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氫3分鐘續航700公里:有望掀開新能源車新篇章

加氫3分鐘續航700公里:有望掀開新能源車新篇章



(原標題:加氫3分鐘,續航700公里 「氫」有望掀開新能源車第二篇章)


雖然產量僅佔全部新能源車的千分之一,不過從2018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姚冬琴 謝瑋 | 北京報道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第4期)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興未艾。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作為繼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之後的「第三支柱」,氫燃料電池汽車去年產量為1619輛。

雖然產量僅佔全部新能源車的千分之一,不過從2018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

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日期間參觀了豐田的氫燃料電池車Mirai(日語意為「未來」)——這是豐田首款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車,可以實現加氫3至5分鐘,續航達700公里。

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訪華期間,中日雙方達成了52項合作項目,其中有一項便是「日本JXTG能源集團與中國石化集團在第三方市場共同建設氫燃料加氣站」。

工信部部長苗圩今年1月在一場論壇上表態,加快推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在經濟基礎好、地方積極性高的地區開展示範運行,打通產業鏈和氫能的供應鏈。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更是呼籲,要及時把新能源車產業化重點向氫燃料電池汽車拓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氫燃料電池是解決當前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等短板的良方。隨著相關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將開啟新能源車的第二篇章。

兩家央企+清華大學的「大動作」

1月底,央企國機集團旗下中國能源工程集團,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以及航天科技集團旗下航天動力研究所合作,在北京建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氫燃料電池生產平台投產,預計首批產品將於今年3月交付。

「這個項目始於2016年下半年。」中國能源工程集團董事長劉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彼時,氫燃料電池還遠不如現在這麼「火爆」。他們認為,氫燃料電池技術是電池產業中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綠色技術,也是未來汽車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因此,三方以車用氫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方面的合作為基礎,組建了中能源工程集團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氫科技」),開始推動氫燃料電池產業鏈走完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為什麼氫燃料電池汽車被業內看好?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介紹,目前多個國家都宣布了禁售傳統內燃機汽車的時間表,替代方案有兩個:純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這兩個方案在我看來各有特色。純電動車適合於載重量比較輕、距離比較短、不介意充電時間的情形;而載重量大,需要長時間、長距離運行的情形,氫燃料電池車更有用武之地。」

氫燃料電池車的工作原理是:氫氣和氧氣在燃料電池中產生電能帶動汽車運行,生成物是清潔的水和熱,氫燃料電池具有零排放、無雜訊、高效率等特點,也因此被不少國家、車企及學者認為是「終極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

毛宗強介紹說,對於內燃機汽車,從井口(油井)到車輪,能源效率為14%左右。而氫燃料電池車效率約為28%~30%。「內燃機已經發展100多年,體系完善,能提高1%的效率都很不容易,而氫燃料電池車的效率比內燃機汽車高出一倍。」

此外,氫燃料電池車對駕駛習慣沒有改變,加一次氫需要3分鐘左右,能跑700公里。

「如果說汽車的第一篇章是內燃機,第二篇章就是氫燃料電池。」毛宗強說。

事實上,國家在政策層面對氫能源燃料汽車給予了大力支持。根據我國2016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20年、2025年、2030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的規模要分別達到5000輛、5萬輛以及100萬輛。

目前,在電動汽車補貼不斷退坡的同時,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同時地方單車補貼額不超過國家單車補貼額度的100%。

包括多家央企在內,諸多企業和資本湧入了氫燃料電池汽車這片藍海。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已經有41家中國整車企業開始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及在建的加氫站分別有19座和45座;僅2018年氫燃料電池產業相關投資及規劃資金就超過850億元。

「我們兩年多以前開始投入,到現在實現國內最先進的電堆投產,正好抓住了國家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這樣一個機會。」劉斌說。

中氫科技總經理穆懷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18年9月底,中氫科技獲批為北京市首家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生產型企業,年產18kW石墨板電堆模塊1000套、60kW金屬板電堆模塊1000套,可配套1500套60kW級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

「出發點是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燃料電池已經進入產業化高速發展階段,未來3至5年,是燃料電池由技術研發轉向產業競爭的關鍵窗口期。」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夏鳴九表示。

2017年底,日本提出了「氫能社會」的構想,並將在2040年完成零碳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韓國也提出了「氫經濟戰略」,2018年,韓國約有2000輛氫燃料電池車投入運營,計划到2022年將增加到8萬輛左右。

中國也在積極布局氫能,並首先應用在交通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李駿預測,到2030年,我國氫能汽車產業產值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隨著電動汽車補貼滑坡,以及氫燃料電池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站上風口。

「進入氫燃料電池行業,我們一開始定的要求就是必須要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核心技術。」 中國能源工程集團董事長劉斌說,目前的氫燃料電池還處於以國外進口產品為主的局面,而處於起步階段的氫燃料電池,國際上也尚不存在非常成熟的技術,正在不斷迭代和發展,即便引進了技術,別人的二代三代技術很快就會出來,大量投入將變成為別人打工。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沒有市場控制力。

劉斌介紹,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央企,他們希望主打民族品牌,以積極的市場策略、量價配合的方式,快速打開市場,實現從試用到商業化的轉變。

據介紹,中氫科技即將下線的氫燃料電池,其體積比功率(指其體積與電池輸出的功率之比,是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關鍵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介紹,清華大學(核研院)-中國能源氫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研發的氫燃料電堆,體積比功率為2.3kW/L,超過國家科技部2020年項目驗收指標。正在研發的金屬板電堆,其體積比功率達到4.0kW/L,比國家科技部2020年同類項目驗收指標,以及國際知名品牌的3.1kW/L,高出30%。

「關注國內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應用會發現,當前實際上是處於市場發展的前夜。正如之前鋰電池的發展一樣,氫燃料電池也需要完整產業生態的培育。」中國能源工程集團總裁段玉林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說,氫燃料電池除了電池技術本身,還需要考慮加氫儲氫、發動機系統集成等技術。中氫科技在掌握了氫燃料電池自主知識產權的同時,又與航天動力研究所合作,進行系統集成的研發。航天動力研究所是我國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設計中心,具有很強的氫氧發動機研究能力。

「而中國能源工程集團在新技術的工程化領域和應用化領域具備優勢。我們搭建平台,讓技術創新走出實驗室,對接市場。」段玉林說。

為什麼我國優先發展氫能源公交、大巴等商用車?

