能算作中醫醫院嗎?這裡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所以前幾天冒出一個新名詞——純中醫醫院。如何界定?——中醫診療90%高佔比,中醫特色、傳統療法地位突出,且護士須有中醫藥背景。

這麼高配置高質量的中醫院在哪裡?當然是 財大氣粗、任性胡為 敢為人先的深圳特區啦。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總之,中醫不管是在西醫類醫院,還是中醫類醫院,都是少數人。那你猜猜,到底是人多的說的算,還是人少的說的算?醫院到底是以西醫為主還是中醫為主了?

已是副高職稱,年過40歲的師兄告訴我,當年他們那一班中醫同學,如今還堅守中醫的不過5人。而我的本科同學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堅守中醫的也屈指可數。

那些學習中醫,拿到中醫大學文憑,考取了中醫執業證書的人都去哪了?學了5年,8年,甚至11年,到頭來,最後終成為了西醫!不驚喜,也不意外。

這種現象業內早有特有術語——中醫西化!

西醫化了的中醫,就是上面的第二、第三類人,就是大部分在一線崗位上的中醫大夫。若去中醫院,豈能不遇到他們?

其實,人們想要的中醫,很簡單,就是一個能用中醫思維和手段看好病,從裡到外貨真價實的中醫,一個靠譜的中醫。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老中醫,多數是靠譜的中醫,但靠譜的中醫,並不都是老中醫。

上面第二、第三、第四類中醫,如果沒有改變,年輕時是青年中醫混子,等他們老了,就是老中醫混子了。找到這些老中醫又有何用?

2019年了,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能以中醫思維診治並取得良效的中醫,樂觀估計,全國僅僅約10萬人!其中8萬為不善方劑的針灸師,而善方處葯的中醫僅僅2萬人。

繁華世界,真真假假。偌大的國土上,找一個中醫,談何容易?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下午一個中年人來抓藥,給出了這樣一張處方(上圖)。2年前,一位85歲老中醫開給他媽媽治療咳嗽的,當時醫館不給處方,他偷偷用手機拍下來,列印留存了。

這幾年來,每逢他媽媽咳嗽治不好時,他就照方抓藥,誰知一吃就好。上一次自行抓了17劑,這一次張口要10劑。

他懂中醫中藥嗎?不懂。他不想找中醫面診嗎?想。可是他媽媽在小縣城裡,找不到中醫,他只好抓藥給寄回去。

在微博和微信上,我經常遇到遠程求醫問葯的人。並不是我高明,只是他們很難找到一個在身邊的中醫。

缺醫少葯,古如此,今依舊。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民末初期我國有中醫約80萬人,新中國成立初約有50萬人,而眼下,《老中醫》來了,中醫文化火了,可中醫在哪裡?

如今中國富裕了,大健康時代來臨了,善養生、善治慢病且簡便效廉的中醫,在國家及地區密集出台各種利好政策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這,又像不像一個風口?

《老中醫》來了,可中醫在哪裡?

怎麼學中醫呢

中醫學流傳之廣,影響之深遠的原因,有一點應當提及的是,中華文化成就、總結和傳承了中醫學理論,反過來中醫學理論又充實了中華文化。

歷史上的一些著名醫家有先從士儒之學而後轉學中醫的,如皇甫謐、朱丹溪;有既是政府官員又懂醫學的,如王冰、徐大椿,而且大都有醫著傳世。這種現象與中國文化同中國醫學在某些典籍中相互串聯不無關係,以致當時在文人中流傳有「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理」之訓。也許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以前一些文人往往把中醫學作為業餘愛好學習、玩味。

其實,中醫學除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與疾病治療外,其內容還包括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古漢語學等。我們學習它,除了自我養生祛病外,還會學到其中蘊含的眾多國學知識。所以若有閑情逸趣,不妨以此研究之。

——文字選自《診余絮語》,孫嘉霓

對中醫的感性認識

中醫至少可以分成三類:

一類是西化的中醫,按照西醫病名、化驗單來看病,葯也沒有什麼湯頭,堆徹起來的中藥沒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療常常無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時方中醫:這些中醫常常是師帶徒或是家傳中醫,開藥有湯頭,有時也用經方做基礎方打底。治療效果還不錯,老病人挺多。但時方中醫的問題是,慢性病不能停葯,停葯後必複發。其次是對大病、重病特別是腫瘤,手段有限,連讓病情穩定都非常困難,所以時方中醫的觀點是讓腫瘤病人先手術,同時用中藥調理。治療感冒無法一劑葯解決問題

