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軍這個防空旅三營:在「天涯海角」唱響雷鋒讚歌

海軍這個防空旅三營:在「天涯海角」唱響雷鋒讚歌

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劉羿辛 高宏偉 尹賓

「阿婆,家裡漏水的水龍頭已經修好了。」「李奶奶,木凳已經釘牢了,不會再晃了。」……初春時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下洋田村,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防空旅三營的官兵剛到李亞流老人的家裡就忙活起來。「孩子們別忙活了,快坐下來休息一下。」經過李亞流老人的再三勸阻,他們這才停下了手中的活,休息一會。這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官兵一做就是30年,常言道: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採訪中,下洋田的居民談起三營的官兵,人人都樹大拇指:他們個個都是「活雷鋒」!

「只要部隊有糧吃,就不會讓阿婆挨餓。」——一個承諾,二十七年始終堅守

如今的三亞綠樹銀灘、椰風海韻,風景秀美,享譽海內。然而在30年前,這座南疆小城卻只能用蕭條和凋敝來形容。

1990年初夏,當時駐守在山頭的原南海艦隊某高炮團五連與駐地附近的下洋田村結為共建對子,這個村子和三亞大部分村子一樣,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大多數人家僅僅能解決溫飽。

一次進村走訪過程中,時任五連指導員的唐建林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一位身材瘦弱,只剩下一條腿的黎族老阿婆正坐在矮小的木凳上艱難地割著甘蔗。近前一看,房屋更是搖搖欲墜,就連做飯的鍋都銹跡斑斑。

一同走訪的賴光明支書向唐指導員介紹道,「阿婆名叫符玉花,在解放初期修水庫時不慎受傷截肢。平時走路就靠雙手抓著兩個木塊在地上挪動,生活極其不便。平日里靠鄰里周濟,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唐指導員深知村裡的難處,回到連隊後,立馬向連隊支委說明了阿婆生活狀況。會上,大家一致同意從連隊伙食中拿出一些結餘,將大米、油鹽送到阿婆家中,並立下了莊嚴承諾:「只要部隊有糧吃,就不會讓阿婆挨餓!」

官兵看望符玉花老人(老人生前照片)

此後,連隊每半月就到阿婆家送一次糧食,戰士們定期下山幫阿婆挑水,陪阿婆聊天拉家常;逢年過節,連隊官兵總是把自己都捨不得用的東西送到阿婆家裡,好東西都是緊著阿婆用;阿婆偶有大病小災,也總少不了官兵們忙前忙後地照顧……

記得有一年,年過八旬的阿婆突發疾病幾天都吃不下飯,阿婆的「兵兒子」曹國慶最懂她的心,二話不說騎車往返20多里路就是為了買來阿婆最愛吃的馬鮫魚。看到老人胃口大開,臉被曬脫皮的老曹心裡卻樂開了花……

官兵為符玉花老人梳頭(老人生前照片)

說起連隊官兵照顧阿婆的故事,人人都有一本講不完的書。當年的五連如今已改編成三營,官兵也是換了一茬又茬,但幫扶阿婆的愛心接力卻一直延續著,這個承諾一守就是27年,直到2016年阿婆去世。阿婆在世時經常對身邊人說,「就是親生兒子也不過如此,他們都是我的兵兒子。」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一份責任,千百官兵終身不忘

「孩子們,謝謝你們圓了我晚年的一個夢想。」2017年春節前夕,年逾九十的李亞流老人拿著官兵們精心製作的圖冊,感動地流下眼淚。

官兵為李亞流老人送上相冊

記者了解到,在符玉花老人去世不久後,該營官兵便和抗戰老兵李亞流老人結成了幫扶對子。「我一直有個心愿,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整理出來,告誡後人牢記歷史,永遠跟黨走,報效國家。」當得知李亞流老人的心愿後,官兵們在幫助老人做家務之餘,主動與老人聊當年的抗戰經歷,將點滴歷史故事記錄下來梳理匯總,並將老人珍藏的老照片精心翻拍,製作成一本精美的紀念圖冊,完成了老人晚年的一大心愿。

官兵看望李亞流老人

在三營這樣的故事講不完、說不盡,如今開朗大方的蘇海京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角。

2006年,剛上任的指導員葉忠義到下洋田村走訪時,年僅10歲的蘇海京進入了他的視野。小海京幼時因病導致下肢癱瘓,之後長期與輪椅為伴,因為家境貧困,一直也沒有上學。

官兵看望蘇海京(拍攝於2012年)

「小海京雖然身體站不起來了,但我們要讓他從精神上站起來!」從此以後,每逢周末,官兵們都會來到家中和他聊天、給他講故事、教他讀書寫字。時光荏苒,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蘇海京不僅喜歡上了讀書學習,而且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如果沒有當年兵哥哥對我的幫助,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要盡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做貢獻,回報兵哥哥們的恩情。」蘇海京動情地對記者講到。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30年延續不斷,1000餘名官兵薪火相傳。從貧困老人符玉花到軍屬阿婆蒲美慶,從抗戰老兵李亞流到殘疾兒童蘇海京……他們的故事三營官兵們個個記在腦海、烙在心底,一段段魚水深情,感動著一代代高山上下軍民,也激勵著一批批官兵將情誼傳遞。

「三營官兵個個都是活雷鋒!」——一種精神,高山上下賡續傳承

先後出動官兵300多人次,為周圍群眾清理衛生死角100餘處,疏通8條共1000多米長的水溝,派出15名教員為群眾上法制教育課,持續開展「送溫暖、送技術和送健康」的「三送活動」……這組看似簡單的數據,但對於戰備任務繁重,人員多點分散的三營來說卻實屬不易。

資助學生所在學校為該營送來錦旗

在該營採訪,官兵屢次向記者提及一位熱心助學的戰士王喜浩。三年前,剛剛考上海南大學的兩名學生來到營區,為王喜浩送來了錦旗。「如果沒有王哥當年的無償捐助,我們可能早就輟學了,更別提考大學了。」官兵那時才得知,原來,當年還是義務兵的王喜浩得知了兩名貧困高中生需要幫扶後,二話不說就把九百多塊錢的津貼拿出五百塊送到了他們的手裡。從那以後,王喜浩每月津貼一到手就拿出一大半給他們送去,一直到他們考上大學。「我只是做了一個軍人最本分的事。」直至記者採訪時,王喜浩還是這樣低調。

一個行動反映一種精神,一名戰士折射一個集體。在三營像王喜浩的人並非一兩個,從海南省擁政愛民先進個人武繼榮到阿婆貼心人曹國慶再到便民維修員龐旺……

官兵為社區百姓組織義診

「大媽,春季已經來了,正是疾病高發期,您仔細看看我發的這本防病手冊……」每逢雷鋒日,該營官兵都會自告奮勇地報名到周邊的學校和居民區修理桌椅門窗,發放衛生防病知識手冊。「我住在這裡這麼多年了,家裡有個大事小情,總是這群小夥子過來幫忙,雖然每次來的人都不同,但我知道他們都是山上的好戰士!」下洋田老居民李大媽動情地對記者講到。

30年來,三營先後5次被評為海南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海南省擁政愛民模範單位,4次被評為三亞市文明單位,連續4年被上級表彰為學雷鋒先進單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一個個榮譽代表著過去,更引領著未來。30年來,部隊領導班子數度更迭、千百名官兵來了又走,但那份責任、那種精神還在一直賡續傳承著。三營官兵學習雷鋒精神、傳唱雷鋒讚歌的故事也一直在天涯海角廣為傳頌。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