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的實踐對象,就是當下的這顆心!

佛教的實踐對象,就是當下的這顆心!

文丨一心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貢獻巨大,甚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之所以能在理論上有所貢獻,與其實踐品格有很大關係。其實踐,是一種能夠挺立慧命並解脫生命的實踐。

佛教的實踐對象,就是當下這顆心。當通過佛教的方法來察覺、對治、調伏這顆心的時候,這顆心就成了佛法的實驗室。

人的身體就像一座城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根,是六個城門,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對象分別進出城門。城中的大地就是每一個人的心,而城內的王,就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性,亦即自性。進出六大城門的六大對象通過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城中的大地上各起作用,也就是每一個人的心上產生各種影響,障蔽了每一個人的自性,使人見不到自己的王。

因此,禪宗讓人明心見性,就是要讓人在自己這塊心地上找見自己的王,這樣自己才能做了主。

對此,六祖惠能說:「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凡夫的心,總是追逐六塵(指如上六種對象)而起伏。起伏的過程中,會有煩惱、痛苦,當然也會有高興、快樂。而佛教認為,這都是虛妄的,因為苦、空、無我、無常是一切事物的常態。正因如此,凡夫常常見不到自己心中的「王」,也就是那一顆自性清凈心。

而佛法的注入,會把凡夫的心變成實驗室,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實踐基地。

接觸佛法的人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做實驗,或者說是實踐,比如通過三學(戒定慧),又如通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又如,還會通過誦經、持咒等各種方法來實驗。實驗以什麼為資糧呢?念頭。我們的心,一剎那間會閃出好多念頭,多到我們數不清,也多到我們照顧不過來。在一定的時間內某一念頭相續不斷,一個人就會被縛住,如《壇經》言:「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可見,相續的念頭就會成為捆綁自己的繩索。

所以,在心地這一實驗室中,要運用不同的實驗方法度脫這些念頭。如何度脫呢?須知念頭皆是因緣而生,是有生有滅的,是虛妄不實的,是苦、空、無常的。

所以,勿應有「住」,《金剛經》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言:「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所以,念念不可住,「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此外,《壇經》還提到了「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指的是要用正知正見度脫這些煩惱虛妄念頭。

佛法以心中的念頭為實驗材料,是為了讓人撥開由錯綜複雜的、虛妄不實、苦空無常的念頭構築的厚重迷霧,明心見性,找見心中的光。一旦心中的光投射出來,自然念念圓明,時時觀照,自見本性,也就找到了心中的王,能做了自己的主了。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手機都奔5G了,你還沒連上佛菩薩的「WIFI熱點」?
心調柔了,世界也就柔了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