三是經方中醫:這類中醫是真正的中醫,他們按照六經辯證來分析患者病情,辯證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葯,就可以感覺到中藥的神奇療效;治療哪怕是可怕的腫瘤,如果辯證准,病情一樣一下子就被控制。治療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劑葯或兩劑葯搞定。這類中醫已經非常稀缺,如美國倪海廈老師、北京的武國忠醫師、陳明老師,南京的黃煌老師等。但我亦看到經方中醫在加減處方、變方時,患者病情常會反覆。

有了對中醫的感性認識,便可確立學習中醫的方向,學習經方中醫,用六經辯證。

學中醫的第一口奶

學習的動力是需要,如果沒有強烈的渴求作為支撐,通常很少會熱愛和精深一門知識。

在中醫門診看了兩年,我開始自學經方中醫,首先學習的是《傷寒論》。學習的第一本書是劉渡舟老先生編寫的《傷寒十四講》,其次是到中醫藥大學聽陳明老師講《傷寒論》。

我在學習傷寒論不到十天時,即用桂枝湯原方一劑治癒鄰居自汗不止的小夥子;一周後我用柴胡桂枝湯兩劑治癒了鄰居需要動手術的膽結石患者,這對我真是太震撼了!為什麼說學習中醫第一口奶非常重要?這兩個病例讓我堅信經方原方不加減就可以治癒現代的疾病!這口奶太重要了,因為現在的經方中醫,在教學生時,都在告訴學生如何加減,有了這口奶,我就不會被誤導。現在的經方中醫都在實踐經方的合方、經方合時方、經方加減時,我卻更尊重經方之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中實踐經方原方治病的療效。

雖然有經方家認為,我是運氣好,能碰上符合經方原方的病例,但我堅信經方原方有更好的療效,因為我已經實踐了100多例患者的治療,其效如神!

學中醫的第一步

學中醫自然要讀中醫書籍,而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入門讀物和有序的閱讀,無疑是關係到時間和成效的。

1、中醫基礎理論

本書是中醫理論的總框架,從這本書開始,首先使我們了解中醫是如何闡述人體的生理、疾病的發生和對疾病的認識的。書中提到的中醫名詞、術語將充斥於所有的中醫書籍中,故先讀懂此書,後來便知其所指。由於中醫學充斥著古代的哲學思想,很抽象,而整體觀和邏輯性又很強,所以我們讀它時僅憑文字直解是不透徹的,而要將它立體化地思維、推演,不僅要達到融會貫通,還要能運用自如。

2、中藥類

通過歷代的發掘整理,目前的中藥已達1 萬餘種,而現今的一些中藥教材基本上還是圍繞《神農本草經》略作增加,載葯僅在400 味左右,而且功效多系沿襲,這對於從事多科臨床診療的專業中醫來講是不夠用的。另外,因歷史條件所限,書中還有對藥物的功效認識有誤的,或言過其實的,或有其他功效尚未發現的,所以臨床應用時還必須參考現代的一些藥學專著充實之。對藥物的性、味、功用、炮製、用量都必須確實掌握,對其副作用亦須了解,特別是毒性藥物。

3、方劑類

方劑學是闡述和研究藥物組方配伍規律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之一。

中醫書籍中所載的方劑很多,粗略統計在明代以前就達6萬多首,加之後來創新的還有很多。現在的方劑教科書多按照治法、功效分類各取一些代表方劑進行闡述,只選方400 首左右,有的已經很少用或完全不用了,而臨床各科還有很多方劑沒有選入。因此,初學者可請臨床中醫師指點取捨。

學習方劑學除了要掌握方劑的基本知識,還要熟記臨床常用的方劑和書中未載方劑的藥物組成、功效、主治。前人之方是其治療經驗的總結,有的經歷兩千餘年仍在使用,所以需要花功夫背誦。

4、中醫診斷類

中醫診斷的基本手段是望、聞、問、切四診,四診不可偏廢。在望診中舌診尤為重要,有「證不辨憑諸脈,脈不辨憑諸舌」之說,說明憑舌診可在疑似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切診以切脈讓人感到玄而複雜難學,以前一些中醫往往以此來炫耀技能,三指一觸便滔滔不絕地講出患者的癥狀。其實這並非全憑脈診所獲,而是因為有患者或家屬的主訴在前,加上診脈的同時默默施行望、聞,參合而得。古代的脈診專著因限於歷史條件或為音韻之需,多有誇大其作用或失之武斷之說。我們不可單一迷信脈診而廢其他,必須四診合參。

四診的過程是檢查的過程,也是取其病態證據的過程。把四診所得的證據歸納起來,運用中醫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推斷出患者的病因、病機、病位、性質、病勢等,這就是「辨證」。中醫治療是「因證施治」,所以辨證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成敗。這也是衡量醫技高低的重要標誌。而熟練與否則取決於對中醫理論的掌握與臨床經驗。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前人為我們總結了一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辨證方法,諸如病因、八綱、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等。這本是不同時期的醫學家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針對不同疾病創造的辨證手段,它們各具特點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如今合到一起正好互補不足。在臨床診斷中,並非對每一種疾病都用各種方法進行一次評判,而是要按疾病類別有所側重。

