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被命運捉弄一輩子,半生風光無限半生窮困潦倒,死後名氣太大

此人被命運捉弄一輩子,半生風光無限半生窮困潦倒,死後名氣太大

「三十而立」是一個漢語成語,則來源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到了三十歲這個年紀的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也很得當。

所以,三十而立,是在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但是,三十歲,是個奇妙的年紀,也是人生中的一道門檻。三十歲,求學時期留給你的知識逐漸被遺忘,而社會給你的經驗教訓似乎還遠遠不夠。來到三十歲的人,就像是左右為難的將軍,四面楚歌,帶著一支彷徨無措的孤軍,奮戰在未知的戰場上。

所以,三十歲,鯉魚躍龍門的最佳時機。是繼續做一條無憂無慮的鯉魚,還是經歷風浪化龍升天呢?對於市井出身的才子唐伯虎,在面臨三十歲這道坎的時候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這裡,我們不妨來看一封信。

五百年前,唐寅給好友文徵明寫了封信,可以說,這封信的寫信人和收信人佔據了弘治年間一半的江南才氣。這封信洋洋洒洒一千二百字,我們能從這封信中,看到的卻不只是唐大才子的學問,還有一個步入而立之年不久的男人,與命運抗爭時的辛酸與苦楚。

一個自幼生長在魚米之鄉的風流學子,竟以一種頹廢落寞的形象出現在這封信中,讓人不由喟嘆命運的波折。信中的唐伯虎帶著重枷,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公差打得滿地亂爬,滿面辛酸淚:「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洟泗橫集」。

明朝司法機構的力量讓人不寒而慄,任你,如何風流倜儻,如何恃才傲物,一副枷鎖,一副夾棍,只消驚堂木一拍,保你滿地亂爬不成人形。

唐伯虎在信中對好友訴說了自己一年前的遭遇。

弘治十二年,三十歲的唐伯虎意氣風發地來到京城,不論秀才、舉人,唐伯虎都以第一名的成績脫穎而出,這讓他如何不意氣風發?三十歲的唐伯虎,自然不甘做一條彷徨的鯉魚,化龍升天,這才是他的終極理想。

很多人都以為,唐伯虎是出身於名門世家,實則不然。唐伯虎在信中交待了自己的出身:「居身屠酤,鼓刀滌血」。自幼混跡市井的唐伯虎,干著殺豬宰羊的屠戶營生,所以,唐家只是一戶市井小民罷了。

唐伯父的父親不想讓兒子與自己一樣成為屠夫,所以,傾盡家財請來名師教育唐伯虎。唐伯虎也做好了準備,十三歲的唐伯虎潛心讀書,與世隔絕,在寺廟的鐘鼓聲中苦讀三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六歲的唐伯虎前往蘇州府應試,以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秀才。

唐伯虎首戰告捷,使他的大名傳遍大江南北。唐伯虎並未驕傲自滿,而是繼續苦讀,十三年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舉人。唐伯虎的資質吸引了天下人的目光,蘇州刺史曹鳳說道:「這可不是一條小鯉魚,他的尾巴已經燃起了烈焰,隨時準備一飛衝天。」

唐伯虎不但獲得了地方省廳級幹部的讚譽,就連中央來的領導也對其交口稱讚。唐伯虎在南京參加舉人考試時,主考官梁儲在看到唐伯虎的文章後只說了一句話:「這不就是解元寫的文章嘛!」就這樣,唐伯虎高中解元。

梁儲返回京城後,激動地對帝師程敏政說道:「今年有個考生叫唐伯虎,是江南地區的尖子生,程先生一定要多多關照!」更巧的是,程敏政正是當年負責會試工作的主考官,在聽了梁儲的一番話後,當即擬定了三套試卷,交給唐伯虎命他答卷。

自然,唐伯虎對答如流,程敏政十分滿意。

從地方到中央,唐伯虎似乎已獲得一頂無形的桂冠,他的人生只待一次法定的考試,就能順利化龍。從先前的情況來看,唐伯虎最不怕的就是考試。在與文徵明的通信中唐伯虎說道:「岐舌而贊,並口而稱。」從這我們就能看出,當時的輿論對他的讚美已臻極限。

唐伯虎三十歲這年,順理成章的來到京城參加會試。那一年的考卷非常古怪,天下考生為之束手,在所有學子中,只有兩份答卷脫穎而出。程敏政拿起兩份被裝訂的考卷,在不知道考生姓名的情況下,就已猜到兩名考生的身份:「這兩張試卷肯定是唐伯虎和徐經的。」

似乎,冥冥之中唐伯虎已成了欽點的狀元,結果公布前,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消息:「今年的新科狀元已板上釘釘,就是吳縣的唐伯虎。」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讀書人們的眼睛卻是血紅的。此時,每個競爭者都理所應當地將唐伯虎視作仇敵:「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畢指而唾。」不管認不認識唐伯虎,似乎每個讀書人都將唐伯虎視作殺父仇人,對其千夫所指。