氫燃料電池具有環保、高效的特點,那為什麼純電動、混合動力的產銷已超百萬輛,而氫燃料電池汽車卻至今仍未大範圍商用呢?

「是技術、成本以及加氫站三方面的原因。」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氫燃料電池汽車未大規模商用,和燃料電池技術水平有關,「豐田Mirai的體積比功率為3.1kW/L,而國內此前大多不到2kW/L,電池體積較大,不適合放在小轎車使用。」

而產量少,導致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製造成本高企。毛宗強估算,以豐田Mirai為例,其零售價約為6萬美元,約為同類型燃油車的兩倍多。上市3年,其銷量只有6000輛左右。

此外,關鍵的配套設施——加氫站的布局偏少也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相關規劃,2030年我國氫燃料電池車推廣要達到100萬輛,全國加氫站達到1000座。但截至2018年底,運營中以及在建的加氫站分別只有19座和45座。

與日韓車企推氫燃料電池乘用車不同,我國的氫燃料電池車走了一條「優先發展商用車市場」的路子,即先發展公共汽車、運營大巴、物流車等。

在毛宗強看來,這符合我國氫燃料電池車發展的國情。相較於私人轎車,這些車輛排放更高,而且,把新能源補貼發放到這些車輛,能惠及更多人。更重要的是,商用車行駛路線相對固定,無論是加氫還是維修都更為方便。比如公交車,只需在公交總站設立加氫站和維修點即可。

近年來,廣東佛山、江蘇如皋、上海、湖北武漢、北京、河北張家口等多個城市紛紛上線了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

2018年11月,中氫科技與中國動力(控股)有限公司(0476.HK,下稱「中國動力控股」)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於今年3月為其在香港推出的新能源車輛提供氫燃料電池發動機。

「在深入研發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同時,我們意識到純電動汽車的短板是續航里程和充電時間,目前還不能夠滿足量大面廣的遠程公交、城際客運、長途物流等市場的需求。」中國動力控股董事長張韌介紹,2017年初公司承接了香港科技創新署氫燃料電池中巴項目,此後一直在積極尋求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零部件,與中氫科技的戰略合作實屬「眾里尋他千百度」。

段玉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動力控股的新能源車輛,將搭載兩套60kW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有望2019年年內落地。而這也意味著中氫科技將正式進入氫能源汽車市場,並首次在香港市場亮相。

段玉林還透露,中氫科技在廣東茂名、安徽蕪湖、海南、江蘇蘇州等地的產業鏈基地正在規劃建設中。其中,茂名基地預計2019年9月一期項目投產。

「茂名有深厚的石化產業優勢,有大量富餘氫氣。如果說北京基地是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前端,那麼茂名基地則更多地貼近整車生產,貼近市場。」段玉林說。

專家點評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

應儘快推出氫燃料電池發展頂層設計

p38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I 攝_副本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 攝)

作為中國首個國家973氫能項目首席科學家,毛宗強覺得,眼下真正迎來了「氫經濟」的黃金時刻。

從對國際上氫能發展的觀察,毛宗強認為,假以時日,國內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比肩國際水平是沒問題的。但是,相對於日韓等國都已制定了國家級的路線圖,中國的氫燃料電池發展尚缺乏頂層設計。

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毛宗強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國家應有專門的部門或機構來管理氫能。「要加強管理,有序發展。現在大家覺得氫能好,一窩蜂都上了,各種氫能技術『百花齊放』。稍微看一下報紙、網路就發現,不少地方口氣都很大,一上馬就是多少億元。如果一哄而上,就有可能泥沙俱下,一旦出現一點安全問題,或其他問題,可能對整個氫能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應把氫能當作能源管理,而不是危化品。當前,我國對氫氣按照危化品進行重點監管,這導致氫氣運輸、加氫站建設等方面困難重重。比如,氫氣運輸中,由於壓力限制,一輛載重幾噸的車,只能運輸幾百公斤氫氣。「事實上,我們國家氫氣運輸的技術是完全達標的,沒有安全問題。去年有關單位在長三角進行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科普巡遊活動,今年還要搞第二次,這是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更關鍵在於制定政策的官員要比較早地能夠接受教育。」

第三,對於加氫站,應儘快明確全國性的審批規範和技術標準。「現在一些地方有地方性的政策,但全國其他地方能不能用呢?不知道。」毛宗強介紹,在國外,比如美國加州,有專門的加氫站申請文件,想辦加氫站,從政府網站下載文件,照著做就可以。而國內加氫站審批手續繁雜,這與全國性的審批規範和技術標準缺失有關,應儘快明確下來,讓相關部門的管理更有序、有效,也讓參與者有明確的路線可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劉慈欣曾"上班摸魚寫作"的電廠究竟是哪個電廠?
"單身狗"體味更重?但在女性眼裡他們更吸引人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