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緊盯孩子,要緊盯自己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緊盯孩子,要緊盯自己

作者:楊小陽

1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留言:


我女兒初一成績挺好的,初二開始不想上學。我脾氣暴躁,雖然看了很多相關的書,但那些方法用在女兒身上一點用沒有,油鹽不進。有時候,會忍不住打罵或嘲諷孩子,事後又無比自責與懊悔,我們的關係一度很糟糕。我擔心孩子學習不上心,欠缺的知識太多,怕是到時連高中都考不上。我努力尋求改變,到頭來什麼都沒有改變。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緊盯孩子,要緊盯自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媽媽的留言里充斥著挫敗、焦慮、自責、擔心、懊悔、無力等一連串負面情緒。

表面看上去,是孩子的學業問題,實際需要解決的,是媽媽的情緒問題。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

A女兒不想上學,是誘發事件;

B孩子學習不上進,考不上高中,是媽媽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

C打罵或嘲諷孩子,與孩子關係糟糕,是媽媽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媽媽想要的。她想要的,應該是女兒好好學習,考上高中。

解讀這則留言,並非要責怪誰。

我們都清楚,孩子學業上遇到問題,是孩子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父母遇到孩子學業上的問題,是父母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至少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如此。

2

這個問題,好解嗎?

在父母看來,好解。

孩子只要想上學,好好學,問題就迎刃而解。

但是,在孩子看來,不好解。

我就是不想上,學不進,怎麼辦?

大部分父母不願面對或者承認,孩子不想上、學不進的問題,找不到方法與孩子探討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焦慮之下情緒失控,沖孩子發一通火。事後,又無比自責與懊惱。

這個過程,相信大部分父母都親身體驗過。往往是,刺痛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親子關係惡化。

親子關係一旦進入沼澤地,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話就變成了「你說的都對,我一句不聽。」或者,乾脆反著來,既為防禦,也是報復。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與極其敏感的青春期孩子溝通,你說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溝通中傳達出來的非語言信息,比如態度、面部表情、語氣等。

根據有效溝通的55387定律:溝通的肢體語言佔55%,語氣語調佔38%,內容佔7%。

而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常常用威脅或者生硬的語氣講道理(說教)。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緊盯孩子,要緊盯自己

比如:


你都初二了,再不好好學,高中都考不上。就你現在這樣,長大了還想當作家?我們省吃儉用供你上學,你不好好學對得起誰?你看燕子,這次考了全班第三,再看看你,才考了第八名,比上學期還退步了一名。我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把學習搞好。

回憶我們讀中學時,聽到這樣的話是怎樣的感受?

是恍然大悟,用功苦讀,還是嗤之以鼻,反唇相譏?

青春期本就是充滿迷茫與混亂的時期,

一個身著依賴父母的皮囊

卻懷揣一顆渴望獨立之心的時期,

一個明明自己什麼都不是

卻誤以為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時期,

一個在現實中奮力掙扎

努力尋找自我的時期,

一個脆弱的時期。

3

青春期的學業問題,往往不單是學業問題,大多伴隨著成長煩惱、人際交往、情緒控制或其它行為問題。

這是每個人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有的問題,過了這個階段會自動過去,有的不會。

如果父母願意和孩子一起尋找開鎖的鑰匙,即使不能解決問題,也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和了解。

一如 「鑰匙和鎖」的小故事告誡我們的,做不成鑰匙也別做鐵杆。

故事說,有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鐵門上,一根鐵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

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那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杆奇怪地問:


「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把它打開了呢?」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緊盯孩子,要緊盯自己

鑰匙說:


「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

青春期孩子的心,海底針。有時候,好心好意細聲細語,也難免被當成驢肝肺。

沒有一個父母是萬能鑰匙。

我們都應該努力用幽默和耐心去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從而才能對孩子寬容、慈愛。

不斷責怪自己的過失,會讓我們陷入自己的情緒而無法自拔,從而無法與孩子建立聯結,溝通更無從談起。

有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有些誤解和損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父母學會體諒自己的情緒,能夠使你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採取更加溫和、寬容的態度。

學會平復自己的情緒,不再在罪惡感和對孩子的憤怒情緒之間左右搖擺,父母才能在撫慰孩子的同時督促孩子的成長,父母自身也得到成長。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與其緊盯孩子,不如緊盯自己。

內觀與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行為和思想,能夠打開與孩子重新建立聯結的大門。

先建立溝通的橋樑,溝通才能產生。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說:父母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認清自己在與孩子的受損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樣做不僅有利於破裂的修復,還能減輕我們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羞恥感。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有足夠的空間反思和成長,也才可能找到打開大鎖的鑰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我不!我偏不!」孩子長大了,一張嘴把大人噎得夠嗆……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