終於,朝廷中的高官坐不住了,有個叫傅瀚的站了出來,將這件事升級到政治事件。

傅瀚覬覦程敏政的位置已久,早就想找茬參他一本,這次會試,正好給了他打壓政敵的突破口。傅瀚唆使一個小官向皇帝送密折,在密折中指證程敏政泄露考題,還將這起事件添油加醋道:「三場會試在未開始時,考試的內容和題目就已傳遍大街小巷,而唐伯虎和徐經則拿著題目四處顯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

坐在龍椅上的弘治皇帝也搞不清楚孰是孰非,皇帝對江南才子的名節倒不怎麼在乎,只是自己的老師受到污衊,總會讓萬歲爺臉上無光。

於是,弘治帝將密折交給禮部處理,禮部的調查結果則是:「這份密折並非空穴來風,建議查卷後再做定奪。」最終,查卷的結果讓程敏政鬆了口氣,程敏政審閱的試卷中,並沒有唐伯虎和徐經的。然而這個結果只是給了程敏政清白,作弊的帽子還是扣到了唐伯虎和徐經的頭上。

考試結束後的三月「天子震赫,召捕詔獄」,唐伯虎鋃鐺入獄。

滿腹經綸的唐伯虎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陷入政治鬥爭的泥潭中。這件事關係著天下學子的未來,關係著帝師的榮譽,關係著朝廷格局的變動。唐伯虎知識參加一場合法考試而已,卻沒想到這場考試竟給自己帶來無妄之災,苦讀二十年的唐伯虎根本沒學過怎麼從這場風波中脫身。

我們不妨將鏡頭回溯,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唐伯虎蒙受不白之冤,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岔子呢?

唐伯虎在參加會試時是坐著渡船出發的,而考生徐經與唐伯虎在同一條船上。徐經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書生,為了給自己的試卷加分,徐經想靠近鼎鼎大名的唐大才子,混些名氣。二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在船上日夜笙歌,一路瀟洒赴京。

一個滿腹經綸的書生和一個腰纏萬貫的書生,兩人又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二人來到京城後,徐經每天都邀請京城的達官顯貴前來聚會,見面就介紹道:「這是即將成為狀元的唐大才子,而我是唐大才子的好朋友。」唐伯虎大概默認了這種介紹方式,與徐經流連於各種社交場合中。

有錢又一肚子壞水的徐經必定要生事,徐經找到程敏政的隨從,花重金買了一份考題,並請教程敏政如何應試。老實巴交的程敏政耐不住徐經的軟磨硬泡,替這位瀟洒多金的學子擬了幾分考題,徐經又將考題拿給唐伯虎。

但是,不幸的是,唐伯虎在做完考題後太過興奮,將這件事告訴了另一名考生:「今年的考題很有可能是奔著這個方向走。」這種方式有點像是如今高考的猜題,不過,在那個年代,這種猜題的方式與泄題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唐伯虎獲得考題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在考生圈子中傳開了。事情接下來的發展也就昭然若揭了,唐伯虎給別人留下了小辮子,也斷送了他的仕途。劇變發生的那一年,唐伯虎剛剛過完三十歲生日,對於唐伯虎來說,是做一條鯉魚?還是一躍飛過龍門?

結果已無懸念,朝廷將這條飛過龍門的鯉魚趕回泥塘,並且,永遠取消唐伯虎的應試資格。這場發生在人生關鍵時期的劇變,使唐伯虎的人生與理想背道而馳。那麼,唐伯虎遭受了怎樣的打擊呢?除了牢獄之災外,「愧色滿面,夫妻反目」他的第二任妻子也離他遠去。

唐伯虎了無生趣,但想到自己還有個可憐的弟弟,所以,只能屈辱地活下去。就在那一年,唐伯虎不再將政治家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是寄情于山水,選擇走上藝術路線。他的決定或許是對的,唐伯虎雖才高八斗,但是,他的性格卻很難讓他在官場上立足。

一年後,唐伯虎釋懷了,給自己的好朋友文徵明寫了封信,辭去了浙江的工作,瀟洒地走了。並沒有坊間傳言中秋香的陪伴,與唐伯虎相伴的只有人世間的滄桑。唐伯虎來到廬山,來到洞庭湖,走進了十六世紀的藝術長廊,這一走就是五百年,走出了一條詩與畫的康庄大道。

回想唐伯虎三十歲的經歷,或許,身為後來人的我們沒有資格去評說唐伯虎的輕狂。試問,一個滿腹經綸的才子,達官顯貴用金錢砸你、政治家們用榮譽捧你,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經歷過大起大落,又有什麼理由不輕狂呢?臨終前,他曾寫下一首《臨終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所以,「輕狂」,對於唐大才子來說,或許才是一種「看穿」。

唐伯虎故居僅存遺址,但是,位於蘇州市西郊橫塘唐寅墓還保存完好,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動亂期間,墓地遭毀壞,後又修復。唐寅墓包括:閑來草堂、六如堂、夢墨堂、墓區、神道、牌坊。整個墓地錯落有致,恬靜中透出幾分風雅。墓碑上刻有「唐解元之墓」。

參考資料:

【《孝宗實錄》、《唐伯虎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給了自己一個稱呼,兩千年後,我們都在用
7千年前此地就有人類繁衍,因一少數民族,現今成了中國的大城市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