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才是關於包拯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才是關於包拯的正確打開方式

全文共3320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一個真實的包拯,臉不黑,沒有鍘刀,沒有尚方寶劍,也沒有江湖人士保護。僅以赤誠之心,行正義之事。

歷史上連太陽都沒法黑的人,不用猜,肯定是包拯。

在小說演義和民間說書人的口口相傳中,包大人一張黑臉,素顏朝天,鐵面無私,英明善斷。

久而久之,包青天成了正義的化身,一種剛正不阿的象徵和信仰。

其實,包拯的人生沒那麼傳奇,也不算精彩。拋開那些演義、影視劇的情節杜撰,從一個敢於直諫、正氣浩然的賢臣形象入手,才是關於包拯的正確打開方式。

1

真實的包拯,膚白顏值高,和「包黑炭」的外號毫不沾邊。

宋景佑四年(1037年)春,安徽天長縣官道上,風塵僕僕的白面書生包拯正趕赴天長上任知縣。

這一年,他已經39歲了。

真實的包拯,人生前39年是陪著家中父母平淡度過的,沒什麼少年包青天、公孫策和展昭組團到處斷案破案的劇情。

39歲才上任七品縣令,是包拯水平有限,考不中進士嗎?

非也。

真實的包拯,智商夠用,卻不算頂尖。而且,他是個家庭和諧幸福、健健康康成長的娃,並非父母早亡由兄嫂含辛茹苦撫養帶大。

29歲時,包拯高中進士,受命擔任建昌知縣。由於父母年邁無人照料,包拯上奏請求在家鄉廬州附近就職。

朝廷改派包拯為和州監稅,可包拯擔心父母的飲食起居,一咬牙辭去了官職,在家一呆就是10年。

10年之間,父母相繼病逝,包拯為雙親守孝完畢才赴京聽調,出任天長知縣。

真實的包拯,是個為侍奉父母完全放下個人前途的孝子。

一個恪盡孝道的孝子,絕對不會碌碌無為。

2

仕途起步的包拯轉眼已是中年,他並不著急,出來做官,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堅守自我。

天長縣令任滿調任端州知府,大名鼎鼎的端硯就盛產於此。

包拯到任前,端州各級官吏打著「進貢」旗號層層盤剝,進貢朝廷的端硯十有八九成了行賄京中高官的禮品,真正送到皇帝手上的沒有幾方。

包拯一來,立即下令端硯定額進貢,不準多生產,更不準走後門。端州的官吏斷了財路,眼巴巴地盼著包拯趕緊調走。

一年後,包拯調入開封,臨走時不曾帶走一方端硯。

鑒於在地方上政績卓著,包拯升任監察御史。此後6年間,他將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什麼叫責任心,什麼叫官員的自我修養。

說起來很簡單,只有一個標準:不停地遞奏章

不給朝廷提意見我做監察御史幹嘛!

監察御史任上,包拯七次上奏彈劾轉任使王逵。

出使遼國歸來,包拯連續上奏建議朝廷重視代州防務,以應對邊境突髮狀況。

升任三司戶部副史,包拯先後上奏廢除秦隴斜谷務所造船木材向百姓徵收的制度,以及七個州向百姓徵收河橋竹索賦稅的舊例。

時間一長,包括宋仁宗在內的很多人都明白了,不把包拯放入諫官序列,簡直是太屈才了。

3

出任知諫院諫官後,包拯先強行給宋仁宗搞了三個座右銘:

一、虛心納諫,分辨是非

二、愛惜人才,嚴正刑禁

三、厲行節儉,去除苛政

他還特意指出:希望陛下把這三點牢記在心,並放在御座上,不時瞅瞅,以為鏡鑒。

特彆強調,包拯一生最精彩的故事,不是在開封府,恰恰發生在諫官任上。

這件事,可以叫做「包拯不鬆口,皇帝也沒轍」。

這件事的主人翁共有四位,宋仁宗、包拯、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張妃的伯父張堯佐。

張妃得寵,特別想讓伯父坐上火箭一路飆升,而且張妃是個枕頭風吹得極其猛烈的女人,整天在仁宗被窩裡替伯父要官。

宋仁宗一時心軟,打算讓三司使張堯佐兼任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使、景靈宮使四大美差,賜二子進士出身。

皇帝腦子發熱,諫官們就得負責潑涼水。

想破格提拔張堯佐,必須先問問我們答不答應!

諫官們的答案很一致,不答應。

以包拯為首的諫官們堵在大殿里,集中火力要讓仁宗收回旨意。

仁宗不許。

包拯一著急上火,直接衝到仁宗面前,大聲說道:陛下即位近三十年,沒做過失道敗德的事,近年來卻重用張堯佐這種沒水平的國戚。宰相們不肯以忠言相諫,而是阿諛奉迎,順從陛下的旨意,我們這些言官存在的價值正在於此!

