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德國在盟友選擇上的錯誤:結交奧匈奧斯曼交惡沙俄

一戰德國在盟友選擇上的錯誤:結交奧匈奧斯曼交惡沙俄

「一戰」中,德國與奧匈帝國這個表面上強大的國家,實質上「並不穩固」的「二元帝國」結成盟友。其中,主要就是當時的世界六強英美日法四國的盟友關係較為穩固,德國與沙俄之間的矛盾也挺深,最終,德國只好和兩個「次強」國家結盟。以上這些詳見:「一戰」前世界六強德國最孤立,美法日為何與英國結交

(1)德國的盟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更是和當時的中國被劃為「病夫」一類。作為亞洲與歐洲文明對峙的代表國家,奧斯曼帝國與歐洲所有列強都有很深的矛盾,幾百年來,它與英法俄奧意不斷地在巴爾幹地區交流。

一戰時的奧斯曼皇帝穆罕默德五世

奧斯曼帝國進入19世紀後開始衰落,像歐洲的巴爾幹地區、東歐地區、外高加索地區開始動蕩,有些徹底成為他國領土。例如匈牙利就成為奧地利的領土。非洲的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埃及等國家實際上已經淪為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殖民地。

作為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仍然是一個「極其畸形的聯合」。對奧斯曼來說,只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地選擇。

(2)日美與英國的結盟關係不可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意圖挑戰「英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的帝國間分贓不均而爆發的大戰。因為,美國和日本在當時,都需要依仗「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實力」來擴展自己的實力。特別是日本實力尚不強,很難與歐美強國相比,更重要的是,日本和沙俄都把侵略目標放在中國。

雖然,「日俄戰爭」中,日本打敗了沙俄,但沙俄的實力並沒有受到根本打擊,也就是說為了歐洲大本營和歐亞整體利益考慮,沙俄只是暫時停止了「積極侵略中國」的步伐,對於這場戰爭並沒有用全力。相反,日本則是以「國運」作為抵押。

一戰時美國總統威爾遜

因此,「日俄戰爭」後,日本依靠英國的幅度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因為,「日俄戰爭」後,美國勢力開始增強。特別是1899年「門戶開放」政策之後,美國意圖進入中國的目的非常明顯,以修築鐵路為名,美國在1905年後幾次試圖進入中國東北都被日本強力拒絕。最終兩國達成協議,日本不進入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美國也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

美國對英國在當時已經不再「依靠」,因為從經濟、科技實力上說,美國因為有拉美後院的大部分「做主」權,已經超越英國。只是在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方面不如英國。但因為兩國歷史文化的淵源,在「國際秩序」上的講解等方面思想高度一致,所以,英美關係相對更緊密。

因此,同是新興帝國,美國和日本與德國的發展道路是不同的。正如「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思想不要這麼死板」一文所說,德國無法走「金融帝國主義」方式,且歐洲可被殖民的地方很少了,除了非洲,亞洲、拉美都已經有了各自的強勢列強,也就是英美。因此,為了勞動力、原材料市場,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等,「一戰」爆發了。

但即使如此,德國在「一戰」中結交兩個「次強」與沙俄對陣,也是一個失誤。很顯然,德國太急迫了,忘記了沙俄這個次要敵人、潛在敵人應該是結交對象。甚至某種意義上,可以和沙俄制定密約。為什麼這麼說,「一戰」只是一場狗咬狗間的「分贓不均」戰爭,沒有哪一方是正義的,唯有利益。

(3)「一戰」中,德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分清「歷史敵人」、「現實敵人」和「潛在敵人」

在國際關係中,「現實敵人」永遠是最該重視的,「歷史敵人」只要不傷害「現實利益」可以忽略,「未來敵人」也就是「潛在敵人」的重要性自然要低於「現實敵人」。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更重要的是「現實敵人」也要分世界範圍內與區域範圍內;最關鍵傷害、次要傷害等諸多等級。因此,對於敵人要進行明確劃分。在這點上,英國做得就非常好。早在1907年,英國統治階層就已經明確德國是最強大、最危險、最現實的敵人。

德國崛起後,在殖民地和海洋兩大方面對英國有了重大的衝突,英國和德國互相視為最大競爭對手。殖民地問題在進入20世紀後,其地位已經降低。但是「海洋霸權」則是英國更看重的地方,在之前的19世紀、18世紀對於「海洋霸權」也就是殖民地通道問題也同樣看重,但19世紀後期「海洋霸權」成為英國最看重的的「國際秩序因素」。

「一戰」前世界六強德國最孤立,美法日為何與英國結交

俾斯麥使出渾身解數,英俄美意皆非友是敵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百年親美政權大賺石油財富,委內瑞拉只有20%百姓看過病
挑戰「國際秩序」很正常,德國挑動兩次世界大戰很錯誤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