學習中醫第二步——精研四大經典

我特別認同倪海廈老師的觀點,先學中醫之本源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把經典學紮實了,再學溫病、時方的中醫經典,這樣就不會被迷惑。

我為了更好地給自己和家人治病,是先學習傷寒論,然後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實踐經方。有了實踐,才會更堅信傷寒論中的條文是真理。學習的技巧是,一看傷寒論的教科書,二看傷寒論的教學光碟,網上有郝萬山老師講傷寒論的課件,如果經濟寬裕,可以托國外的朋友購買美國倪海廈老師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的五大課件,倪老師的課件臨床經驗非常豐富,我認為是學習中醫非常好的課件。

學習中醫的第三步——學習運用經方原方

現代中醫都在教人如何組方,我認為此方法學習中醫不但難,而且效果差。因為古人組方的原則早已失傳,我們妄臆古人組方的原則,組出的方鮮能精準。

師傅告訴我,以前的儒醫,即是秀才以上的讀書人,本不學醫,但家人或鄰居有疾,就到醫書中選方,並不自己組方,治療效果亦非常好。

仲景先師的經方有200多個,桂林古本傷寒論中經方更是有380多個,我們學習經方首先學習如何運用這些經典方劑,自己、家人生病用經方療疾,積累經驗。我的體會是,經方原方就象精確制導的導彈,指哪打哪,療效非常穩定。患者病情複雜時,可以讓患者用2-3個經方,為避免藥物的相互干擾,可以讓患者不同時間服用不同的經方。

我確信中醫初學者,學習如何使用經方原方,比學習如何自己組方或經方如何和時方或經方如何和經方的效率更高,療效更好更穩定。

學習中醫的主攻方向——學習專病的治療

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學習中醫也一樣,要有基本功,四大經典學的好,也要有專長,主攻專病的臨床研究。

我學中醫後,一是用經方為家人治療各種雜病,二是與老師在門診用經方治療乙肝及其併發症。攻專病對提高臨床水平非常有價值,門診病人雖然不多,但近半年我們即積累了100例的各型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病例,對乙肝傳變的規律、治療的難點、如何守方、如何變方、用方的四季變化都有了基本的概念。當門診能夠逆轉危在旦夕的嚴重肝腹水患者,緩解肝癌不適癥狀穩定病情,我就深刻地知道六經辯證是正確的,經方有多偉大。同時乙肝患者中同樣有,月經不調、流鼻血、口腔潰瘍等雜病,我亦可以從治療乙肝中學習治療雜病的經驗,所謂是一通百通。我想門診用幾年時間治療幾千例各種乙肝患者,必可解決乙肝及其並發證的大部分問題。

很多慢性病西醫都沒有好辦法,如過敏性鼻炎、心律不齊、高血壓、糖尿病、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腫瘤等等,這些病經方中都有相應治療的方劑和經方家的經驗,中醫學子專攻一病,一病中又有無數變證,同一位病人治療過程中又有不同的變證,能將一個病確實拿下,不但功德無量,而且影響力巨大,何愁中醫不興。

學習中醫離不開良師益友

古語云:井淘三遍水自甜,師從三家武藝精。學習中醫多訪名師,多結交中醫學友,對自己臨床水平提高大有幫助。我經常將門診疑難病例發給英國的學友討論,學友的分析亦開拓我的眼界。一次門診治療慢肝的難題,慢肝疏解少陽,可迅速緩解其口苦咽干目眩噁心脅痛納差乏力失眠等不適癥狀,但守方時間一長,病情或反覆或出現停滯不前,甚疑惑。我請教道醫老師,道醫老師凈手刷牙後說,光升發少陽,哪有那麼多陽氣供你升發,還要回到後天之本和先天之本上來。真是一語道破天機,點醒夢中人。

另外大家注意,不要迷信權威甚至自己的老師,經過臨床檢驗的經驗才是最可靠的。

自學中醫其實和很多其他知識的學習都是類似的。要想有一個不走彎路的開頭,就是要從名師和經典開始,你所接觸到的人和知識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學習初期,甚至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眼界以及所能夠達到的高度。

同樣的時間,如果是讓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深厚的名師用清晰的思路,簡潔簡單的語言,真實精彩的案例來教導你,和一個各方面都很普通不出彩的人老師來教導你,差別不是一般的大。即使一樣勤奮,日積月累起來,也會有天壤之別。

THE END —




? 版權聲明:

1、文源:作者/艾遷明先生。編校/劉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吃什麼可以祛除黑眼圈
這才是洗屁屁的正確姿勢!女孩子一定要看下哦!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