包拯越說越激動,不禁唾沫星子橫飛,濺了仁宗一臉,仁宗一邊擦,一邊還得抬頭認真聽包拯講話,不然很容易落個不聽忠言的名聲。

包拯接著說道:任命張堯佐的詔書下達那天,太陽陰晦,凶氣蒙蒙,此乃天意,臣懇請陛下立即收回成命,剝奪張堯佐的官職,若實在不得已,宣徽使、節度使可選擇一個授予,這已是黃恩浩蕩,不可逆天而為!

包拯說完,同僚王舉正準備接著懟,仁宗見狀,趕緊發話:近日你等讓朕免去張堯佐三司使的職務,給他一些高大上的美差,以示恩賞。朕採納了你們的提議,才讓他身兼四職。詔令下發後,你們又來爭吵,反反覆復,這怪朕嘍!

說罷,仁宗趕緊溜了,他實在害怕包拯接著話茬繼續挑刺。

回到後宮,張貴妃還滿心期待地問:陛下,我伯父的差事安排到位了嗎?

一聽這話,仁宗氣不打一處來,沖著張妃一通抱怨:婦道人家,你只知道替你伯父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御史中丞是包拯嗎!

有包拯在,就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

4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58歲的包拯這才來到開封府,暫代開封府尹。

注意,只是暫代,包拯從未正式出任開封府尹,因為一年半後,他就從開封府離職。

開封府里沒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更沒有御貓展昭、王朝、馬漢、張龍、趙虎。

包拯根本不需要這些,帶著一顆赤誠之心,就已足夠。

在短暫的任期內,包拯主要做了兩件事:

其一,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

開封府舊制,凡來告狀的百姓,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

這種制度一看就有漏洞。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府尹,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徇私舞弊,致使許多家境貧寒者無錢伸冤。

包拯到任,宣布訴訟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此舉極大提高了辦案的效率,受到開封百姓的熱烈擁護。

其二,執法嚴峻,打擊不法皇親國戚

開封城作為宋朝的首都,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多如牛毛,素以難治著稱。

難治的根源其實很簡單,怕得罪人。

包拯卻沒那麼多顧慮,在其任就得謀其政,吃著朝廷的俸祿就得為皇帝盡忠,我管你是誰的親戚呢!

包拯規定: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凡橫行不法、欺壓百姓者,一律嚴懲。

簡單數十字,誰都看得懂,執行起來毫不含糊。

由於包拯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一言不合連皇帝都敢懟的事迹早已滿城皆知,這麼個大佬,皇親國戚誰也不敢輕易犯事。

短短一年半,包拯的名聲如雷貫耳,開封城百姓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當時,開封城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閻羅、包青天,包拯的威嚴形象早已融入百姓心中,即便沒鍘過陳世美,沒辦過「狸貓換太子」的奇案,絲毫不影響包拯人格的光輝。

以至於一提開封府,就會自然想到開封有個包青天。

一想到包青天,就會自然想到他能鐵面無私辯忠奸。

5

卸任開封府尹,包拯再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人生最後5年,包拯的精力依然充沛,似乎從來沒有什麼事能讓他主動退縮。

為敦促仁宗早立太子,包拯再次開懟,隨後相繼彈劾私買土地的三司使張方平、在蜀地任職腐敗墮落的繼任三司使宋祁,隨後不顧病情,以61歲的高齡接任三司使。

這事讓大文豪歐陽修很不爽,他還打了個很犀利的比喻:包拯這麼整就好比自家的田被別人的牛踩了,不但奪了人家的牛,還貪圖人家的田,太過分了!

包拯一聽,脾氣分分鐘爆了,他閉門不出,不再署理三司使事,最後還是仁宗強行干預,包拯才重新任事。

3年後,包拯病逝於樞密副使任上,享年64歲。

噩耗傳出,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仁宗親臨包府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病逝前,包拯沒什麼遺囑,只是強調了這麼一句話: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吾孫也。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沒有鍘刀、沒有尚方寶劍,更不需要江湖人士保護。他始終堅信,公道自在人心。

他斷過牛舌案,展現了不俗的斷案能力;

他不拿端硯,展現了為官的清正廉明;

他怒懟仁宗,展現了諍臣的剛正不阿;

他彈劾權貴,展現了為民父母的鐵面無私。

他不會想到,自己能在後世那麼有名。

包拯是個簡單而純粹的人。他不會說什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而只願貫徹正義,一點一滴將該做的事一做到底。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沒有仁宗,就沒有包拯;沒有宋代優待文人的國策,就沒有包拯施展才華的舞台。

包拯不是傳奇,不是傳說,甚至不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以赤誠之心,行正義之事,不需要太多精彩的劇情,更不需要後世各種傳奇的渲染,做好一個實實在在、普普通通的忠臣、能臣、良臣,為君主謀國,為百姓謀利,以浩然之氣無愧天地,這才是關於包拯的正確打開方式。

參考材料:1.《宋史·包拯傳》;2.《續資治通鑒長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進運動:一部對抗與融合交織的活劇
人類「喝咖啡」野史

TAG:中國國家歷史 |